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市通过设立失业救济委员会和失业救济基金、实行以工代赈、举办转业训练、组织还乡生产与生产自救等方式,对工人失业问题展开了积极的救治,大大缓解了失业压力。北京市的失业救济工作,注意倾听群众呼声、为民着想,遵循"个人——家庭——社会"的逻辑,超越狭隘的地区观和政绩观,初步显现了社会整合的功效。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存在严重的失业问题。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既有长年战争造成的经济衰退所导致的就业岗位减少等原因,也有新旧政权交替和社会变革等临时性因素的影响。对此,人民政府试图以发展国民经济、就业安置、失业预防以及失业救济等反失业措施来解决400万失业  相似文献   

3.
《世纪桥》2020,(4)
失业治理事关国家政局稳定和经济建设,是无产阶级政党巩固执政地位的重大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主政大西南的邓小平结合西南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贯彻中央方针政策,开展多种形式的救济工作,恢复发展经济等实践举措,有效地保障了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稳定了社会秩序,从而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使中共中央西南局在治理城市失业问题的实践中取得引人瞩目的成绩。  相似文献   

4.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体制和政府机制改革向纵深推进,曾经被视为计划经济优越性的无"失业"人员的状态已经一去不复返,"失业"二字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各种表格和大小报刊,企业(尤其是国营企业)职工和政府公务人员下岗、分流和失业,成了人们日益关注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5.
2003年,七师针织厂破产,刘萍当时也是针织厂下岗的一名职工,面对失业,一时间,她无所适从。因她曾从事过劳动保障工作,因此被安排为厂"留守"人员,继续负责破产企业的下岗失业职工劳动服务管理工作。2008年,成立了天北新区针织厂社区,主要负责对原七师针织厂、五五农机厂两个破产单位的下岗失业人员、离退休人员以及弱势群体的服务管理工作,社区有近八百多名下岗失业人  相似文献   

6.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有企业从完成政府指令性计划的生产经营实体转化为自主经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竞争主体,国企职工因种种原因,一部分人员走向失业。农一师阿拉尔市也同样存在不少这样的国企失业人员,如曾经辉煌过的大光毛纺厂2005年年底破产,就导致3854名职工失业。师市对失业人员的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尽快恢复和发展生产,推进生产和经济领域的民主改革,在党的领导和部署下,东北国营企业广泛开展了管理民主化工作。通过建立工厂管理委员会与职工代表会议、开展企业领导干部管理民主化思想教育、提拔与培养有技术经验和组织才能的工人、发动职工参与合理化建议运动、签订与推广集体合同等举措,东北国营企业的生产管理制度得以完善,广大工人的政治地位切实提高,生产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也大大提升。作为管理民主化工作的先行者,东北地区在国营企业管理民主化工作中的有效做法和有益经验,不仅为此项工作在全国的推广提供了示范,也对后续“鞍钢宪法”等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典型经验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新风赞     
《正气》1999,(5)
高有矢志不渝创新业农民家庭出身的高有,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习惯,十几年军旅生涯,铸就了他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转业地方后,在临县劳动局工作了一年,由于工作成绩出色,1987年3月成立临县社会劳动保险事业所时,即被任命为所长。社会劳...  相似文献   

9.
再就业工程是劳动部为帮助失业者特别是长期失业者和企业难以分流的富余职工尽快再就业而推出的,旨在运用失业保险的经济杠杆,并结合职业介绍、转业训练及生产自救等项服务手段.通过职业指导座谈会、转业训练课程、求职面试和工作试用、生产自救活动等多种方式,为失业职工提供帮助和服务,提高其竞争就业和自谋职业的能力。国家从1994年实施再就业工程以来,每年帮助大批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以后每年的再就业人数都要大于每年下岗的人数,使这个问题在五年内逐渐缓解、消化,基本得到解决。正如朱港基总理所指出的那样:“下岗分流虽…  相似文献   

