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民谣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新汉 《唯实》2003,4(8):18-22
民谣是一种浅层的社会意识.民谣的民众共同创作性和广泛流传性,表明它本质上是民众的社会评价.民谣与社会舆论和社会谣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强烈的忧患意识是民谣的重要特征,这正是充溢了浓厚安乐意识的当今社会所需要的.  相似文献   

2.
民谣是一种浅层的社会意识。民谣的民众共同创作性和广泛流传性 ,表明它本质上是民众的社会评价。民谣与社会舆论和社会谣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强烈的忧患意识是民谣的重要特征 ,这正是充溢了浓厚安乐意识的当今社会所需要的。  相似文献   

3.
陈新汉 《唯实》2000,(2):3-8
民众评价活动是社会评价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包括舆论、谣言和民谣等。研究民众评价的本质、作用及其所引发的悖论,就能具体地理解民众评价的内在机制。这对于我们正确地对待社会中的舆论、谣言和民谣,是有重大现实意义的。 一、群体、群体主体和民众评价 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现实的个人都力图避免孤立状态而聚合为群体,因而,群体便成为个人存在的普遍形式。 群体的形成需要三个要素:其一,共同活动。共同活动的前提是个人的独立活动,个人总是以某一方面的独立活动能力而成为群体的成员。众多个人共同…  相似文献   

4.
本文把民谣视为一种政治亚文化现象。认为民谣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其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民谣所具有的信息功能、评价和监督功能、教化功能上。其消有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一些反映社会阴暗面的民谣会影响并煽动起一种对社会和政府不满的情绪,使主体文化传播的障碍加大并增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难度。  相似文献   

5.
对于正处在转型期的社会而言,风险评估制度能够发挥降低行政决策的风险性、协调系列决策和保护相对人信赖利益的作用.我国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制度面临地方性立法、评估责任追究机制不完善和民众程序参与意识淡薄等问题.完善行政决策风险评估责任追究机制、提高民众决策程序和权利救济意识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抗美援朝运动前后中国民众的社会心态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过程的最突出特点是社会心理转变过程的多样性、复杂性和转变结果的“一律性”、“简单性”的统一。而在这一过程中,抗美援朝运动中的宣传教育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抗美援朝运动中的宣传教育既有符合社会心理发展规律的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为今天的民众社会心理调控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民谣”现象应引起重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流行民谣。从酒桌到茶座,从茶余饭后到会议间歇,从手机到网络,都能见到或听到所谓民谣。图书市场上正有一本《现代流行民谣》,听说销量不错。 流行情况和内容 第一次接触民谣,大约是在五六年以前,是那首把人分成若干等的。我所从事的职业被排在中等偏下:“七等人,搞宣传,隔三差五解解馋。”还有一副对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当时的感觉是对仗挺工整。 几年过去了,经过人们不断地补充、完善、创新,民谣已充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这样说大概不算夸张:从城市到乡村,从  相似文献   

8.
晓农 《党史文苑》2006,(7):30-34
八十多年前,由北京学生发起的天安门"五四"游行示威,引发了一场波及全国的反帝爱国运动.这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在这场运动中,有三名江西籍的青年大学生表现得格外活跃和勇敢,他们以如火的热情和超凡的睿智投身其中,备受人们的注目和崇敬,被誉为"江西三只虎".当时,社会上流传着"江西三虎打个滚,北京政府坐不稳"的民谣,足见"江西三只虎"的政治威力及其在民众中的影响.这三只"虎"指的就是张国焘、罗隆基和段锡朋.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一些国外政党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和政治生态,更加注意优化群众工作方式方法,提高群众工作效能,密切党群关系。其核心举措是走进民众、沟通民众、服务民众,体现党的大众性、亲民性和时代性。积极把握民意脉搏,及时反映民需进一步完善了解民意的机制性渠道。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在2011年议会选举遭遇历史性挑战后,提出要积极聆听民意,注意政策沟通,扩大政策咨询空间,更积极地纠正错误。特别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建立有效网上社  相似文献   

10.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意识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当前盛行的民谣风就是社会意识多样化趋势的一种表现。一、民谣——感性社会意识的特点当前,民谣的内容相当“丰富”,几乎涉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有批评社会风气的,有抨击腐败现象的,有嘲讽干部队伍的,有针砭时弊的  相似文献   

11.
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在于坚持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而“为民”必须“知民”。如何知民?渠道多种多样,倾听民谣具有广泛性、现实性、深刻性和简便性。对于民谣的态度,历来表现各异。大多数领导者高度重视,他们善于通过倾听民谣,从中掌握了解百姓的脉搏和心声,对揭露鞭挞型民谣也视为逆耳忠言,采取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待之。然而,也有一些人,甚至是领导干部,视民谣若“洪水猛兽”,只要听到民谣流传,就暴跳如雷,甚至“对号入座”,对传播民谣者打击报复。曾闻,某报发了“新民谣…  相似文献   

