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然灾害与人类紧密相伴,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就是同自然灾害斗争的过程。救灾是灾害发生后的一项重要活动。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大地震,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惨重,灾害发生后,各级政府立即成立指挥机构,组织开展救灾工作。整个救灾过程中,我国现行救灾制度接受了检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暴露处很多不足。地震已经过去,损失无法挽回,结合此次四川地震救灾工作,反思我国现行救灾制度,对于完善我国救灾制度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对中日美救灾体制的比较分析发现,中国党和政府在灾难时期能发挥超强的组织能力,迅速协调、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高效地开展救灾活动;而日美则通过健全救灾法规体系和预案系统、明确救灾横向纵向关系、规范军队救灾、加强灾害预防等,推动各自救灾体系的完善.日美的救灾体制启示我们,要健全救灾法律法规体系,细化救灾预案并不断演练、修改,更加清晰地界定各救灾主体纵向、横向之间的救灾职责等,以完善我国的救灾体制.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人民立场明确了党领导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价值取向、激发了党领导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动力源泉、汇聚起党领导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强大力量,是党领导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核心密码“。为了人民”的价值取向“、依靠人民”的实践品格,为新时代党领导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根本的价值遵循和实践导向。  相似文献   

4.
我国台湾地区《灾害防救法》的公布施行,赋予消防权责机关新任务,其所防救的灾害急难除火灾及公安急难等事件之外,更包含各种人为灾难和天然灾害。未来的防灾、救灾,有赖政府建构有效的灾害防救体系和能力,并整合政府及民间救灾力量,将民防与全民防卫动员机制加以结合运用,以健全灾害防救体系,全面提升公私相结合的救灾机制和专业能力。  相似文献   

5.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的特大地震震惊了世界。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全国高校、特别是紧临灾区的高校与灾区人民奋力救灾、坚守相助。无论是在救灾现场还是在后方。他们都积极、迅速地参与到抗震救灾工作之中,涌现出许多的先进集体和感人事迹。教育战线要  相似文献   

6.
7月15日,中共成都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审议的《关于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共建美好家园的决议》,提出灾后重建的指导思想之一,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又快又好地推进灾后重建。课题组对成都市龙泉驿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抗震救灾期间的典型事例进行实证分析,在深入救灾第一线调研的基础上撷取第一手资料,总结其经验和面临的难点,对运用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做好灾区群众就业安置工作,以及今后遇到突发的重大自然灾害时如何科学安置灾区群众的就业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中国属于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自然灾害种类较多,受灾损失巨大,其中广西自然灾害也相当严重。自然灾害事件易于演变成为哄抢、上访请愿、抗议游行、群体乞讨、暴乱骚乱等类型的社会安全事件,究其原因主要是有关部门对灾害处置不当,诸如救援工作迟缓、生活安置疏漏、心理疏导缺失、舆论引导偏向、治安防范失控等。有效防范自然灾害事件向社会安全事件演变,必须抓好灾后救灾、帮扶、管控、抚慰、舆论引导等薄弱环节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中国属于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自然灾害种类较多,受灾损失巨大,其中广西自然灾害也相当严重。自然灾害事件易于演变成为哄抢、上访请愿、抗议游行、群体乞讨、暴乱骚乱等类型的社会安全事件,究其原因主要是有关部门对灾害处置不当,诸如救援工作迟缓、生活安置疏漏、心理疏导缺失、舆论引导偏向、治安防范失控等。有效防范自然灾害事件向社会安全事件演变,必须抓好灾后救灾、帮扶、管控、抚慰、舆论引导等薄弱环节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与自然灾害的抗争史。进入21世纪后的短短10年中,中国大陆就发生了4次特大自然灾害,如南方冰雪灾害、汶川、玉树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灾害等。应对严重的自然灾害,并迅速进行灾后恢复建设,中国人民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模式”,不仅可以为我国以后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短时间内实现经济恢复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也可为国际社会提供减灾救灾的“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0.
灾害具有外溢性、扩散性和跨区域性特点,基于属地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与灾害发展属性不相契合,由此导致灾害管理失灵。整体性治理理论倡导通过合作,解决复杂的公共问题,契合了我国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重构的现实需求,为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区域协作提供了理论支撑。我国目前防灾减灾救灾区域协作无论在范围上还是程度上均比较有限,防灾减灾救灾各自为政的现象未得到根本性突破。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需要重视区域协作这一重要因素和薄弱环节,通过理念变革、制度创新、模式重塑、组织整合和治理机制整合,实现防灾减灾救灾区域协作的制度化和常态化,推动灾害从属地管理走向整体性治理,以真正提升政府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相似文献   

