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网络舆论的主体,网络大众的崛起成为一种全新的社会现象。虚拟空间中的网络舆论主体呈现出鲜明的特征,表现为凸现公民意识的政治参与,彰显草根情怀的文化建构,汇聚极端观念的群体链接,这些深刻地影响了虚拟空间中舆论的发生态势和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2.
我国社会中越来越多的网络热点事件显示了网络舆论对现实政治的巨大影响力.一方面,作为公民参与的一种形式,网络讨论具有不容否认的积极功能,它在监督公权力、反思社会道德、推动公民参与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另一方面,网络讨论中的群体极化、非理性宣泄、暴民式司法干预等负面效应裹挟其中,使人们不能不对网络舆论和网民群体抱有疑虑甚至不信任.那么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网络舆论所具有的这种矛盾现象呢?  相似文献   

3.
周静 《人民论坛》2014,(8):37-39
当前,网络政治参与出现了"群体极化"、"民主哄客"和意见领袖被吹捧、"网络水军"泛滥和"人肉搜索"等现象。文章在深入分析产生上述非理性表达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要畅通和拓宽网民利益表达渠道、加强网络立法、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等措施加以规制,使网络政治参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马志远 《人民论坛》2020,(3):102-103
当前,新媒体已经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媒介形式,受开放性的网络环境、多元参与主体等因素影响,新媒体舆论环境较为复杂。我们应掌握新媒体内容建设的根本原则,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实现对网络舆论的有效引导,营造健康积极的网络舆论空间。  相似文献   

5.
网络中的"吃瓜"舆论场已经成为公共议题讨论、公民社会参与、网络集体行动的一道社会景观。社会情感传播和信息级联效是推动"吃瓜"舆论场形成与演化的两个底层因素;"吃瓜者"的围观行为衍生出社会参与、社会动员、内容生产及话题迁移、网络暴力和舆论审判等一系列次生影响,使舆论场变得更加具有不确定性;治理舆论危机应着眼三个层面:通过知识传播弥合参与者主体的"知识沟",通过构建主体之间的对话机制达成多元共识,通过构建网络公共秩序的底层生态打造协同共生、有序参与的舆论空间。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公众参与意识的提高,网络热点事件越来越受网民关注,同时非理性的网络舆论也相伴相生,网络非理性舆论与网民心理息息相关。通过分析研究"杭州飙车案"这一网络热点事件所引发的非理性舆论,可以总结归纳出宣泄心理、相对剥夺感、刻板效应、猜忌心理、匿名心理以及从众心理这几种典型的网民心理是产生网络非理性舆论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对抗性网络舆论是一种"以网抗争"的新型策略,旨在以集体性的抵抗性话语方式表达公平正义诉求。议题设置、情绪传染和资源动员三大结构性要素,深刻影响和制约着对抗性网络舆论的发展走向。减少对抗性网络舆论,应在治理理念上具备互联网思维,在治理内容上进行制度化变革,在治理方法上把握好时度效。  相似文献   

8.
高校网络舆情有传播主体与传播渠道虚拟化、传播过程不确定性强、传播效果容易群体极化等特点,其发酵传播对高校的社会形象和声誉等方面,具有较大影响。为应对信息时代引发的挑战、抓住信息时代赋予的机遇、紧跟信息时代呼唤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经历一场从理念到方式的全方位变革,逐渐走向科学化。在高校网络舆论事态苗头时期如何防微杜渐、高校网络舆论事态发展中如何控制引导、高校网络舆论事态后续如何持续教育、高校网络舆论事态不良影响如何修正等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一种社会行动本质上源于现实文化语境中的社会冲突。西方自由主义文化和中国关系本位文化导致了不同的网络政治行动逻辑。因此,转型社会时期的中国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在从线上向线下转化方面受传统文化背景的限制,其一是中国人社会行为中"私"的核心特质导致线上的政治参与活动虽有较大的舆论冲击力,但在线下的组织发展方面却因为社会信任危机而难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其二是网络对中国社会文化中原本就有的脸面分离现象具有进一步的分化作用,因而无法对社会民主政治形态发生根本性的冲击。  相似文献   

