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作家萧军到革命圣地延安后,与毛泽东一见如故,有过一段十分密切的交往。毛泽东经常邀请萧军“惠临一叙”,称赞萧军说:“你是极坦白豪爽的人,我觉得我同你谈得来。”在延安,毛泽东三留萧军,令这位非常重义气讲感情的东北汉子,终生十分感念。1抗日战争爆发后,萧军从大上海一路辗转,于1938年2月间流亡到了山西临汾。在这里,他决定弃文从武,重操旧业,参加抗日游击队,直接投身前线的战斗。为此他独自一人,风餐露宿,徒步跋涉20余天,于3月18日抵达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招待所安顿下来。毛泽东听说萧军到了延安,就派秘书前往邀…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见面,毛泽东对萧军表示了格外的礼遇。萧军第一次到延安是以旅行者的身份。1938年早春,他从临汾随“民族革命大学”西行撤退。后来他脱离学校渡过黄河,3月21日来到延安,住陕甘宁边区招待  相似文献   

3.
2007年,是著名作家萧军诞辰一百周年,在他的家乡辽宁省凌海市隆重举办了纪念萧军诞辰一百周年大型纪念活动,来自全国上百名专家学者、萧军生前友好及萧军的后人从全国各地赶来参加这一纪念活动,让年轻的一代更加认识萧军,了解萧军。  相似文献   

4.
一 1940年6月14日,萧军第二次来到延安,担任“文艺月会”干事、《文艺月报》编辑、“鲁迅研究会”主任干事及《鲁迅研究丛刊》主编,还被推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党和同志们的信任,使萧军满怀激情,愉快地投入到延安的革命文艺工作中去。 时间仅仅过了一年,1941年7月间,萧军产生了离开延安到重庆的念头。为此,他特意到毛泽东那儿辞行。如何向毛主席开口呢?一路上,萧军心情极为矛盾,在延安与毛泽东初次相会的情景像电影一样清晰地展现在脑海中。 抗日战争爆发后,萧军从大上海一路辗转,于1938年2月间流亡到了山西临汾。在  相似文献   

5.
现代著名作家萧军自1938年3月到1945年11月,曾几次来到革命圣地延安。这期间他与毛泽东有过一段十分密切的交往。他们书来信往,无所不谈。毛泽东经常邀请萧军“惠临一叙”,称赞萧军说:“你是极坦白豪爽的人,我觉得我同你谈得来。”在延安,毛泽东三留萧军,令这位非常重义气讲感情的东北汉子终生感念。  相似文献   

6.
1907年5月23日,萧军出生在辽宁省现凌海市沈家台镇下碾盘沟村。他原名叫刘鸿霖,又名刘吟飞、刘蔚林。笔名除萧军外,还有三郎、田军等。萧军被称作文坛壮士,是因为他自幼喜爱“骑马打枪,挥拳抡棒”;又因力图效法《水浒传》中的拼命三郎石秀,故自号三郎,在文坛上赢得了“拼命三郎”的美誉。  相似文献   

7.
李群 《党史纵横》2001,(10):17-17
九一八事变时,萧军的职务是军营里的教官,专教军操和武术.事变爆发后,萧军急切找到宪兵训练处处长,要求将手下200多名学员拉出去打游击.不想正欲逃跑的处长对萧军的建议大加讥讽,而且劝萧军同他一起逃跑避难.萧军断然拒绝了.  相似文献   

8.
萧军是受鲁迅先生栽培,后在延安革命摇篮中成长、与共产党有着特殊感情的著名东北籍作家。1986年秋,萧军纪念馆在他的家乡——辽宁锦县落成。纪念馆设在县图书馆大楼的第四层。进入展厅,迎面有一幅高大的紫红色金丝绒屏风,屏风上镶嵌着萧军的巨幅照片和他五十年前创作的一首言志诗:“读书击剑两无成,空把韶华误请缨,但得能为天下雨,白  相似文献   

9.
萧军是中国现代涌现出的“东北作家群”中的佼佼者和杰出代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以特有的风格,独领风骚.《八月的乡村》等作品是他的代表作.在他身上,既有温文尔雅的文人气质,又有刚毅不屈的武士风范,正因此,萧军也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然而,历史终究给他以公正的评说.作为“一位有民族气节的革命作家”,他的精神永远为人敬佩,他的名字永远根植于东北的广袤沃土之中.萧军的文学生涯是极不平凡的,而萧军的文学创作起点阶段更具传奇色彩.他是一位从军旅、从沈阳东大营走出的作家.  相似文献   

10.
1940年6月14日,萧军第二次来到了延安。萧军一到延安,即担任了“文艺月会”干事、《文艺月报》编辑、“鲁迅研究会”主任干事及《鲁迅研究丛刊》主编,还被推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党和同志们的信任,使萧军满怀激情,愉快地投入到延安的革命文艺工作中  相似文献   

