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探索》2017,(1)
互联网在推动中国共产党政治生态平衡、政党政治繁荣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但其信息爆炸、去中心化、泛娱乐化和数字鸿沟等特征也使执政党的政治生态面临一些新的风险和挑战。因此,通过考察互联网时代执政党政治生态的研究谱系,分析执政党政治生态面临的现实困境,从完善互联网时代执政党的制度环境、繁荣文化环境、净化民主环境和畅通合作环境四个方面探讨执政党政治生态的优化路径,塑造民众对党的规则认同,培育民众对党的文化认同,从而实现党的"线上"群众路线,最终实现执政党政治生态的智慧治理。  相似文献   

2.
政治认同是执政党维护执政地位的基础和维持长久统治的前提条件。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从巩固执政地位的角度出发,通过以提升自身的领导力和更新人才为前提、以发展经济为物质保障、以关注民生为社会保障、以完善法律体系为法制保障、以倡导共同价值观为思想保障等路径,获取了民众长期的政治认同。借鉴人民行动党获取民众政治认同的经验,对于中国共产党不断强化民众政治认同、巩固执政地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杨积少 《世纪桥》2007,(3):17-18,31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合法性的内在源泉。指导思想的先进性,在信仰和意识形态上取得民众认同;纲领路线的先进性,在政绩和利益上取得民众认同;组织上的先进性,在政治权威上取得民众认同;作风上的先进性,在政党形象上取得民众认同。保持先进性,增强合法性,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治国安邦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4.
政党愿景是执政党进行治党理政的重要活动.执政党通过塑造和传播本党的政治愿景,将本党的政治理念、政治价值追求、政治战略以及不同阶段的政治目标及任务灌输给社会民众,以达到利益整合并获取民众政治认同和相关政治资源的目的.近年来,亚洲主要国家执政党在利用政党愿景治党理政的过程中多有建树,且各有特点.当前,许多国家的执政党都根据本国发展的客观情况不断地调整本党的政治愿景,来实现其治党理政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也是一个善于运用政党愿景进行治党理政的政党.从政党愿景理论的视野来看,中国梦就是中国共产党当前最新的政治愿景.  相似文献   

5.
判断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与民众的关系,应站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来考察,这种关系,既有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与生俱来的与民众保持密切联系的内在特质、理论根据及历史积淀,是我们继续搞好执政党与民众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又有作为执政党随之而来的与公共权力、政党功能体现的密不可分,是新时期做好执政党与民众关系应关注的重点和关键。因此,执政党与民众关系,既是先锋队与基本群众之间的关系,又是委托与代理关系,还是利益诉求与利益满足关系,同时是认同、授权、监督与被认同、被授权、被监督关系。执政党与民众关系的状态,将会在一致与冲突、和谐与震荡两端之间摇摆。  相似文献   

6.
执政党合法性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合法性指的是民众对执政党和政府的拥护、支持与认同。本文概述了建国50多年来我党寻求执政合法性的基本历程,分析了新形势下执政党合法性面临的挑战,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了执政合法性,为新世纪执政党的合法性重构了新的坚实基础。民主的制度是执政党合法性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7.
民众是政党长期生存和永续发展的根本源泉。政党的政治生命取决于民众的认同。获取多数民众认同是政党合法取得执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必备条件。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国外一些执政党奉行民众至上的价值取向,从拓展本党民众基础和巩固自身政治地位的高度出发,通过关注民生、彰显民权、重视民信、掌握民意、推动民和、促进民治等有效路径,保持与民众常态化、制度化联系,从而获取多数民众的支持认同。  相似文献   

