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受恩  张鹏 《实事求是》2004,6(2):12-15
理论创新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向 ,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具体实践的正确结合 ,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新的理论特色。这种结合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赋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鲜明的时代特色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同方面分别提到首要地位 ;用符合实际的新观点充实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基本途径是坚持以实践为基础 ,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总结实践中的新经验 ,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 ,认识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并且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互动和发展过程中推进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自由理论的贡献关键在于指出了实践是实现自由的根本途径。实践对于自由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实践在生产力发展中创造实现自由所需的物质条件;实践在生产关系变革中创造实现自由所需的社会条件;实践在人类活动中创造实现自由所需的主体条件。这三个方面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架起了无产阶级通向自由的桥梁。  相似文献   

3.
文化自信蕴含着本来、外来与未来三个向度,涉及文化理论、文化历史和文化实践的各个方面,具有历史继承性、文化交融性和价值引导性。马克思主义以其蕴涵的强烈的科学性和人本主义精神为文化自信提供了科学借鉴和价值指引,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马克思主义引领下的文化发展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途径,也是当代中华民族文明演进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4.
刘雄 《学习月刊》2012,(10):28-29
一.实践的观点是毛泽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想的首要观点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实现哲学领域革命变革的核心。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毛泽东结合自身的革命实践和理论创新.对“实践”的慨念、内容及其形式作了准确的概括。  相似文献   

5.
调查研究是实事求是的根本大法和根本途径,也是反对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根本方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的结合,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并以此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深入的历史时期,学习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对改善党的作风,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保持党的先进性,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政治发展道路是我们党对执政六十多年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同党内外出现的各式各样的思潮的不断斗争中,不断克服封建专制主义和苏联模式的影响中形成和发展的。具体来说,中国政治发展道路是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观为指导、以中国的具体国情为实践基础,最终实现两者有机结合的产物。即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观中国化的实践形式,正是由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才使我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五大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应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从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以及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要求等方面来深入探讨和总结。本文拟从理论和实践的...  相似文献   

8.
刘林元 《学习论坛》2008,(10):27-30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双向的,互动的,任何一方的存在与发展都必须在与对方的结合中才能实现.实践观念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中介,是理论内涵、实际情况和实践目的三者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指导实践,但不能直接指导实践,必须化做具体的功能、方针政策、计划、办法,才能作用于具体的实践.  相似文献   

9.
姜喜咏 《探索》2008,(2):185-188
实现"马哲原理"改革的基本方向应该是中国化,而不是"去原理化",中国化是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实践性内在同一的现实要求和选择.民族化是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基本形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为"马哲原理"中国化创造了经验材料和历史基础.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世界历史意义,以中国为方法以世界和人类的21世纪发展为历史背景等等,构成"马哲原理"的中国化的现实奈件.  相似文献   

10.
从西柏坡时期至新中国成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国情深入结合的重要时期,是部署深化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深化前进、不断发展的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西柏坡进行了艰苦的理论创造和实践探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发展的动力也是实践;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究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这一思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论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恩格斯十分明确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思想:确定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基本任务,即要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各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使马克思主义在各国具体化,用具有民族特色的具体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各国的具体行动;指明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根本途径,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积极参加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把各国革命的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重要意义,即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开辟自身发展道路的要求.深入挖掘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思想,对于正确理解和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真理具体性的本质要求,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化才能在中国丰富发展和获得实现,最后提出和分析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14.
理论的合理“话语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的合理"话语化"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该重视理论的合理"话语化"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机制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理论的"话语化"应通过宣传、教育和实践来总体实现。以下三个方面可以作为重点突破:将理论体系转化为大众话语体系,这涉及教科书改革,包括理论体系、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更紧密衔接、融合与统一;大众话语体系的建构,即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方式与风格的彻底中国化,逐渐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术话语体系,运用多种文化艺术和媒介形式,创造丰富多样的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形式;通过推进民生实践的改革与建设维护和促进人民大众的全面自由发展,以证实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实践力量。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在青年社团中的传播历史经验,结合泉州某大学青年社团的调查,分别从宏观叙事和具体需求、内容选择和形式创新、价值导向和利益导向角度来阐述当前马克思主义在青年社团中传播的现状。由此基础上主要从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导向和传播创新方面来探索结合新媒体的发展和学生成长需求特点,创新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理论,发挥青年社团的最大作用,从而提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实效性和获得感。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正本清源和与时俱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衣芳  王爱玲 《理论学刊》2007,2(10):4-10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共产党人制定一切纲领、路线和政策等的理论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时代和实践的要求,也是执政的共产党人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重大原则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就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搞清楚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念,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正本清源和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思想的当代理论创新,旨在解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了谁、发展依靠谁、成果由谁享有的问题,其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政党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理论基础,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和实现共享发展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思想的科学内涵,正确认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并结合实践考察其提出的理论、实践和现实逻辑,以形成合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实践的“正常”关系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林元 《学习论坛》2006,22(8):13-15
作为真理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但在实际运用时还必须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其要求是结合实践经验理解理论的深刻本质;从实际出发,在理论指导下形成指导实践的路线、方针、政策;重视特殊的个别实践经验以丰富普遍原理,与时俱进,总结新鲜的实践经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原理与实践的结合不是与实践保持同步,为了实现结合,两者必须保持一个确当的距离.  相似文献   

19.
党的理论创新主要指的是党的基本理论的创新过程,具体体现为党的指导思想、基本纲领以及根本宗旨等的创新过程;党的理论创新在其精神实质上就是结合新的实践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以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并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民族化和时代化、不断摸索党的执政规律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开辟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推进社会和谐与实现科学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从理论原则出发看实践”和“从实践需要出发看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两条对立思想路向。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就,主要是立足实践的需要去“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某些理论。这既是由中国不同时期的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任务决定的,又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特点息息相关。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正是基于此构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