11.
1946年6月,设在佳木斯的东北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其中有个节目叫“名人演讲”,主要是邀请社会各界知名人士谈对解放区及共产党的认识及揭发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祸国殃民的罪行。 11月中旬,电台同志去请著名作家萧军到台发表演讲。萧军当时是东北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又是鲁迅先生的高足。他的著名小说《八月的乡村》为世人所知。此举引起电台工作人员的一番忙碌,节目安排在晚7点,但一到下午,领导便让马夫赶车前去接人。4点左右,萧军乘马车来到。人们列成两队,热烈鼓掌,表示欢迎。只见萧军身躯伟岸,气质雄武,脚登高筒皮靴,身穿黄大衣,他向人们招了一下手便向播音间走去。  相似文献   

12.
正有"鲁门弟子"之称的著名作家萧军,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一部抗日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敲开了中国文坛的大门。1938年7月,他偕新婚妻子王德芬到成都生活了一年多。其间,担任成都《新民报》副刊主编,同时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针贬时弊、鼓吹抗战的杂文,其尖锐犀利的文风,颇有鲁迅遗风。他还经常到各大学和群众集会上作抗日救亡演讲,创办文艺补习夜校,开设专售进步书籍的"跋涉  相似文献   

13.
萧军出生于辽宁省锦州市凌海县沈家台镇大碾村。他以《八月的乡村》成名,成为中国现代东北作家群的杰出代表。、同时萧军也是一位深怀民族大义、强烈爱国救民之心和具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革命作家。他其以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文学巨作。他用犀利之笔,于民族危难之际,把中华民族不畏列强、顽强抗争的精神呐喊出来,  相似文献   

14.
萧红,原名张乃莹.1911年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她9岁丧母,“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②继母对她更少慈爱,唯一能给她温暖和爱的是祖父.所以,她“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③1928年,萧红在家乡读完小学,考入哈尔滨一所女子中学.在这里,她接触到“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鲁迅的《呐喊》、茅盾的《追求》、美国进步作家辛克莱描写工人生活的长篇小说《屠场》等中外文学作而,使她的思想产生了反对剥削压迫,追来民主自由的进步倾向.1930年冬,因对封建家庭包办婚姻不满,他毅然离家出走.此后,她结识了萧军等进步的文化人士.1932年,她开始文学创作,并以悄吟为笔名,先后在哈尔滨《国际协报》、《哈尔滨公报》、《大同报》等发表文学作品.1933年10月,她与萧军自费出版了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其中收入她的《春曲》、《王阿嫂的死》、《小黑狗》、《看风筝》、《夜风》、《广告副手》6篇作品.这些作品,多取材于下层人民的生活,反映了旧中国的社会面貌,带有鲜明的进步倾向.《跋涉》出版后刚刚送到书店,便遭查禁.萧红不得不和萧军流亡关内.  相似文献   

15.
张家康 《党史天地》2009,(11):15-20
1972年5月18日.周恩来被确诊患膀胱癌。1974年6月1日,他被送进三○五医院住院治疗。他就要走出西花厅了.这里是他工作生活26年的地方,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寄予真挚的情感,如今就要离开,是留恋还是怅惋,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似文献   

16.
1942年4月27日.在陕北的丁玲、艾青、萧军等一大批文艺工作者.收到了请柬。大家都在期待几天后的“开个会,讲讲话”。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实际上一共开了3次:1942年5月2日、16日和23日.记者近日专访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研究》的作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忠,回望“延安第一小洋楼”杨家岭会议室里那些生动的画面。  相似文献   

17.
正朱德,1886年12月1日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早年曾担任过滇军的少将旅长,月薪2000块大洋,可谓生活无忧,前途无量。但是,他对这种安逸的生活感到非常迷茫。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追求中国广大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他选择抛弃高官厚禄。几经波折,朱德于1922年36岁时,在德国经张申府、周恩来介绍,光荣  相似文献   

18.
姚远 《党史纵览》2007,(5):21-26
初识 1940年6月,萧军携妻女到达延安,定居在"延安文协"窑洞里. 从1941年7月起,萧军和毛泽东来往信件频繁,有时还直接到杨家岭毛泽东家去拜访.  相似文献   

19.
石岩 《党员文摘》2006,(7):8-10
1940年早春,从重庆到宝鸡的公路上颠簸着一辆敞篷车,车斗里放着十来名乘客的行李,人坐在行李上面。携妻带小操东北口音的敦实汉子,是知名作家萧军,而总是亲切唤他“三郎”的则是另一位东北作家苏群。两位穿旗袍、高跟鞋的小姐则是重庆青年运动的风云人物冯兰瑞和南开中学的地下党员尹锡康。  相似文献   

20.
辽宁省辽中县有一位全国著名的小烈士,他的名字叫谢荣策。1931年11月1 3日出生在茨榆坨镇茨榆坨村的一个贫苦家庭。谢荣策从9岁起就给地主放猪、放牛,受尽了地主的打骂,过着非人的生活。 1947年12月18日,解放军解放了茨榆坨村。谢荣策心花怒放,积极地为解放军带路,帮助工作组发动群众开仓救贫。儿童团成立后,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