11.
网络对特重大自然灾害救助进行围观,政府救灾不力、行为失当或者舆情应对失效,可能引发网络公共事件,造成社会风险。防范特重大自然灾害救助转化为网络公共事件,要厘清其转化机制,掌握转化阶段特征;着力加强政府救灾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灾害信息发布机制,增强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改进官媒灾难报道方式,发挥主流媒体作用,同时完善网络监管,倡导网络自律。  相似文献   

12.
红十字会是政府应急救灾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主体且发挥独特作用。通过探析当前我国红十字会自身存在的筹资能力不足、自身专业化水平建设不高、物资储备和运输机制不完善等制约红十字会应急救灾工作中的瓶颈因素,提出进一步推进红十字会应急救灾工作的思路建议,为红十字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自7月以来。湖北遭遇了近20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强降雨天气。83个县市区受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多亿元,受灾人口1000多万人。仅8日7时到9日7时,全省有3个县市、16个乡镇出现特大暴雨,10个县市、109个乡镇出现大暴雨,15个县市、227个乡镇出现暴雨。全省启动救灾应急二级响应,紧急转移倒房和避险群众103923余人。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同时启动了国家自然灾害救灾应急四级响应,并派出工作组到湖北指导救灾工作。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的实现方式。其以中国特色政治意识形态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政治实现形式为基本活动方式,是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的重要构成和中国特色政治力量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是农业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重发地区,但目前以政府救助为主导的农业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存在灾害救助效率低、救助覆盖面窄等缺憾,而市场救助又因灾害救助的公益性特征而存在天然发展桎梏,这就要求社会力量尤其是民间资源的投入与参与。质言之,建立农业自然灾害民间救助体系,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资源的富态优势,积极发展和壮大民间救助力量,是提升重庆市农业自然灾害应对能力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论加快发展我国海上专业救助力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努力实现和做到救捞的"三精两关键"是"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高交通运输保障"的重要举措,加快发展我国海上专业力量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体现。同时文章论述了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策略应适时调整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加强救助"似更加完整。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消防法规体系初步建成,为消防行政执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但在具体实施中依然存在执法力量不足和地方行政干预等问题。要加强消防执法工作,必须在立法机构的法制建设中纠正“重立法、轻执法”的指导思想,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规范消防行政执法。  相似文献   

18.
搞好理论建设是建设高素质党外干部队伍最根本的要求.一个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工作水平,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而理论素质是基础。理论根底不扎实,理解和执行政策就难免不发生摇摆,工作水平就难以真正提高。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最有影响力的理论,是二十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今后继续发展并不断取得伟大成就的唯一正确的指导思想.当前,开展理论学习,  相似文献   

19.
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至关紧要。”这是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指导思想。统战工作的一个环节,是要处理好中国大陆各  相似文献   

20.
公安机关的法定职责具有极大的涵盖性和扩展潜力,其中应急性、临时性的处置活动成为政府基于公共安全考虑而调度公安机关最常见的理由。在自然灾害处理和救援方面,公安机关由于公共安全职能的边界不清晰,导致救援职责模糊,使得公安机关在自然灾害危机处置中难以体现专业优势。明确公安机关在自然灾害处置救援系统中的职能定位,有助于改变公安机关在救灾中的被动局面,促进其在灾害救援系统中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