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以来,在物质救国的紧迫形势下,理论界逐渐形成了"西画写实,中国画写意"的误判,遮蔽了中国画的写实成分,尤其是中国画的写实方式。实际上,写实是中西方绘画的共同追求,但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它们分别形成了各自的写实方式。西方绘画注重理性主义传统,强调理性对视觉经验的整理,试图对视觉经验进行"科学"地表现,重在意"识"之实。而中国画注重"根身性",认为视觉经验是身体经验的一部分,强调将视觉经验放入整体的身体经验中来表现,重在身"体"之实。从这一角度来讲,中国画对视觉经验的处理无疑要更加全面,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2.
砚边断想     
正大自然的美独立存在,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感受;绘画是情感的表达,需要我们用心灵去体验、去挖掘。传统中国绘画与传统哲学息息相关,受老庄"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画家已不满足对客观事物的写实描摹,而要努力作心灵上的沟通,中国画的写意性由此而生。因此,中国画没有严格意义的写实,而写意画更容易融入画家的感情,"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成为中国画创作的基本准则。"以物寓情,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贯穿了创作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3.
瓷上肖像画的表现内容,多以人物肖像或人体为主,风格、技法多以写实为主。始创于19世纪末的江西,迄今逾百年。这个画种既是中国传统人物画、陶瓷彩绘和西洋写实人物画的有机结合,也是绘画艺术与火的结晶。这种江西特有的绘画艺术,以其造型准确、色彩丰富、生动传神,可永久保存,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瓷上肖像画制作工艺复杂,在洁白细腻的景德镇瓷胎上逼真地绘画人物肖像,再经过多次填彩、反复烧制,从而达到很高的艺术效果。冯杰创作的瓷上肖像—画——《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在首届和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相似文献   

4.
杨云飞 《前沿》2014,(11):230-231
洛佩斯是西班牙著名画家,在浮躁与颠覆充斥的当代西方艺术界里,他没有受到各种新奇的艺术思潮左右,而是坚持以具象写实为创作方向。同时,洛佩斯也没有墨守成规,虽然他推崇古典的写实风格,但他在此基础上做出了自己的创新。洛佩斯将众多生活化的场景入画,抽水马桶和洗手池等寻常物件,在他的画笔下,仿佛凝结了时间的光辉。本文从题材选取、创作手法两方面简要分析洛佩斯的绘画艺术。  相似文献   

5.
对当代绘画艺术家来说,藏区是艺术的圣地,雪域高原浑然天成的艺术资源和独特的藏族绘画艺术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滋养。对藏族绘画艺术而言,进藏艺术家们独特的视角、熟练的技法和艺术上的坚持,是藏族绘画艺术重生发展的新鲜血液。正是因为藏区绘画艺术和艺术家们的相得益彰,几十年来,无数的艺术家先后奔赴青藏高原,在绘画创作的道路上辛勤探索,不懈耕作,通过题材内容、形式、内涵等方面的跨越转变,创作出了一幅幅具有时代意义的经典作品。进藏艺术家在作品中对现实生活的尊重和真实生活感的表现,重建了藏族绘画艺术,传统的藏族绘画也因此形成了新的气象。  相似文献   

6.
南海岩不同于传统的绘画手法,多样化的写实方法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成就,在人物画的色、墨处理中予以拙中见巧、满中有序。  相似文献   

7.
我国少数民族原始主义绘画创作是伴随着西方社会艺术思潮的纷繁变化而自成一体的艺术形态,在西方传统艺术向现代艺术的过渡中,以藏族原始主义绘画为代表的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创作的稳定性首屈一指,在此立足于中西艺术研究的比较主义视野,基于藏族原始主义绘画分析,从原始民族思维特征、原始民族精神生活、民族文化神韵三方面探讨了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特别是原始主义绘画艺术的创作驱动和嬗变规则,揭示了民族性是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创作的稳定性根源。  相似文献   

8.
20世纪的中国学界,将西方14世纪文艺复兴开始之后到19世纪60年代印象主义之前的绘画概括为“写实”绘画,强调透视、解剖、光影等造型原理和手法,认为这是“要取纯客观的态度,不许有丝毫主观的偏见搀在里头”。但更深入的研究发现,西方写实绘画将绘画的衡量标准从事物本身转向了视网膜映像,造成了写实标准的错位。透视法封闭于自身的锥形空间之中,巧妙地将所有其他可能视点浓缩于唯一视点中,甚至容不下画家和观者自身的另一只眼睛,成功地拒绝了他人视点的介入。其中所隐含的极端个人主义哲学,将绘画带入唯我论的泥淖,成为表达主观视觉趣味的一己之“见”,最终偏离了写实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台声》2017,(8)
<正>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中国画的自娱性、抒情性功能成了中国绘画的主流精神,而中国画所体现出的以表现文人画家的人文思想与人文精神的内涵,逐渐淡化。尤其是在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现状方面,较之其他艺术形式,愈发式微。在上世纪初期曾借鉴西方绘画,寻求改良,在取其形式题材上,为中国画创作增加了新的元素,尤其是表现在人物画的"主题性"创作上。"主题性"这个词有人认为始现于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这种说法还未查证,  相似文献   

