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少奇握着掏粪工时传祥的手说:“我当国家主席是人民的勤务员,你掏粪也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只是分工不同……”如此熟悉的历史瞬间,总能给普通劳动大众带来无法用物质衡量的自尊心的满足与劳动热情的鼓舞。岁月无痕,时代变迁,全国劳模——这一中国普通劳动者的最高荣誉,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精神内涵:“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知识与创新爆发出巨大“核能”,新时期劳模不仅是埋头苦干、“老黄牛”似的传统典型,他们以强势的姿态,证明自己不愧为民族精英、国家栋梁、社会中坚与人民楷模。  相似文献   

2.
两个时代北京市崇文区粪便清洁工人时传祥,被选人全国群英会主席团,同党和国家领导人、全国最杰出的先进生产者坐在一起主持这一有历史意义的大会。刘少奇主席、朱德委员长、周恩来总理和他握手,问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个掏粪的工人获得这样崇高的荣誉,不但旧社会里没有见过,就连参加大会的六千先进生产者也感到异常兴奋。光荣呀,劳动!大会的英雄们向他祝贺,时传样更是喜得合不拢嘴来,胸前的奖章把黑红的脸映得更光辉。他看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面容,心里想:“如果没有党和毛主席的领导,我这个掏粪的怎么能坐在这儿呢!”…  相似文献   

3.
正10月26日是民间确定的环卫工节。近日,重庆市环卫协会倡议开展"寻找最美环卫工"活动,立即得到了不少市民和媒体的响应。愚以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意!"最美环卫工"是环卫工群体的典型代表。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这个庞大群体的所有优点:不怕脏臭、不惧艰苦,与人为善、忍辱负重,不计报酬、甘于奉献。"脏臭我一人,干净千万家"是他们的群体价值观。环卫工曾被誉为"城市美容师",他们的杰出代表是时传祥。20世纪60年代,国家主席刘少奇在接见掏粪工时传祥时,握着他长满老茧的手说,"你掏大粪是为人民服务,我  相似文献   

4.
时传祥家的正墙上,端端正正悬挂着一幅黑白大照片:国家主席刘少奇与掏粪工人、全国劳动模范时传群正在亲切握手,双方目光所流露出来的情感交流是那样的平等融洽。那是发生在1959年10月26日的事情,距今已整整40年了。而今,刘少奇与时传祥都已辞世多年,但他们的人生故事所折射出的时代风雨仍然会使后辈们感到心灵的震撼。这照片无疑是这个家庭的骄傲,因为,时传祥作为一个平凡的劳动者、一个在旧社会被嘲为“粪花子”的掏粪工人,在新中国会成为灿烂名星、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毕竟不是普通的荣誉。日子像小河一样流淌,也许会…  相似文献   

5.
沈鹤 《党的文献》2017,(2):119-121
刘少奇在中央苏区期间,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委员长、临时中央政府劳动人民委员部副部长、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等职。在刘少奇思想生平研究会、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刘少奇同志纪念馆联合主办的"刘少奇与中央苏区"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围绕关于这一专题研究的意义、刘少奇在中央苏区的历史贡献、刘少奇与中央苏区的工人运动、刘少奇担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期间的革命实践、刘少奇与长征、从新角度开展刘少奇与中央苏区研究等几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成果十分丰硕。  相似文献   

6.
1964年10月的一天中午,时任北京 市副市长的万里按约定驱车来到人民大 会堂前,他要接市委第一书记兼市长彭真 回机关,也顺便在途中抓紧时间汇报工 作。 彭真此时刚开完刘少奇主持的一个 会议。他走出大会堂前厅,便兴冲冲地对 万里讲了一个打算:为贯彻刘少奇同志 "要提高服务行业社会地位"的指示,他 要亲自到北京崇文区清洁队去参加背粪 劳动。万里一听,心想:彭真已经64岁了, 近来身体又不大好,而且他既要主持北京 市的政务,又要参加中央政治局的会议, 也难分身哪!于是,万里主动请缨,要求自 己带队参加背粪劳动。彭真思考了一下, 终于同意。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刘少奇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教育改革设想,其主要精神就是要使教育制度同劳动制度紧密结合,从根本上克服并改变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教育制度与劳动制度相脱节的问题。尽管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还比较落后,教育条件也很艰苦,但是在刘少奇的积极推动下,这一思想在实践中仍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刘颖 《党建》2021,(10)
"我干了一辈子清洁工人,你们一定要把这个班接下去,努力把首都的清洁卫生工作做好.要革新,放下扫帚,放下铁锨、粪桶,实现清运机械化……"这是时传祥临终前对子女的嘱咐. 时传祥1915年9月出生于山东省齐河县赵官镇大胡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4岁时,他逃荒流落到北京城郊,受生活所迫当上了掏粪工,一干就是20年,受尽了压迫与欺凌.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时传祥扬眉吐气、重获新生.他把掏粪当成一项十分光荣的劳动,以身作则,任劳任怨.1952年,他加入北京市崇文区(今东城区)清洁队,继续从事城市清洁工作.  相似文献   