10.
刘鹤 《电子政务》2012,(4):64-68
就所谓"网络群体事件"原初的形态而言,就是一群人聚在一起讨论一件事情,而它现在却面临被妖魔化的情境;网络作为一个民众舆论平台,如果轻率地将其标定为负面的时候,产生的效果或许与我们预期的相反。为此,本文对网络群体性事件重新作了定义,并分析了网络舆情事件的诱因和形成,并对如何有的放矢地处置网络舆论事件、力求网络舆论发挥正面作用、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等问题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传承》2016,(12)
大学生网络舆论作为当前网络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舆情的走向起着主导作用。同时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态媒介,在舆论引导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参与微信舆情热情高,但缺乏对舆情的理性辨别能力。从建设组织机构、优化引导理念、创新传播形式等三个方面做好大学生微信舆情引导,可充分发挥微信的优势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当下,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拥有了许多新的特质,他们对媒介技术的娴熟使用,有效帮助他们参与网络流行文化实践,形成新的文化形态。无论是在译客、声客、影客、极客、原创音乐等此类以媒介技术专长为特质的文化行为中,抑或是在表情使用、自拍互拍的大众狂欢中,青少年将自己在某个领域的专业学识、掌握的新媒介技术、获得的资质与兴趣爱好结合起来,以为我所用的姿态对各种文化资源挪用、组合、拼贴,创造出大量带有浓重"青年秀"的文化产品。本专题聚焦的声客、极客及表情党三类网络青少年群体,是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生成的主流模式之一——专业生产内容的PGC  相似文献   

13.
"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网络言论理性表达事关重大,其基本要求是客观真实、公正无私、认真负责、爱国守法。针对目前网络言论非理性表达现状及原因,亟需从以下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政府及时介入,让权威真实信息抢占网络舆论高地;"疏与堵"有机结合,让网络理性言论主导网络舆论走向;组建自己的"意见领袖"队伍,唱响网上主旋律;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网民自身素质;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净化网络环境;建全网络法律机制,制裁网络违法言论。  相似文献   

14.
吴浩 《青年论坛》2014,(6):43-47
"冰桶挑战"以个人的小微力量唤起全社会对罕见病的关注,低廉的经济成本,只是在网络上点击观看视频,却传递出青年群体对弱者的关爱之心,无疑是符合青年群体的价值追求。相较于传统公益文化模式,以"冰桶挑战"为代表的创新公益文化模式,赢得了青年群体的积极响应与参与。创新公益文化模式顺应了青年群体的文化崛起趋势,融合了网络恶搞文化元素,满足了青年群体心理需求,适应了青年群体价值观鲜明展现的需求,值得国内慈善公益组织反思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网络舆论生态系统只有处于一种平衡、和谐的良性发展状态,才能实现网络舆论的正向功能。网络舆论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不足、外部制约体制不健全等因素造成了网络舆论生态某些方面的失衡与错位。鉴于此,需要通过强化网络舆论的政府参与机制、完善对网络舆论的制度性规范、提升舆论主体的网络媒介素养等措施,实现网络舆论生态的均衡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七天传播定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生命周期较短的现状,但却是一种经验性的观察结论,而非有学理支撑的科学理论。面对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生态,宣传管理和舆论引导需要注重从短期的总体信息调控走向长期的社会心态调适,追求舆论引导的科学化、规律化、长效化。  相似文献   

17.
网络舆论生态系统只有处于一种平衡、和谐的良性发展状态,才能实现网络舆论的正向功能。网络舆论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不足、外部制约体制不健全等因素造成了网络舆论生态某些方面的失衡与错位。鉴于此,需要通过强化网络舆论的政府参与机制、完善对网络舆论的制度性规范、提升舆论主体的网络媒介素养等措施,实现网络舆论生态的均衡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周静 《人民论坛》2014,(3):37-39
当前,网络政治参与出现了“群体极化”、“民主哄客”和意见领袖被吹捧、“网络水军”泛滥和“人肉搜索”等现象.文章在深入分析产生上述非理性表达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要畅通和拓宽网民利益表达渠道、加强网络立法、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等措施加以规制,使网络政治参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网络参与下的政府决策回应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参与将对政府决策产生深刻影响。探索政府在网络参与环境下如何回应,其机制何在,有何形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网络参与对政府决策的影响机制:权力和信息,并通过大量案例实证分析,提出鸵鸟模式、杜鹃模式、蜂王模式和鸳鸯模式等四种网络参与下的政府决策回应模式,探讨了从冲突走向协商的可能性和途径,以期促进有序规范的网络参与,提高政府对民众的回应性和提升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20.
基层干部身处舆情汹涌的网络时代,及时掌握舆情动态、科学引导网络舆论,是其治理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基层干部要不断提升网络舆论驾驭能力,了解网络舆情动态、识别网络舆情风险,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的主动权、话语权。对此,基层干部应学网懂网用网,秉持疏胜于堵的基本原则,以平常心面对网络舆情;学会科学研判,主动分析和把握网络舆情走向;与网民形成双向交互的良性沟通,在互动中引导网络舆论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