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韶峰的传说     
韶峰耸翠韶峰位于韶山冲西南 ,历史上为湘乡、湘潭二县管辖 ,山南为湘乡 ,山北为湘潭。韶峰系韶山的最高峰 ,海拨518.89米 ,是南岳衡山的第七十一峰 ,比第七十二峰的长沙岳麓山高出200多米。韶峰又名仙女山、仙顶灵峰。据说唐代时 ,有桓氏三女从长沙来 ,择此筑庵 ,静心修炼 ,后得道成仙飘然升天 ,故桓氏三女又称韶氏三女。三女升仙的传说 ,使韶峰披上了神秘的色彩 ,也使这座本来充满阳刚之气的山峰 ,更不乏“仙女去尘寰 ,石上苔斑 ,风梳雨沐绿云鬟”的柔情秀色之美。登临韶峰 ,韶山冲美景尽收眼底 ,夏秋凌晨观日出 ,只见一轮红日冉…  相似文献   

2.
熊清泉 《新湘评论》2013,(24):22-24
我最仰慕的地方是韶山,最仰慕的人是毛泽东。我有幸担任过韶山公社书记,这也是我一生最值得幸福回忆的时光。今年,在毛泽东主席120周年诞辰纪念日即将来临之际,我再次来到韶山,瞻仰故居,拜谒铜像;再进滴水洞,爬上虎歇坪,眺望龙头山,仰望巍巍韶峰,我思绪万端,浮想联翩……  相似文献   

3.
陈湘元 《湘潮》2008,(9):49-50
1968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田家英带领中央调查组到韶山调查农业生产情况。当时湖南省委农村部工作组已在韶山瞪点,住在清溪大队,为了配合中央调查组工作,农村部工作组派贺秉贤带领谭文样和我从清溪转到韶山大队。  相似文献   

4.
1995年2月7日至8日,在中共湖南省委副秘书长周玉真等陪同下,毛泽东的孙子毛新宇随母亲邵华回到韶山,参观了毛泽东同志故居、毛泽东铜像、毛泽东之路景园、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滴水洞、毛泽东诗词碑林、韶峰、毛氏宗祠、毛泽东家世展和毛泽东同志遗物展。 7日上午10时许,当韶山管理局和韶山市委的同志在韶山宾馆迎候  相似文献   

5.
瞻仰韶山毛主席故居 油灯土舍聚英豪, 领袖群伦德望高。 建党兴邦盟似铁, 吊民伐罪檄如刀。 河山再造旌旗举, 道路虽通鞍马遥。 接力长征新起点, 大江东去涌春潮。 登韶峰 一峰突起插青霄, 和煦春风绿树梢。 地洒甘霖生物旺, 山悬赤塔路灯高。 毛公建国功推首, 烈士捐躯气最豪。 革命前程凭指引, 红旗猎猎故园飘。《韶山行》诗两首@赵焱森  相似文献   

6.
在“十八岁的情姐舍不得少年郎”的山歌声中,上屋场摆开了一桌麻将牌1925年农历正月十四,毛泽东从湘潭乘船回到了离别四年的韶山。他蓄着长发,身穿一件褪色的织布长袍,挈妇将雏,走在故乡的小道上。他指着前方那巍峨挺拔的山峰,告诉杨开慧和两岁多的儿子岸英,那就是韶峰。  相似文献   

7.
《党课》2007,(1):102-103
从前,有一座圆音寺,香火很盛。在寺庙门前的横梁上,有一只蜘蛛结了张网,由于每天都受到香火和虔诚的祭拜的熏陶,蜘蛛便有了佛性。有一天,佛主光临了圆音寺,看见这里香火甚旺,十分高兴。离开寺庙的时候。佛主不经意间抬头,看见横梁上的蜘蛛。佛主就停下来,问这只蜘蛛:“修炼了这一千多年,你有什么真知灼见吗?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答道:“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相似文献   

8.
《党的建设》2009,(3):45-45
炳灵寺石窟位于永靖县境刘家峡大坝西35公里处姊妹峰身后的大寺沟中。"炳灵"为藏语"十万佛"之意。炳灵寺石窟开凿于十六国时期。唐代称为灵岩寺。宋、元以来,灵岩、炳灵二名共用,直到清代才专名炳灵寺。经过历代的不断增修,形成分布在上寺、洞沟和下寺3处的巨大石窟群。现存窟、龛184个,内有石雕像694身,泥塑像82身,浮雕石塔26座,壁画900多平方米,为全  相似文献   

9.
“红烛高照,香烟缭绕,四时果供,烘云托月,捧出了中间一尊尊神佛:或是佛祖如来,或是观音大士,或是赵公元帅,或是关帝圣君;有时候,还可能劈面撞上土地公公、灶王爷……见到如此场景,你可千万别以为就是进了佛庵道现清冷地,恰恰相反而是琼浆华筵美食苑。供拜神佛,成了近来北京一些餐馆不大不小的时髦。”这段文字,是笔者三年前在《如来观音缘何聚酒家》一文中的描写。三年后,如来观音是否已被请出酒家?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又进行了一次暗访。笔者来到位于东单北大街的大学生酒家,三年前,他们在正对着门的地方设了一座大佛龛,…  相似文献   

