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抗日战争时期,聂荣臻领导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他非常重视文化工作,是当时聚集于晋察冀的文化工作者的良师益友。摄影家沙飞辗转来到晋察冀后,得到聂荣臻的关怀和厚爱。聂荣臻在政治上对他大胆使用,业务上大力支持,生活上关怀备至,为沙飞在革命摄影上脱颖而出创造了宽松的条件,使之成为“中国革命新闻摄影第一人”。  相似文献   

2.
从1951年到1981年的30年里,我国邮电部先后发行了五套纪念鲁迅先生的邮票,显示了这位文化伟人独一无二的地位。方寸中的鲁迅大都神情严肃,惟有在纪念鲁迅百年诞辰的“J.112”的第二枚“晚年时期的鲁迅”才有了笑容。的确,永不休战的鲁迅难得一笑,于是鲁迅微笑的照片越发难得越发珍贵了。在历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上,这套《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的资料里只有设计人张克让的名字。我曾于1995年在《人民摄影报》、1997年在《集邮》杂志上两度在文中提及“微笑的鲁迅”本是一幅历史照片,按例应该标出原摄影人的名字。在我的印…  相似文献   

3.
沙飞被称为“中国革命新闻摄影第一人”。1936年10月8日,在上海,沙飞第一次见到了他十分敬仰的鲁迅,并藉此为中国摄影史留下了一组经典照片,也是鲁迅生前留下的最后一组照片。  相似文献   

4.
戎浩 《党史博采》2022,(9):25-28
<正>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摄影事业蓬勃发展,战地摄影不仅担负着宣传教育群众的重任,也成为其对敌斗争的重要思想武器。在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摄影展览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战士和群众的抗争精神,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重视和表扬鼓励。拉开这一序幕的,便是由晋察冀军区著名摄影记者沙飞带领战友罗光达共同策划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历史上第一个摄影展览: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摄影展览。  相似文献   

5.
沙飞(1912-1950),广东开平人,原名司徒传.早年以拍摄《国防前线的南澳岛》《鲁迅和青年木刻家在一起》《鲁迅先生遗容和葬礼》等摄影作品而广受瞩目.1937年8月,沙飞怀着抗日救亡的爱国热情,奔赴华北前线,以相机为武器,战斗在晋察冀边区,拍摄了以《战斗在古长城》《塞上风云》为代表的"八路军与长城"系列、以《白求恩在...  相似文献   

6.
慧冰 《广东党史》2003,(3):22-25,21
“我要像一粒小小的沙子,在祖国的天空中自由飞舞。” 这是著名摄影家沙飞对自己名字的诠释。我们经常在报刊杂志上看到的一些经典照片,如鲁迅先生最后的留影、聂荣臻将军与日本孤女、白求恩大夫抢救  相似文献   

7.
“艺术家的一生也许注定是坎坷的。1950年3月4日,中国摄影史上划时代的人物沙飞,以一种传奇般的方式走完了他那传奇般的一生,从此无声无息,默默地长眠,听凭岁月冲刷着自己曾经拥有的辉煌。然而真正的业绩是不会被遗忘的。”这是沙飞的老战友石少华先生的原话。笔者借用作引,意在说明沙飞“亡而未故,死而复生”。——真的,沙飞依然“活”着!为摄影来到人间沙飞(1912·5·5-1950.3。4),原名司徒传,又名司徒怀,后更名司徒振华。沙飞,系他从事摄影后的笔名,用他自己的话作注:为了“振兴中华”,“我要像一粒小小的沙子,在祖…  相似文献   

8.
<正>毛泽东的著名文章《纪念白求恩》,使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在中国家喻户晓。但很少有人提及为白求恩拍照、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加拿大  相似文献   