9.
正一1958年9月,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的刘少奇,在夫人王光美的陪同下来到了南京。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刘少奇第一次到南京。尽管行程紧张,刘少奇和王光美夫妇还是专程来到雨花台烈士陵园凭吊先烈,这里长眠着刘少奇的革命伴侣何宝珍烈士。在烈士纪念碑前,刘少奇深切哀悼这位永铭在心的女性,他深情地对王光美和其他陪同人员说:"几十年来,无数的革命先烈牺牲在这里,何宝珍同志便是其中的一位。"他这样评价她:"英勇坚决,为女党员之杰出者。"何宝珍,又名葆贞、葆真,1902年5  相似文献   

10.
正1961年5月,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轻车简从,回到老家湖南宁乡县炭子冲。一天,刘少奇在山边小路散步,路过一根电线杆时,他发现上面贴着一张写着"我们饿肚皮,只怪刘少奇。打倒刘少奇"的纸条,不由一愣。纸条上的字迹歪歪斜斜,像是小孩子写的。刘少奇忽然产生一股冲动,想见见小纸条的作者。童言无忌,也许他能说出许多大人不敢说的意见来。回到住处后,刘少奇将这件事告诉了工作人员,交代他们纸条贴  相似文献   

11.
在中共中央纪念刘少奇120周年诞辰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顾了刘少奇伟大、光荣的一生,高度评价了他的崇高品德和精神风范,赞扬"刘少奇是不忘初心、对党忠诚的光辉榜样"。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共产党员加强党性修养提供了科学指南。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本刊与刘少奇纪念馆联合推出刘少奇坚守初心和使命的光辉事迹,供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对照。  相似文献   

12.
李桂芳 《党史文苑》2012,(11):22-27
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生涯,锻造了刘少奇吃苦耐劳的品格。他生活淡泊,除了基本的生活要求外,别无他求。"讲党性、求奉献、淡物欲、轻享受",是刘少奇品行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担任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在人民中享有崇高威望。但他功高不骄,位尊不傲,权重不乱,为国为民,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他谦虚谨慎,廉洁奉公,不徇私情,堪为世人学习的典范。*刘少奇常穿的一件羊毛衣这是刘少奇在1952年到1968年间常穿的一件蓝灰两色羊毛衣。衣长57厘米,肩宽44.5厘米,重350克。整件衣穿得破旧了,衣的里外两面共有20多个小洞,袖口  相似文献   

13.
《党史纵览》2016,(2):54-55
正1961年5月,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轻车简从,回到老家湖南宁乡县炭子冲。一天,刘少奇在山边小路散步,路过一根电线杆时,他发现上面贴着一张写着"我们饿肚皮,只怪刘少奇。打倒刘少奇"的纸条,不由一愣。纸条上的字迹歪歪斜斜,像是小孩子写的。刘少奇忽然产生一股冲动,想见见小纸条的作者。童言无忌,也许他能说出许多大人不敢说的意见来。回到住处后,刘少奇将这件事告诉了工作人员,交代他们纸条贴了就贴了,不要大惊小怪。如果有  相似文献   

14.
艳儿 《党史纵览》2004,(1):38-42
1980年5月17日,刘少奇追悼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大的冤案终于得到彻底平反.刘少奇冤案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他1949年的"天津讲话",是他的"剥削有功"论.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15.
1953年7月,正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的刘正山(刘少奇大哥的孙子)回乡度暑假.离京前,他去中南海看望叔爷爷刘少奇.刘少奇交给他一项任务:回乡后为他找几个农民"秘书",经常向他反映农村的情况.刘少奇希望他的农民"秘书"既是种田的行家里手,又是敢于讲真话的老农民.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是共和国第一代劳动模范时传祥的长孙女.我们时家是一个环卫世家,爷爷、父母、叔叔和姑姑都是环卫工人,我是时家第三代环卫工人,我时刻牢记当年刘少奇主席对爷爷说过的话:“你是掏粪工人,我是国家主席,是革命分工不同,没有地位区分,都是为人民服务。” ——主人公语  相似文献   

17.
刘少奇处理“反动标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1年春,刘少奇回到老家宁乡走亲戚,看朋友。这天,他在山边小路散步,发现在一根电线杆上贴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们饿肚皮,只怪刘少奇。打倒刘少奇!"刘少奇一愣。纸条上的字迹歪歪斜斜,笔画稚嫩,显然是小孩子写的。  相似文献   

18.
1961年5月3日晚,刘少奇回到他阔glJ36年的故乡宁乡县花明楼公社炭子冲大队。到家的第二天,就打听他的四位朋友。他们是:王升平、成敬常、黄端生、齐海湘。这四位都是普普通通的种田人,却与共和国主席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老朋友成了"五风"干部。刘少奇实事求是,对王升平既批评教育,又积极引导1953年7月,正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的刘正山回乡度暑假。刘正山是刘少奇大哥的孙子。离京前,他去中南海看望叙爷爷刘少奇。刘少奇交代刘正山一项任务,回乡后为他找几个农民通讯员,经常向他反映农村里的情况。毛泽东、刘少奇这一代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9.
1961年春,刘少奇回到老家湖南省宁乡县探访亲友.一天,他在山间小路散步,发现一根电线杆上贴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们饿肚皮,只怪刘少奇.打倒刘少奇!"  相似文献   

20.
刘少奇是终身学习、酷爱读书的典范。他善于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创造,善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大胆探索,提出自己的见解。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是刘少奇首先提出了"学习毛泽东"的口号,也是刘少奇在党的七大所作的《修改党章的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