10.
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特别是企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企业的隐性失业将逐渐显性化。怎样做好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已成为政府和社会普遍关注的一大热点。笔者对我市失业(含隐性企业)情况作了较详尽的调查。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一、现状与特点 据调查统计,至1995年底,我市共有失业人员16892人,其中新增劳动力未进入就业岗位而成为失业人员为6979人,由就业人员转为失业人员9913人,失业率为2.01%。 隐性失业人员(指企业下岗待工人员)为23892人。占职工总数的3.6%。按到就业服务机构登记的失业人员和隐性失业人员两项计算,1995年底全市失业总数达40784人。应该指出的是:上述调查统计数  相似文献   

11.
甲、移民工作筹备情况:为了安置失业人口,解决生活困难问题,根据本市去冬移民工作经验,今春由本局协同有关部门,继续举办移民赴察绥开垦生产。因本市电、汽车进步交通工具逐渐增加,摆在面前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三轮车工人失业问题,为了解决他们的生活和转业问题,所以确定春季  相似文献   

12.
徐忠 《党史博采》2009,(10):36-38
新中国刚刚成立,周恩来即以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的身份受命组建政务院及其所属机构。周总理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才能,殚精竭虑,在极短的时间内,组建成首届"内阁"。在新中国初期,为政府顺利推行各项工作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制度 ,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联系群众以及人民参与管理国家政权的最好组织形式。新中国建立初期山西民主建政工作的深入开展 ,有效地保证了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廉洁高效和人民群众当家做主权利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1949年制定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政策,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建设的总的指导思想。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北京市高度重视文艺工作,最早成立文艺工作领,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将城市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强堡垒,人民政府在大中城市普遍发动各种社会改革运动,力图对城市进行全方位改造,疏散城市人口即是其中的重要步骤。上海从解放初期即开始进行各种人口的疏散工作,并在1955年发动了动员职工家属离沪的运动。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之际,毛泽东提出文化建设高潮论。随后,文化建设高潮的说法被政府及社会各界广泛征引,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文化建设的主流话语。文化建设高潮论的特点首先是充分认识到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其次是对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自觉和高度自信。尽管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建设的高潮并未到来,但文化建设高潮论的的提出,提振了广大人民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坚强信心以及对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自觉和自信。文化建设高潮论,始终贯穿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建设实践中,是理解这一时期文化建设的一条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7.
朱镕基总理今年四月份在辽宁考察工作时强调指出:“一个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加快建设这个体系,是深化改革、稳定社会、治国安邦的根本大计,一定要把这件关系全局的大事办好。“而失业保险制度及失业保险法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因此,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加快制定全国统一的失业保险法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现状新中国成立后,采取国际通行做法解决失业人员的生活问  相似文献   

18.
促进就业:政府的基本职能和义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业问题已逐渐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在解决失业和促进就业上,政府的作用占主导地位并具有特殊的意义。一、制定有利于促进就业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政府在解决失业、促进就业上的基本职能和义务首先体现在制定有效治理失业的战略决策上,即将就业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体系, 制定有利于就业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9.
最近,宜宾市委宣传部组织调查组,深入有关部门及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对全市推进再就业工程的情况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调查。从调查的情况看,我市再就业工作成绩显著。截至去年底,全市共有下岗职工3.3万余人,实现再就业1.8万余人,占下岗职工总数的55.1%;失业职工6834人,实现再就业5066人,占失业职工总数的74.1%。但是,我们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有的还较为严重。归纳起来,主要包括: 一、再就业压力增大。首先,1997年下岗、失业职工仍有近1.7万人未再就业,而且已再就业职工工作的稳定性不强,有相当数量的职工存在再次下岗或失业的风险。其次,据劳动局统计,全市企业富余职工约15万人,接近全市城镇职工的40%,而今年我  相似文献   

20.
一、我国现行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1失业保险的覆盖面过窄,既影响了失业保险基金的来源,又削弱了失业保险的社会保障功能我国的失业保险自建立以来,虽然在不断地改革和完善,但失业保险的范围仍旧囿于企业的范围,是一种企业化的保险,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职工未能被纳入其中。而即使是企业职工,也未能全部纳入失业保险。根据《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和其他一些补充规定,能够享受失业保险等遇的职工仅为国有企业中由于非自愿的原因失去工作机会的大部分人员,而对于其他所有制形式的职工和国有企业中除固定工、合同工以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