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国际关系理论的时空问题》一文(载《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第4期)中,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刘力平教授通过考察国际关系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提出了自己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定义。对"国际关系理论"的起源,刘教授肯定斯坦利.霍夫曼的说法:"国际关系理论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相似文献   

2.
孙吉胜 《外交评论》2007,1(1):37-45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的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很多领域都产生过并仍在产生着重大影响,这次语言转向使人们更加意识到语言具有一定的本体地位,具有行事功能和社会功能,同时产生意义的主体间性。另一方面,语言在国际关系的很多理论中被简约掉,国际关系的语言转向研究也相对比较迟缓,主要集中在建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本文主要以语言游戏为例,从规则的建立、遵守和转变来分析语言转向对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语言建构规则,规则塑造语境,语境决定意义、意义限制行为,而语言在整个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明研究员在《国外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发表的《厘清国际关系理论中一些话语的本质内涵,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一文中认为,不能笼统说"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他认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有其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4.
冷战的结束,两极对抗结构压力的消失,打开了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的"潘多拉魔盒"。一时间,各种路径和方法,各种新因素和新力量"重登"历史舞台。就理论研究来说,随着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建构主义转向的成型,认同、身份、观念、话语和文化等软因素成为重要的分析概念,许多学者也呼吁国际关系研究层次的回落,即从高  相似文献   

5.
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刘力平教授在《国际关系理论的时空问题》一文(载《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第4期)中强调,中国学者应把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放一放,集中精力思考中国自己的国际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6.
张曙光在《冷战国际史与国际关系理论的链接》(《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2期)中认为,冷战国际史研究与国际关系理论探索相结合应该成为国际关系跨领域研究的有益尝试。(1)冷战国际关系应该成为检测当代国际关系理论假设的一个时空“实验室”;(2)冷战国际关系应该成为设定当代与未来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新议题的参照体系,研究者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对议题进行重新设置,  相似文献   

7.
《天津社会科学》杂志社王贞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文化视角的回归》(载《学海》2005年第2期)一文认为,在国际关系理论领域中,现实主义学派一直占主导地位,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的“大传统”。他们认为决定国家行为的因素主要是国际政治体系和物质实力,政治、军事实力即“硬权力”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和社会的转型要求法律作出新的调整。卡多佐通过一系列判决,在侵权行为法的制度、原则和理论等方面取得了方向性的突破,积极推动着侵权行为法的现代转向。卡多佐的司法实践遵循渐进的路径。这一方面是受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则是源于卡多佐本人务实的"法官立法"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苏长和在《为什么没有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载《国际观察》2005年第4期)一文中指出,为什么没有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这是个让中国不同年龄段的国际关系学者叹息、焦虑、急迫甚至是无奈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国际关系在译介西方理论以及自身研究的拓展上取得不俗的成绩,尤其让人欣喜的是,从事国际关系研究的机构与学者队伍在迅速扩大,但与此同时,正如许多学者所揭示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仍然困扰着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发展。作者认为,机构中稳定的职业国际关系学者的匮乏,研究中科学与实证精神的忽…  相似文献   

10.
婚恋观作为青年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断变化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年的择偶标准由传统的"斜坡理论"转向"自我独立",家庭观念:从"白头偕老"走向"两性自由",婚恋中的责任与忠诚意识淡化,"婚恋程式的倒置"性观念日趋开放。其中的原因可归纳为:当前青年"情智差"的转变、个体意识增强、社会环境的复杂、学校教育的忽视。  相似文献   

11.
郑永年 《外交评论》2011,28(6):12-20
一、中国国际关系研究面临的问题中国正在崛起成为大国,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国际关系理论。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至少具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方面,国际关系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中国的国际关系实践。中国具有丰富的国际关系和外交实践,但这些实践迄今还没有提升成为概念和理论。对决策者来说,需要理论来指导外交政策的制定。在没有国际关系理论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蔡拓和研究生杨昊在发表于《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第2期的《试析"硬实力"困境》一文中指出:硬实力困境是指当今国际关系行为体在面临安全与发展问题时,传统的硬实力手段受到越来越大的局限从而无助于实现外交目标,甚至会加剧各种问题的破坏性,  相似文献   

13.
理论、历史和现状是国际关系研究的 3个主要领域。按照通常的看法 ,由于理论之目的在于阐释国际关系的内在联系与规律 ,因此在国际关系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两年来 ,由中国学者编写或翻译的一批研究国际关系理论的著作相继出版 ,将我国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推上了一个新阶段。而在其中 ,由云南大学杨曼苏教授主编的《国际关系基本理论导读》(以下简称《导读》)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于 2 0 0 1年 8月问世 ,又为这一良好的趋势增添了新的色彩。理论与“亚理论”  杨教授新著的一个特点 ,是他在该书中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经…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华民族的整体复兴,我国传统的文化学术——"国学",正日益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重视,特别是在当代国际关系和外交工作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外高层领导人常将国学知识大量运用到外交实践之中。"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这五方面的国学知识,都在我国当代外交实务中得到具体运用。目前在外事外交和国际关系研究与实践领域,我们理应更加重视对青年学生、翻译人员以及外交官员加强国学知识教育,健全其国学素质,为21世纪我国国际关系、外交事务领域培养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5.
高望来  卢静 《外交评论》2010,27(2):152-155
外交学院秦亚青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发表的《关系本位与过程建构:将中国理念植入国际关系理论》一文,因其理论建树和原创性思考在国际关系学界激起强烈反响,被认为是“过程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诞生。  相似文献   

16.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由国际关系学院主办,是以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问题研究为主旨、国际安全研究为特色的国际关系学术期刊,设有"国际政治"、"国际安全"、"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等栏目。  相似文献   

17.
秦亚青发表于《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3期题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生成的可能和必然》一文中,对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生成提出了三个观点,他认为:第一,中国学派的产生是可能的:社会科学理论的地域文化特征是其抹杀不去的胎记,所以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是可能产生的;第二,中国学派有着丰富的三大思想渊源:2000年天下观念和朝贡体系的实践、  相似文献   

18.
李巍撰写《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中的“理论进步”与“问题缺失”——兼评(中国国际关系研究(1995-2305))》(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9期)一文,对王选舟主编的《中国国际关系研究(1995~2005)》(以下简称《研究》)一书作了较为深入的评价,认为《研究》一书所展现的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成就固然振奋人心,但是该书所揭示的很多问题更加发人深省。仔细盘点中国过去十年所存在的问题恐怕比总结成就更具有建设性。他在文中提出,  相似文献   

19.
许亮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的“科学主义陷阱”》(载《国际论坛》2008年第5期)中指出:国际关系理论不存在统一的模式和普遍性的价值,它的建构需要理论工作者带着使命,从具体条件下的具体问题入手。因此,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需的。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使国际关系理论失去了学术价值,而烙上了政策目的。这是一种错误理解。  相似文献   

20.
尹继武在2003年发表《国际关系的微观视角分析:心理与国际关系》一文中认为,社会科学理论发展的动力之一来源于对相关学科方法的借鉴。由于国际关系学科发展的不成熟,因而,在理论研究中更多的是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国际关系问题。国际关系心理学是将心理学的分析方法运用于国际关系学的研究中———国际政治行为的心理学分析。相对于传统的从权力、制度和新近的文化等宏观视角来进行国际关系分析而言,从心理学角度去解析国际关系是属于微观层次上的考究。综观国际关系理论思想史,理论界偏重于宏观现实政治探讨,重视宏观理论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