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杜梅萍 《前线》2015,(2):7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包括丰富的原创性思想,涉及了经济学、哲学和共产主义学说,马克思重要思想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源头活水和思想基因。正如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我们也可以说,《手稿》是马克思重要思想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手稿》是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第一个大纲,也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首次较全面的深刻批判。在肯定黑格尔辩证法的同时,马  相似文献   

2.
正《廉政瞭望》今年第8期刊发了封面报道《陨落的政坛新星》,整组报道被网易新闻、新浪网、凤凰网、搜狐网、腾讯网等媒体全文转载,引起网友热议。文章还被《安徽商报》等报刊转载,并进行了评论。荆楚网以本组报道中的《李嘉:广东最年轻省委常委的仕途终局》一文为例,评述政坛新星"被钓"不只是因为商人"放长线"。文章称,商人"放长线"也得官员是"鱼"才有可能"被钓"。李嘉广八面玲珑,刻意经营人脉,这也正中了某些商人的下怀,你来我往之间充斥  相似文献   

3.
"文道自然"是贯穿《文心雕龙》"文之枢纽"五篇的核心观念,也是《文心雕龙》全书"总论"或"指导写作的总原则"的基本意含。《文心雕龙》的"文道自然"论,用道家的"自然"概念揭示和论证了儒家文论传统的文质观。从《原道》经《征圣》到《宗经》,"自然之道"具体化为"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这一"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又落实和典范地体现于儒家经典之中。通过《宗经》与《正纬》、《辨骚》的联系,"自然之道"发展为"虽取镕经旨,亦自铸伟辞"这一既"宗经"又"随时"、"适会"而"变"的文学发展原则。  相似文献   

4.
正友,会意字,甲骨文中是两只右手依靠在一起,就像是老友重逢。秦末,始皇帝创立小篆,改友字的写法为上下结构。汉隶则进一步简化,有了今天的友字。友的意义有很多,《释名》中说:"友,有也,相保有也。"《孟子》中也说:"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谓:"同志为友。"友的诸多含义,为今天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与工作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孟子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这一命题关涉到先秦中国学术的发展。春秋社会对王道精神的丢失,特别是对作为西周礼乐文明重要载体的《诗》、《礼》本质的背离,加剧了"礼坏乐崩"的程度。而《诗》、《礼》之类的说教对于当时酣战中的诸侯已失去意义,晚年的孔子遂将王道之思寄于鲁之史记旧闻,从而创造性地开创了中国学术的新局面。孟子称《春秋》"其文则史",有助于了解孔子与《春秋》的相关度,也有助于认识早期中国传统史学发展的范式。  相似文献   

6.
闻,最开始的意思是听。《说文解字》云:"闻,知闻也。从耳门声。"在古汉语中,闻多作动词用,比如《木兰诗》中"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的闻,是听见、听到的意思;《出师表》中"不求闻达于诸侯"的闻,表闻名、传扬之意。闻也作名词用,比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博闻强志,明于治乱"的闻,指的是见闻、知识;《论语》中“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的闻,指的是名声、名誉。  相似文献   

7.
王小静  高晓霞 《唯实》2022,(4):21-26
被誉为"共产主义出生证"的《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最早传入中国,同时也是流传最广、接受度最高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宣言》在中国译介、出版和传播的历程见证了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不断深化,同时也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汉译的传播轨迹.在《宣言》的众多译本中,中央编译局译本是目前国内流传最广的译本.然而,当前...  相似文献   

8.
曹应旺 《当代贵州》2020,(10):78-78
毛泽东从韶山读私塾时起,就读了《论语》,也读了《孟子》。他从小就熟悉《孟子》的思想观点,包括"实事求是"内容的重视事物特殊性的观点,重视区别不为与有为、不为与不能的观点。《孟子·滕文公上》中记载:许行主张"市价不二":"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孟子批评道:"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相似文献   

9.
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开始实施,引发社会和家长的普遍关注。《家庭教育促进法》是教育领域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之后的又一部重要法规,也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的专门立法,其出台意味着家庭教育已由传统"家事"上升为重要"国事"。  相似文献   

10.
正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郭沫若无论是作诗,还是写剧本,常常是"妙思泉涌,奔赴笔下"。就是这么一位才子诗人、文坛巨擘,也是非常重视修改的。他写《孔雀胆》"虽然只费了五天,但改却费了二十天以上"(《〈孔雀胆〉的润色》);写《蔡文姬》"费了七天工夫。但其后在上海,在济南,在北京,都修改过多少次"(《蔡文姬·序》);而剧本《武则天》自初稿发表的近两年半的时间里,则"进行了很多次的修改"(《武则天·序》)。他认为"文章写好后,要翻来  相似文献   