10.
唐春元 《学习导报》2013,(13):41-42
1925年初,毛泽东悄然回到了韶山,而且一住就是半年之久。在韶山的这半年多时间里,毛泽东最大的贡献是第一次在农村创建了党的基层组织——中共韶山特别支部。从此,韶山人民在中共韶山支部的带领下,向罪恶的旧制度宣战,向大自然宣战,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使韶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刘杰 《党史纵横》2012,(1):62-62
2011年10月17日,跟随中共辽宁省委党校的干部培训班,我们一行29人来到向往已久的湖南韶山。虽然是第一次来,我对这里却并不陌生。因为早在课本上、纪录片里、画报上、书中,以及从长辈口中,我就听到过关于韶山、关于毛泽东的故事,心神早已无数次地飞向这里……  相似文献   

12.
1947年,韶山范围内的清溪、银田两个乡,合并为清田乡。中共地下党员刘伯庚,当上了乡长,这样,韶山的国民党政权被共产党掌握了。刘伯庚一到任,就对乡政权组织来了个大换血,乡公所自卫队也几乎成了共产党的武装,不纯的队员清退,共产党员集中到第一班,第二班的成员是普通群众,但班长也是共产党员,乡以下的21个保中,有9个保长是共产党员。不久,共产党和国民党在  相似文献   

13.
一百年前,毛泽东降生于韶山。这里水碧、山青、松绿、竹翠。圣洁的红土地,片片稻田如畦。云雾缥缈的韶峰,似隐似现,若神若仙。 韶山毛氏,军旅后裔,家境小康。毛泽东父毛顺生,母文七妹。毛泽东是他们的第三胎,然而前两婴均已夭折,优生期降临的毛泽东,得以作为老大养育。他高大、健壮、勇毅、果敢、聪颖,气禀非凡。  相似文献   

14.
韶山是毛泽东的故乡,全国著名革命纪念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毛泽东生于韶山,长于韶山,他不仅属于韶山,而且属于中国,在某种意义上说,又属于世界。韶山因他的出现而闻名中外。多年来,无数的人民群众和外国友人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到韶山参观后,在思想上精神上获得的感受和启示是很重要的。1963年3月25日,叶剑英元帅来到韶山。他在参观完"毛泽东青少年时代陈列室"后,激动不已,挥笔写下了一首诗,其中有这样一句:"韶山风物耐人思"。  相似文献   

15.
韶山毛氏徙自吉水毛氏,吉水毛氏徙自三衢毛氏,这一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在韶山、吉水、衢州等地的毛氏族籍中记载得明明白白,而且,不是单记独载一次.各地每修一次族谱,总要将这些渊源来历重记一次,以便接续,防止传讹.《韶山毛氏族谱》,从乾隆年间至民国后期,共修四次.每次在卷首第一页“凡例”第一条上,均要载明他们的祖宗毛让“世居三衢”.江西吉水《铎塘毛氏族谱》,至民国8年(1919),共修五次.每次在谱序中,总要载:“始祖讳让,字伯逊,行十一,世居三  相似文献   

16.
韶山的婚俗     
韶山的婚恋嫁娶习俗,有强烈的地方色彩,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   据《韶山志》载:清末民国初,婚姻多是父母包办,媒妁之言,男女双方在完婚“挑头盖”前,一般未见过面。指腹为婚和童养媳现象亦较为严重,早婚相当普遍。虽然清代规定男 16岁,女 15岁为婚龄,民国时期男未满 19岁,女未满 16岁不结婚,但并无法律效力。   在封建社会里,婚姻大事都是父母作主,经过媒婆三寸不烂之舌的说合。如果双方父母有意,便交换男女生庚八字,请算命先生“合八字”,看是否冲克。“八字”合上后,彼此交换庚书,由男家出具礼物定庚。《中湘韶山…  相似文献   

17.
《新湘评论》2013,(23):28-30
巍巍韶峰山,清清韶河水,孕育了一代伟人毛泽东,他从韶山走出乡关,走向中国,走向世界。毛泽东同志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他为党和人民事业所建立的丰功伟绩,永载史册;他的崇高品格风范,永远受到人民群众赞誉;他的名字、他的思想、他的精神,永远鼓舞着我们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而奋勇向前。  相似文献   

18.
从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沿一条林荫柏油路南行西折约4公里,进入一条幽深狭长的山谷。谷口有一由水泥仿制大小不等悬空直挂成欲滴状石钟乳的门楼,上嵌有摘自毛泽东草书“滴水洞”三个朱红大字。这就是那个带有几分传奇色彩的“西方山洞”。滴水洞并不是一个洞,而是一条逶迤绵延约3公里的曲折幽壑。“一沟流水一拳山,虎踞龙盘在此间。灵秀聚钟人莫识,石桥如锁几重关”。《毛氏族谱》确切地勾勒出了滴水洞的形势。发端于南岳的韶山山脉,奔趋数百里,于韶峰东北盘桓曲折成龙头山、黄蜂山、牛形山。三山一脉相连,自东西北如握拳般紧紧环抱,形成一…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的党外朋友在韶山刘新文周世钊(左四)在韶山张国基(前排左六)在韶山山清水秀的韶山,以孕育一代伟人毛泽东而享誉中外。自1950年以来,这个质朴美丽的山村先后接待了三千多万观众。其中不少毛泽东生前的党外朋友专程到此,对一代伟人表达了一份特殊的敬爱、...  相似文献   

20.
1925年底,毛泽东悄然回到了韶山。是否真是因病请假,史家至今认为是个谜。事实是他并没有休息。在韶山的半年多时间里,他走亲会友,访贫问苦,发动农民。韶山人在毛泽东的调摆下,终于走出狭小的天地,把眼光从劳作的土地上抬起,集合到了“革命”、“造反”的旗帜下。毛泽东在这里放了一把“火”,泥脚杆子们用这把“火”去“烧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