8.
执政党合法性指的是民众对执政党的拥护、支持与认同,它是一个政权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当代中国正处于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伴随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动,执政党的执政环境、执政权威和执政合法性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与执政党合法性的传统模式相比,转型期执政党合法性在价值取向层面已发生了转变,传统执政党合法性的人治、集权、意识形态教化等诸多价值取向都失去了原有的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9.
执政党认同是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考察当代中国执政党认同的相关问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指向.本文通过对执政党认同的中国特性、认同因素、价值旨归等方面的论述,力求从新的视角探寻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选择逻辑,从而为更好地推进中国执政党建设、增强执政党认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政党认同是西方政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政党认同兼具理性和非理性因素,其客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认同政党政治、认同某一政党制度和认同某一政党。政党认同的中国特性集中体现为两个方面:执政党认同和参政党认同;政党认同与政治制度认同、国家认同的紧密联系。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执政党的政党认同也受到了一定的挑战,执政党应从利益代表和政治参与两个方面来巩固执政党认同,建立政党与国家、社会、政府的适度分野,改善执政党的执政方式,强化权力的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党执政的文化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①党要加强自身建设,就必须夯实党执政的基础.党的执政基础包括党执政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文化基础、组织基础和民众基础等,其中党执政的文化基础居于重要地位.党执政的文化基础对于塑造和培养政治精英、奠定执政党的思想政治基础、促进执政党的经济社会建设、树立和彰显执政党形象、增强民众对执政党的认同等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执政党与民众、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具有一致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党群关系的具体安排,主要体现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规中;政民关系的具体安排,主要体现在宪法和法律中。这就要求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求政府引导民间组织健康发展;要求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一代对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同;坚决反对官僚主义作风。  相似文献   

13.
作为西方政治学中研究公众政治行为的核心理论,政党认同研究在国内起步较晚,其研究的"神秘感"和"伪命题感"没有得到消除,反而在网络时代中显得更加格格不入,在此基础上的政治回避和思维窠臼使执政党认同研究陷入困境。通过梳理研究脉络发现,在网络时代这个基本前提下,只有减少政治回避,丰富研究主体;运用网络思维,革新研究手段;拓展研究领域,活跃研究氛围,执政党认同研究才能破解研究困境、实现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意识形态是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它体现特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根本利益,表现在哲学、宗教、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等形式中。加强意识形态的领导是为了更好地为统治阶级执政服务。从党执政活动的功能和运行机制来分析,意识形态工作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主要是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实现的:第一,建构价值认同。民众对执政党倡导的价值观念予以认同,意味着执政党赢得了合法性的思想基础。意识形态就是通过系统性的论证,以明显的学术性专门术语表明群体的组织、制度是合理、合法的,群众行为的目标和方…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2009年一些国家议会大选的分析,可以看出民心是政党赢得议会大选、获取执政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执政党的政绩能够得到民意的认同是执政党能够获得选举胜利、延续执政的关键,依据民意制定竞选政策是政党赢得选举的基础,密切联系民众、争取民心是政党获取执政地位的根本。  相似文献   

16.
从国外执政党成败看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必然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外的执政党尽管情况千差万别,但其兴衰成败的经验和教训均带有某些“共性”。这些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的“共性”包括:理论纲领是否顺应时代潮流是一个政党能否执政的基本前提;经济是否快速发展是能否执政的重要基础;民众是否认同是能否执政的根本条件;自身建设搞得如何是能否执政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与技术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建设合法性的两个维度。相对于技术合法性的机制性路径,历史合法性实质是民众对政权过去及其未来的认同,具有实践性、变异性与独占性特征。对中国共产党而言历史合法性不仅是巩固执政地位的坚实基础,也是其保持政治生机和活力的关键要素。历史合法性作为执政党不可多得的优势,直接影响到执政活动的顺利展开。我们既要整合旧有的合法性资源,也应注意获取新的历史合法性基础,进而促使执政党建设达到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各国的政党政治异彩纷呈.执政党的执政方式千差万别。从大的方面来看,可以有条件地分为三大类别,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执政党的执政方式、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执政方式和民族民主主义国家执政党的执政方式。但不论哪种性质的国家, 执政党都会遇到如何处理与民众、政府、其他政党、新闻媒体的关系以及如何应对突发危机等问题。研究不同执政党处理这些问题的思路、方法及其特点和差异,可以看出不同执政方式的成败得失,发现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对我们在新时期改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党的执政能力主要指执政党执掌政权的功能及有效性问题。执政能力提高需要构建合理的评价机制,它包括执政成本与执政收益对比的有效机制,民众认同的合法机制和执政资源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20.
政治认同和政治参与都是政治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为政治系统提供了合法性的来源和稳定发展的动力。政治认同表现的是一种内隐的政治态度,政治参与则表现为外显的政治行为。构建有利于政治参与的政治认同,要净化政治生态,增强公民对政府和执政党的认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增强价值认同;从制度层面完善网络政治参与渠道,增强制度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