11.
正毛泽东诗作中有两次用典出自《孟子》。一次是1918年4月,《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中"名世于今五百年",用典出自《孟子·公孙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一次是1958年7月,《七律二首·送瘟神》中"六亿神州尽舜尧",用典出自《孟子·告子下》:"人皆可以为尧舜。"毛泽东自幼就接受包括《四书》在内的传统文化教育,而《四书》中的《孟子》是地位仅次于《论语》、篇幅最长的一本书,也是在毛泽东心  相似文献   

12.
正《多余的话》是瞿秋白密写的遗嘱。作为一个"杰出的语言学家",他从狱中发出的信,几乎都加了密,如他被俘后写给鲁迅和周建人的信用的是化名、暗语,采取了周密的安全措施。作为遗嘱,瞿秋白更是充分发挥其语言文字才能,留下了诸多关键词作为导读。标题、引言与序言的解密读懂了《多余的话》的标题、引言与序言,也就进入了读懂瞿秋白遗嘱之门。(一)标题:多余用"多余的话"作为遗嘱的标题是瞿秋白的深思熟虑之选。"多余"通常理解是可有可无甚至累赘之意,但《辞海》对"余"的解释是"剩"。于是"多余的话"也就成为  相似文献   

13.
《党员干部之友》2014,(11):51-51
正"同志"一词是如何来的呢?在我国古代,"同志"与先生、长者、君等词的含义一样,都是朋友之间的称呼。春秋时期,左丘明在《国语·晋语四》中对"同志"一词做了解释:"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后汉书·刘陶传》曰:"所与交友,必也同志。"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内部就已互称"同志"。孙中山先生在1918年曾发表《告海内外同志书》和《致南洋同志书》。1920年,毛泽东、罗学瓒等人在通信时,也开始引用"同志"一词。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大"党纲中规定:"凡  相似文献   

14.
墨子学说的宗旨是"兼相爱、交相利"。其十大主张是相互关联的,为了给庶民百姓谋福利,在当时以《天志》观念积极推行,强调"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百姓之治",是天的意志。其中一项重要的內容,就是"节葬"。这既是墨家学派推行革新社会政治制度的內容之一,又是求得国富民足的有力措施。墨家主张节葬的同时,也倡导祭祀。这在《节葬》《明鬼》《天志》等篇中作了深刻阐述,是有历史进步性的,对现代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荀子:推崇"五经"的儒者第一个提出五经备天地万物之道荀子推崇五经。他说:"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他认为,学者从学为士到学为圣人,只学习五经就够用了,因为五经已经包含了天地之间的学问。所谓"在天地之间者毕矣","毕"是"尽"的意思,是说天地之间的学问尽在这里了。这是从学问  相似文献   

16.
正每个人都渴望成功,然而成功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古今中外的伟人、名人的成功之路大多是一个博览群书、厚积薄发的过程。回顾我的青少年时代,好书是我最亲密的朋友。幼时家贫,无钱读书,就借书来读。从邻居家那儿我认识了《辽宁青年》、《中国青年》、《时代青年》、《读者文摘》、《青年文摘》等一大批"好朋友",真正领略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内涵。因为书是别人的,害  相似文献   

17.
1990年的岁末,中国的电视荧屏上,卷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渴望》热”。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电视播《渴望》,众人谈《渴望》,连麻将迷们也"一三五打麻将,二四六看《渴望》"了。《渴望》引起了轰  相似文献   

18.
初识《新青年》1915年,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其宗旨是:"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批评时政非其志也","只从事国民运动,勿囿于党派运动"。由于陈独秀不涉"时政"和"不党"的双重声明,以及他切实改造国民性的努力,吸引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参加到《新青年》当中来,  相似文献   

19.
《论语》20个篇目,基本上是除"子曰(谓)"之外的开篇首句头二三字作标题。那么,《论语》是不是所有标题都不含文言虚词呢?本文试图探讨这个问题,或许跟旧识迥别,故称新说。首先,《论语》含有文言虚词的篇目似有3处。即《学而》、《述而》、《雍也》。《学而》、《述而》之"而",历来多释为连词,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皇侃疏:"而者,因循也";又注《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之"循循"为"次序"。  相似文献   

20.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列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决定》里"治理"一词出现了24次,这也是第一次在党的重大文件中使用"治理"一词,凸显了我们党治国方略的重大转变。《决定》中5次提到"社会治理"。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一字之差,却折射出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的重大变革。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