9.
陈辉 《党史博览》2011,(9):22-28
沙飞,解放军第一位专职摄影记者,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新闻摄影机构的第一任领导者.中国摄影史上第一个提出摄影武器论的人。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与胡适     
曾是新文化运动的同路人 1917年1月,《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应北大校长蔡元培的聘请,来北京大学任文科学长,《新青年》也随之迁来北大,于是,这所陈腐、守旧的学府引进了一股清新的春风。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作为新文学运动的滚滚春雷,惊醒了许多在旧文化的迷惘中彷徨的知识分子,鲁迅便是其中的一位。鲁迅此时的精神状态正如他自己所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他躲在补树书屋内,整日抄写古碑碑文,以纾解郁悒苦闷的心怀。北大教授、《新青年》编辑钱玄同对鲁迅如此消沉难以理解,他常去叙谈,希望鲁迅振作起来,“做点文章”,参加到《新青年》的群体之中。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与墨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虽然受到孔孟、老庄的潜在影响,但在公开场合,是批孔孟、反老庄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认为鲁迅是激烈的反传统主义者,也不无道理。但是,鲁迅对于墨子及其推崇的大禹,却情有独钟。在《非攻》、《理水》等小说中,鲁迅将他们描写成“中国的脊梁”,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这种巨大的反差既可昭示鲁迅思想性格的为人忽视的某些侧面,又可以引导我们全面把握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因此,鲁迅与墨子就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曾以清人何瓦琴的这句联句书赠瞿秋白。由此可见 ,鲁迅其时已将瞿秋白引为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朋友和同志。他们之间的友谊 ,是留给后人的一份珍贵的精神遗产。鲁迅给瞿秋白回信 ,首以“敬爱的 J.K.同志”相称193 1年 1月 ,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召开后 ,瞿秋白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 ,而此时 ,他的肺病又不时发作 ,为此 ,中央批准他在上海养病。这时的心情 ,用他自己在《多余的话》中所表露的言语来说 ,是庆幸自己“从此脱离了政治舞台”,而终于又回到了“‘自己的家’——我所愿意干的俄国文学的研…  相似文献   

13.
胡适与鲁迅     
他们是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中国现代文学史因他们揭橥,而开启了崭新的篇章.最初,为着探寻文学革命的路径,他们意气相投、志同道合.后来,却因思想歧异,而道不同不相与谋.然而,他们并不怀揣成见,挟怨贬损对方,而总是客观公允地评说对方的功过得失,表现出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14.
胡适与鲁迅     
他们是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中国现代文学史因他们揭橥,而开启了崭新的篇章。最初,为着探寻文学革命的路径,他们意气相投、志同道合。后来,却因思想歧异,而道不同不相与谋。然而,他们并不怀揣成见,挟怨贬损对方,而总是客观公允地评说对方的功过得失,表现出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新青年》同仁1917年1月,陈独秀应北大校长蔡元培的聘请,到北京大学任文科学长,《新青年》随之迁往北京。于是,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相继在《新青年》发表,惊醒了许多在旧文化营垒中彷徨的知识分子,鲁迅便是其中的一位。此时,鲁迅的…  相似文献   

15.
16.
鲁迅与湖南     
鲁迅是浙江绍兴人,世人皆知-但祖籍湖南、并与湖南有着特殊的关系和深厚的情谊却鲜为人晓。鲁迅祖籍湖南道州(今道县)。据《道州周氏族谱》载:周氏祖先世代务农,至明末清初才发家。道州周氏宗祠分覆盆、清道、竹园等房,鲁迅即属覆盆房。清顺治年间,鲁迅之前十三世祖因善经商,从道州迁往浙江绍兴,在那里兴家立业,成为湖南道州周氏覆盆房在浙江的支派始祖。也许因为有着这种血缘关系,鲁迅始终关注湖南。留日期间,他与湖南青年志士黄兴(克强)、宋  相似文献   

17.
陈独秀在上海编辑《新青年》,倡导思想解放运动时,鲁迅便已成为《新青年》的热心读者。他几乎每期必读,还将读过的《新青年》,寄给远在绍兴的弟弟周作人,并在信中嘱咐其要认真阅读。1917年1月,陈独秀应北大校长蔡元培的聘请,就任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也由上海迁来北京。于是,以《新青年》为营垒,集聚起一批文化精英,鲁迅也成为这个群体的成员之一。《新青年》鼓吹民主和科学的思想,给北大吹来一股自由、清新的风,改变着  相似文献   

18.
鲁迅是北伐战争的热烈拥护者和支持者。这是他坚持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立场的必然结果。早在1925年4月,鲁迅总结孙中山的革命经验时便指出:“所以我想,无论如何,总要改革才好。但改革最快的还是火与剑,孙中山奔波一世,而中国还是如此者,最大原因还是他没有党军,因  相似文献   

19.
九一八日本侵华事件及一·二八淞沪抗战后,蒋介石继续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在对中央根据地进行反革命军事“围剿”的同时,对国统区内人民的抗日反蒋斗争实行残酷镇压,广大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思想、信仰和人身等项自由权利被剥夺殆净。正是在国民党反动派  相似文献   

20.
影响到鲁迅生活颇深的人应该推数蔡元培吧!这位有名的自由主义者,对于中国的文化教育界贡献相当大,而他对于鲁迅始终是刮目相看的.鲁迅的进教育部乃至进入北京教育界都是由于蔡元培的援引.一直到鲁迅的病殁,蔡元培是尽了没世不渝的友谊.--郭沫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