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央红军长征前夕,他受命出任先头部队红一军团侦察科科长,率侦察部队一直走在最前面,成了红军的“千里眼”、“顺风耳”。后来,他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二军首任军长。他就是闽西子弟刘忠中将。  相似文献   

2.
正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是抗大建校80周年,也正好是我们亲爱的父亲、开国中将刘忠诞辰110周年。父亲已经离开我们整整14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一直在我们身边,好像他并没有走远,只是静静地微笑着看着我们。忠孝难两全我们常听到有人说:"成功人士大都是孝子。"我的父亲就是一个孝子。2004年秋,我前往四川省雅安市追寻父亲战斗和工作过的  相似文献   

3.
正我的父亲刘忠,不仅仅是参加了举世闻名的红军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而且是中央红军长征先锋中的先锋。作为中央红军长征中走在最前面的一军团侦察科长,实际上他的长征不止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父亲率领红一军团侦察部队走在中央红军的最前面,斩关夺隘,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深入敌占区,探寻前进道路,及时、准确地获取有关情报,引导和保障中央红军突破四道封锁线、抢渡乌江、巧取遵义、四渡赤水、智过彝民区、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通过大草地、突破腊子口、攻夺吴起镇等,受到  相似文献   

4.
正开国中将刘忠(1906.10.2-2002.8.7),原名刘太平,曾用名刘永灿,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乡人。从农家子弟成长为一代名将,刘忠将军身经又何止百战,他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最终在军史上留下了赫赫英名。"你当政委时间很长,政治上可靠,打仗又很勇敢"刘忠的童年经历可以说是坎坷困顿的。8岁起,他断断续续读过4年私塾;12岁起被迫辍学去学泥瓦匠;  相似文献   

5.
正见到葛江洋,是在他作的一次公益讲座上,地点在沈阳新华购书中心。"讲的是关于长征的故事,题目就叫《你所不知道的长征》。"脱掉军装已经10年,可他那军人的洒脱和英气依然不减当年。"如果我们的后代遗忘了长征,将是整个民族的悲哀!"作为长征亲历者的后代,他对长征有着天然的亲情;作为一位退役大校、一名作家,他对传承长征精神  相似文献   

6.
正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毛泽东作为长征的亲历者和指挥者,他在"马背上哼成"的几首关于长征的诗词,是长征历史的艺术再现,是长征精神的提炼升华。让我们以毛泽东在长征中的诗词为线索,沿着一代伟人大气磅礴、气宇轩昂的胸怀探索长征足迹,感悟长征精神,感受那战胜任何艰难困苦的精神力量和大无畏革命精神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7.
已故领袖毛泽东,对长征有过一段最为精妙的论述。他指出:"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  相似文献   

8.
《湘潮》2016,(4)
正长征出发前,毛泽东在"左"倾教条主义者排斥打击下处境困难。伍修权回忆说:"左"倾领导者甚至"打算连毛泽东同志也不带走,当时已将他排斥出中央领导核心,被弄到于都去搞调查研究。后来,因为他是中华苏维埃主席,在军队中享有很高威望,才被允许一起长征。"如果不是因为毛泽东还担任一定职务、在红军中有"很高威望",他可能连长征都参加不了。可以说,长征中毛泽东在  相似文献   

9.
正长征是一次震惊中外的大进军,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毛泽东曾经予以相当高的评价,他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所谓的"长征",一般是指1934年10月10日到1936年10月19日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甘宁一带的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后称红一方面军)从江西瑞  相似文献   

10.
正在长征的队伍里,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因为年龄较大、德高望重被亲切地称为"长征四老"。他们分别是:徐特立、谢觉哉、董必武、林伯渠。这四位老革命家意志坚定、不畏艰险,乐观豁达、感召力强,成为长征中一道风景。徐特立:年纪最长,精神最旺"长征四老"中,徐特立年纪最长,参加长征时已经57岁。然而,这位年近六旬的老人意志坚定,积极乐观,他始终坚信"只要党存在,红军存在,我们在政治  相似文献   

11.
正读完再版刘忠将军的回忆录《从闽西到京西》,掩卷沉思,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从闽西到京西,岂止是一段地理的跨越,那是一段时空的穿梭,心灵的腾飞,理想的升华,血染的征程。从闽西到京西,就是一部穷苦农民翻身得解放的翻身史。刘忠将军出身于苦大仇深的穷苦农民家庭,父辈给他取小名叫"太平",希望世道太平,而现实生活并不太平。为了抵还祖债,家里被土豪劣绅盘剥得精光,幼小的刘  相似文献   

