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舒玲 《学习月刊》2009,(22):24-25
当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内含传统自然观的危机。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认识,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的本源、演化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的看法。它的产生、发展源远流长。依次为神话形态的自然观、唯心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自然观.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吸收当时科技成果和先进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结晶,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财富。其大自然观主要有:一是敲响了环境问题的警钟;二是人在自然界具有双重地位;三是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四是提出“两大变革”的历史任务;五是解决环境问题必须改革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3.
"一国胜利论"继承了"同时胜利论"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共同胜利的观点,发展了"同时胜利论"中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共同胜利的途径和方式,即无产阶级可以通过政权革命完成这个阶段性任务。"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继承了"一国胜利论"关于无产阶级取得政权革命的理论,发展了"一国胜利论",从"城市中心论"发展为"农村中心论",丰富了"一国胜利论"取得的条件,不仅指出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还论证了国内无产阶级主客观力量的成熟,也是获得胜利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人口与自然谐调和睦的关系,对此作了精辟的论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口自然观,对于我们今天的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的人口自然观的核心是关于人口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本文从人口与自然关系的亲缘性、实践性、社会性和历史性四个方面阐述马克思主义人口自然观的基本特征,以及对我们正确处理和解决人口与自然环境问题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具有深远的前瞻性,对目前人类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并将其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进行了实践性的提升和理论上的发展创新。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预示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国化的进程迈向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在实现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应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层面展开。  相似文献   

6.
探讨和研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为出发点,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一) 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主体。人类从自然界动物群中“提升”出来以后,作为社会的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要和自然界发生一定的联系。三百万年来,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斗争,迫使人们思考着这样一些  相似文献   

8.
“西方马克思主义”曾对前苏联的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称后者为“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或“教条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它们必将断送马克思主义。这种预言在苏联解体后变成了现实,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俄罗斯流产了。于是就提出这样几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在前苏联解体后有什么样的命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弄清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我们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来。  相似文献   

9.
周连顺 《实事求是》2007,1(4):21-24
当前,学术界对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法的演变存在争议,一些学者以毛泽东和我们党一度不再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法为由而否认这一命题和思想的科学性。因此,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运用和发展的整个历史系统地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法的演变过程,弄清这一命题的来龙去脉,对于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精神实质,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深入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世纪桥》2015,(9)
雾霾、水源污染、沙尘暴等日益频发的生态问题,使人类社会的现实生存与未来发展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成为2015年全国两会中的热词,频频成为关注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蕴含的生态思想及其建设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我们当前正确解决生态矛盾与环境危机提供了良好地借鉴。  相似文献   

11.
重构自然观     
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日趋激化,引起了人们的自觉反思。本文通过回顾自然观的发展历史及其现状,揭示了天人矛盾的深层根源,并重构了以人为本、天人共泰的新自然观。  相似文献   

12.
13.
中苏关系是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因素.建国初期中苏关系的密切以及苏联的援助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基础,苏共二十大揭露苏联的错误以及此后中苏关系的恶化促使中国领导人试图探索优于苏联、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但由于没有能够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导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误读,偏离正确方向.文革后,中国开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回...  相似文献   

14.
相对西方哲学而言,中国哲学中的纯粹思想是比较薄弱的,但是先秦诸子中仍有闪光的自然哲学理论的火花。在儒家对“心中的道德”大加阐发的同时,道家却对“头上的星空”一再置疑,并作出了颇具深意的回答。进入现代科学时代以来,以玻尔、汤川秀树、李约瑟为代表的一批杰出的自然科学家对道家自然观和知识观产生了愈发浓厚的兴趣,原因之一是老庄以直觉的方式在朦胧中猜测到的某些东西恰与现代科学对宇宙的理解相契合,而超越了经典科学所建构的机械的、绝对决定论的宇宙图景,并且预设了现代科学形式体系背后某种更深层的本质。当我们把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今天精神文明建设重要一环的时候,有必要深入阐发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党的建设》2010,(7):50-50
荀子(约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未期赵国人。他曾游学于齐国、秦国和赵国,后到楚国,晚年定居兰陵。荀况游遍天下,见多识广,博学善辩,和当时的各家学说都有关系,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总结者,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  相似文献   

16.
从现代生态学视角看,要解决全球化进程的人才与生态两大问题,必须坚持以生态哲学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为指导。从人类思想史看,马克思是第一个从生态哲学角度阐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的社会生态学家。他的生态哲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其对“实践的人化自然观”理论的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经历了提出、中断反复到重新提出的嬗变过程,其中时代性因素是其嬗变的重要因素,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密切关系,这对今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共同发展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口号和任务 ,在 1 938年 1 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由毛泽东代表党中央正式提出 ,至今已 60多年。本文试图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演变原因的分析 ,以期对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提供前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经历了苏联解体后意识形态多元化带来的混乱.近十年来,俄罗斯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意识形态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逐步采取措施力图消除意识形态多元化带给国家的消极影响.这一发展历程对我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言是最佳的活教材.从俄罗斯启示中我们更加明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我国发展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余满晖  方小文 《世纪桥》2012,(13):31-32
在前唯物主义时期,马克思的自然现是黑格尔理念论自然观。随着马克思转向走进唯物主义,他在自然观上也跃迁到了人化自然观。由此可见,马克思关于自然的自我意识并不一定就是马克思主义性质的自然观,而当下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本质上也是人自身的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