10.
当代绘画的艺术观念与形式愈发多元化,艺术家开始对传统绘画进行重新认识与探索,逐渐解放固有的艺术观念与绘画技法,尝试艺术的多种可能性,追求感性表现和真性情的自我表达。我们看到,少儿美术教育中常常以"玩"为创作活动的过程,形成以现当代艺术大师"拙"为结果的形式倾向。通过分析高考美术教育过程与结果的艺术本质背离性,以及国内外艺术家、艺术活动与"童趣"的"拙"与"玩"的关联性,以"拙"与"玩"作为一种方式的当代艺术表达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马喆 《统一论坛》2013,(1):78-79
当一个画家选择了绘画,其潜台词就是将思想的轨迹形象化。明确地讲,李钢先生选择绘画艺术是出于其天性的本能,诱发这种本能形成欲望和冲动的是无以言状的审美感受——绘画语言在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力。他的创作与时风有着截然不同的审美取向,他兼顾了现实主义和具象表现主义的方法和形式,  相似文献   

12.
从凡·高、高更、马蒂斯开始,东方绘画艺术对西方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影响。西方现代画家从一味写实逐渐转向对纯粹色彩、线条以及绘画自律性的研究,开启了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发端。  相似文献   

13.
本期人物     
《今日浙江》2013,(3):60-60
方增先出生于浦江县西塘下(今属兰溪),是20世纪后半叶现实主义中国人物画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画坛广具影响的“新浙派人物画”奠基人和推动者,在中国水墨画传统基础上博采中西绘画特点,创立了一套融合写实造型的中国画人物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鲁世萍简介1958年3月出生,安徽芜湖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油画学会理事,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芜湖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芜湖美术创作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受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和国际上各种艺术思潮的影响和冲击,图像艺术的快速发展,使中国油画创作者的心态和创作环境都发生了强烈的嬗变。数字影像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视觉审美方式,也在时刻提醒油画家们如何在图像时代让绘画有着自  相似文献   

15.
文化思潮的冲击,使东北民俗文化从被边缘化转为质疑主流文化的媒介,为东北民俗文化提供了新的生存语境,促进了本土文化的影视创作。东北农村题材剧目以影像为基点,在元叙事语境的解构和民俗的审丑与狂欢中戏谑表达东北民俗的伦理价值,探寻大众娱乐化过程中民俗由"俗"而"雅"的基准,提升影视创作的艺术水准。  相似文献   

16.
正唐代是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上的繁荣时期,在绘画艺术领域里涌现出了为数众多的画师,其中,阎立本、尉迟乙僧、吴道子称得起唐代画坛上最具代表性和影响的三位人物。阎立本与吴道子的绘画作品保留着六朝绘画的传统,可以称作"中原画派"尉迟乙僧的绘画作品,广义上代表着当时西域的画风,因其绘画艺术源于古代于阗画风,因此,可称之为"于阗画派"。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余光中以一系列评论和创作,推介、汲取和表现西方现代绘画和台湾当代绘画艺术。现代绘画对余光中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技法有持久的影响,是余光中创作艺术发展和变化的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18.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十二岁的杭法基,现在是安徽省马鞍山市太白书画院的画家.他从事绘画二十余年来,在中国画艺术上,大胆探索,努力将西方的抽象艺术与东方的意象艺术相揉合.在创作中,他一边进行现代艺术的实验,一边又向传统艺术索取才智.正如他自己说的:"在传统中找现代,在现代中找东方的主张,导致我采用多种手段与方法进行探索的兴趣."此外,杭法基还是中国布贴画艺术的主要创造者之一,在开拓与发展工艺形式和绘画艺术的结合上,也有独特的贡献.杭法基的作品清新独特,力求"真情的自我流露".他认为"在艺术上,水到渠成的自然流淌才是可贵的真情".他的大幅中国画《啊,我想起古老的东方》,表现的便是对中华民族悠久  相似文献   

19.
印兴娣  杨建生 《求索》2012,(12):120-122
视觉直通,是指一种影视艺术的视觉传达功能,能让受众的视觉感受从现实存在场景直接进入非现实场景。视觉直通之所以能够发挥其重要的艺术功能,根本原因在于它体现了审美主客体统一的艺术本质要求。视觉直通的艺术功能主要展示在从真人实景进入虚拟现实场景、从真人实景进入虚拟想象场景和从虚拟动漫进入虚拟想象场景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成卓 《北京观察》2021,(10):64-67
我的作品有架上绘画、声光电装置、视频、数字艺术等多种形式,除了两幅写实作品承载了对父亲的缅怀外,其他作品通过抽象图形、色彩、多种自制媒介、线条、灯带、编织、拼贴、烧烫、缝补等符号和媒介的象征与隐喻,构成了画面气韵、能量的流动.在创作材料和手法的实验上,使用了灰、酪素、矿物色粉、竹炭粉等自然媒介,结合LED灯带、亚克力等现代材料,借助意大利湿壁画、东方水墨、竹编、缝制等传统技法,运用西方当代艺术的符号与东方线条和书写的精神性隐喻,实现了东西方艺术观念的融合与转换.我试图补充中国与欧美既有的文化符号体系,挑战缺乏兼容性的国际艺术交流语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