12.
个人安全是一种本体性安全,心理和精神安全则是其中的首要因素。地震后的焦虑情绪已严重影响民众的心理和精神健康,使民众产生了紧张、恐惧等焦虑情绪和身体不适、行为反常等焦虑反应。这类焦虑情绪将在人群中蔓延、复制,并成为影响四川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次生灾害,因而必须从社区、学校、家庭、群体等途径对其实施干预,以保证民众幸福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3.
王淑萍 《求实》2012,(7):56-59
舆情危机是现代社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人们也已经对之做了很多的研究,但可以说基本是就舆情研究舆情,而未深入到社会政治生活具体目标设定、政府行政目的、行政方式和民众行为逻辑的深度,因而也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应对对策的恰当性和有效性。分析政府与民众的博弈策略选择及其原因,可知,当前网络舆情危机的实质乃是政治权力的持有者(政府)和政治权利的诉求者(民众)之博弈行为的表现,这是一种典型的非合作博弈。实现非合作博弈向合作博弈的转化,应是解决网络舆情危机的根本目的指向,其根基点应是建立一种符合社会演进机制的准稳态机制制度。  相似文献   

14.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改善,民众心理期待的社会公正也呈上升、多元化趋势。为了使民众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我国要在公正德性的培育、公民基本权利的确保、社会民生的建设上注入更多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维护和实现人们心理期待的社会公正,发挥其具有凝聚力、感召力的优势,增进和谐社会的包容性、共享性。  相似文献   

15.
1950、195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政务院)先后两次开展全国劳动模范表彰活动.探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劳模辈出的社会环境,主要有三方面因素:一是国内外的紧迫形势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国家的热情;二是早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目标;三是社会结构的重整唤起了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作为一种社会动员和政治动员的有效手段,劳模表彰也在客观上强化了民众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党的热爱.通过考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模表彰及其社会效应,不仅可以了解那一代人的时代风尚,更能看到国家和社会环境对民众的深层诉求.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对待和解决民生问题的立场、观点、原则、方法和策略的总和.它是关注民众现实利益与实现人的发展的有机统一.中共的民生思想具有继承性、体系性和发展性等鲜明的特点,它充实了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内涵,增强了现阶段我党执政的合法性,并有力地推进了当前的社会建设.其重要的创新在于它适时而巧妙地将党的执政伦理价值与民众新的生意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并形成一定时期的治理战略,从而彰显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高超的政治智慧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7.
王菊苹 《湘潮》2015,(7):102-105
桂东红色民谣是指井冈山革命时期产生并流传于桂东地区的革命歌谣。桂东是革命老区,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任弼时、王震、萧克这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桂东战斗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规在桂东诞生,工农红军的长征先遣队红六军团在桂东组建并誓师西征。研究红色民谣,对研究桂东历史和桂东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而且随着老红军的一个个逝去,红色民谣传承人越来越少,因此,对桂东红色民谣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挖掘整理、  相似文献   

18.
<申报>报道显示,福建事变鲜少得到民众认同.斥其"叛党叛国"、主张武力讨伐乃是普通民众较为一致的价值取向,而日本侵略日亟导致的民族危机是型构此一民众心态的最主要因素.日人侵华既催生出史量才的民族主义诉求,"统一"方能"御侮"也由此成为国人意识深处的基本理念,而日本对事变的异常关注则进一步强化国人的民族危机感.揭橥"抗日救亡"大旗动员民众,却相悖于"团结抗日"之民意,恰是民族主义时代的吊诡性难题.  相似文献   

19.
民众反腐获得感是衡量反腐败工作效能的重要指标,更是对政府“公信力”起到重要影响。相关问题已成为政治学和行政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重点,但鲜有研究探讨民众个体内部和外部结构性特征对其反腐获得感的影响作用。鉴于此,本文从民众内部社会经济地位与外部政治参与的综合视角出发,探究其对民众反腐获得感的作用机理。结合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民众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其反腐获得感之间具有显著正向相关性;民众制度性政治参与行为对民众反腐获得感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在民众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其反腐获得感过程中起到不完全中介效应;而非制度性政治参与则会削弱民众反腐获得感状况。基于此,为进一步提升民众的反腐获得感,亟须创新完善民众参与途径和方式,积极疏导群体性行为;并着力加大腐败治理力度,深入治理民生领域的腐败问题,全面提升民众的反腐获得感。  相似文献   

20.
<正>甲:民歌民谣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乙:那咱们十户滩的民歌民谣呢?甲:更是瑰宝了。乙:看来,你对十户滩的民歌民谣一定知道不少了。甲:不用说,凡是十户滩的民歌民谣我都会背、都会唱。乙:哎呀太好了,就请你为晚会的朋友唱民歌、背民谣吧。甲:不客气,我就为晚会的朋友献丑了。乙:但有个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