12.
正毛泽东用兵如神,唱响于长征,又把长征唱响。毛泽东在长征中的用兵,的确堪称是战争指导艺术的经典之作。毛泽东也把他的这段用兵实践,作为他在战争指导艺术创作上的"得意之笔"。然而,毛泽东并不自认为是神,也不认为战争指导全凭指挥员个人的神机妙算。他在长征结束后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时,深有体会地说:"指挥员的正确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  相似文献   

13.
刘忠,一生戎马倥偬,战功显赫。杨成武称他是“能征善战的战将”,胡耀邦夸他是“有功之臣”。可是,这位被父老乡亲爱戴的将军却有几件“走后门”的轶事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4.
正"年份英雄"发布词一位真正的战士。上半生为"国",功勋卓著;下半生为了"国家的未来",慈善助学。20多年来,他省吃俭用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帮助那些家境贫寒的孩子重返课堂。长征精神永不忘,近百岁的老红军,至今仍奋进在他捐资助学的"新长征"路上。97岁的李光一共经历了两次长征。第一次长征时,他才14岁,穿过枪林弹雨,走过雪山草地,历时一  相似文献   

15.
正一直活跃于当代画坛、年逾古稀的实力派画家沈尧伊,是一位坚定、痴迷的"红色"革命主旋律画家。自1975年至今,沈尧伊以长征为主线创作了版画、油画、连环画等多部经典作品,红军长征题材始终占据他40余年艺术生涯的核心位置。油画巨制《长征之路》是画家沈尧伊在两度跋涉长征之路基础上,历时一年精心创作完成的一幅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并济的力作。  相似文献   

16.
正统观毛泽东一生的诗词创作,可以断定他属于集多种角色于一身的大诗人;如把他的一生分期观察,又会发现每一历史阶段总会凸显一种诗人角色特征。红军长征期间,他进入诗词创作的巅峰。读长征诗词系列不难发现诗人的诗兴并不是发自具体的战役、战斗,那么长征路上的诗人毛泽东又应属何种角色的诗人呢?一位哲学家说:"哲学的蒸发,必定是诗;诗的凝固,必定是哲学。这原本是不奇怪的,因为两者同构不同态……"一位外国哲学  相似文献   

17.
正行前与妻别依依1934年9月,红军主力进行战略大转移时,时任中华苏维埃临时最高法庭主席董必武已48岁,是否随军转移,他正在选择。就像他后来在《长征纪事》一文中所言:"当我们感觉到主力红军有转移地区作战可能的时候,我就想:是被派随军移动好呢?还是被留在根据地里工作好呢?""我的答复是:‘如有可能,我愿意从军去。’"这样他毅然参加了长征,即使在长征途中遇到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也没有后悔过。"我们向陕、甘前  相似文献   

18.
一我的父亲是一位没有经过长征的"长征干部"。"文革"期间,我陪着父亲写了一年的各类检查。父亲被审查的历史问题之一就是:为什么逃避长征?有一天,他气不打一处来:"什么逃避?他们是突破重围跑出去的,要我们坚守根据地,说他们很快会打回来。我怎么会知道,主力红军已经撤走了,我们还以为自己是在主战场的主力红军呢。"  相似文献   

19.
一 1964年9月,红军长征30周年前一年,曾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刚刚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肖华接到了全军许多文艺单位的约稿,希望他能写一部有关长征的文艺作品.大家向肖华约稿并非偶然,因为爱好写作的肖华此前也一直有个心愿:希望能将"长征"搬上舞台.早在1958年夏,他偶然得到一本描绘长征的画册,如获至宝,便找来有关方面负责人说:除了画册,应该用多种艺术形式表现长征.尽管他本人也一直打算创作一部有关长征的作品,但由于工作繁忙,一直没有时间落笔.此时,长征已过去了30年,正在杭州疗养的肖华想,该是实现这个心愿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20.
正刘忠将军向来以英勇善战闻名于世,他投身抗日军政大学致力于培养优秀人才的经历却鲜为人知。今年正逢抗大成立80周年,笔者选取他在抗大工作期间的若干事迹,以资纪念和瞻仰。1937年初,刘忠从中国工农红军红一军团司令部特别支队(骑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的任上奉调至抗大学习深造,他怀着喜悦的心情一路飞奔赶到学校报到。因各个部队到延安的路程有远有近,不能同时到校。刘忠到抗大时,学校已经开课五六周了,抗大教育长罗瑞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