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杨虎城被蒋介石逼令离军"出国考察"。1937年,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全面抗战的序幕,正在欧洲考察的杨虎城毅然决定回国参加抗战,与杨虎城同船回国的还有许多留学海外的热血青年。当时,笔者的父亲吴志如(吴子牧)正留学法国。卢沟桥事变后,他与同学们积极  相似文献   

2.
夏志清是以其纯文学批评来抗衡左翼教条主义文学和功利文学的,然而,其纯文学批评又有着注重人道关怀、主张写实主义、强调以个体的"人性"与"道德"为视角等复杂内涵.认识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他对左翼文学的态度,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新时期的"纯文学"论争和当下的"底层写作".  相似文献   

3.
陈独秀自青年时期起,直至1942年病故四川江津,虽命运坎坷,道路曲折,但无时无刻不热爱祖国,反对外国侵略,自始至终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尤其是在抗日战争中,他以民族利益为重,抛弃前嫌,积极宣传全民族抗战思想,投身抗战洪流,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亮点。 出狱伊始 投入抗战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发动了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中共和全国人民要求释放政治犯的强大压力下,国民党政  相似文献   

4.
麦新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先行者之一。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他在上海积极从事抗日救亡和左翼文艺运动,主编救亡歌集《大众歌声》,193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5.
正林庚白(1897—1941),字凌南,又字众难,福州螺洲洲尾人。1912年15岁的林庚白与柳亚子订交,成了“南社”健将。同年,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因汪精卫举荐,林庚白任内务部参事月余。1913年16岁的林庚白在北京与国民党人汤漪共同主持《民国报》,撰写时政论文,其中《辟日人有贺长雄关于宪法》一文,享誉当时,与稍后出版的《急救集》一起得到梁启超的激赏。梁启超尽管当时支持袁世凯,但读了林庚白的文章后亲笔致函林庚白,对林庚白的文采见识推崇备  相似文献   

6.
三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卢沟桥事变”,接着又于8月13日大举进犯上海,对中国领土开始了全面进攻。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国民党政府被迫宣布抗战。抗战全面爆发后,从1937年至1941年,海外华侨焕发的极大民  相似文献   

7.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爱国将领冯玉祥积极主张抗日.1933年5月,他出任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总司令,与日寇展开激战.后在蒋介石和日军联合进攻下失败.因为自己的抗日主张难以实现,又不愿与蒋介石同流合污,于是冯玉祥愤然辞职,再次到山东泰山隐居,一边读书,一边到各地视察,积极投身抗日宣传活动.  相似文献   

8.
正戎冠秀(1896—1989),河北省平山县下盘松村人。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八路军开进了太行深处的平山县,迅速点燃了这里的抗日烽火。戎冠秀积极投身到火热的抗日救亡工作中,迈着缠过的小脚艰难地奔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抬担架、送粮食,冒着生命危险抢救战士、护理伤员。1938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下盘松村妇救会会长、观音堂乡妇救会委员和伤病员转运站站长。  相似文献   

9.
<正>赤胆忠心爱祖国,精忠报国为人民,这是父亲一生的夙愿。记得在我初入学时,父亲为我起名"醒华"。他向我解释说,现在中华民族就像一头睡狮,受人欺侮,要唤醒它,就是唤醒民众起来赶走帝国主义,解放我中华民族,你的名字就叫"醒华"吧。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寇大举进攻,祖国的大好山河沦落敌手。当时,父亲任山东邹平县长山中学校长,他怒火燃烧,心急如焚,大声疾呼:"祖国不能亡,人民要活;  相似文献   

10.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再次澄清当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的真实原因,纪念"七七"卢沟桥事变,对于我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维护国家统一、捍卫领土主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在多方斡旋下,被国民党当局关押的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中共主要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于1937年8月23日结束了铁窗生涯。9月12日,陈独秀来到中国抗战中心武汉,下榻汉口德润里(今铭新街和黄石路交汇处)。抱病发表演讲,并发表文章,拥护国共合作,宣传抗战,提出"民族利益高于党派利益"等主张。无独有偶,因参加反蒋抗日  相似文献   

12.
约瑟夫·沃伦·史迪威(1883—1946)是美国职业军人。他自1911年首次来到中国后,一生中又多次来华,几乎走遍大半个中国。广泛接触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是一个有名的“中国通”。他为人“正直”、“疾恶如仇”,“他之不逢迎不为他所敬仰的人,犹如哑子之不能讲话”。卢沟桥事变爆发前后的1935年至1939年,史迪威任美国驻华使馆上校武官。他非常关心和同情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对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怀有  相似文献   

13.
张联睿传奇     
组织决定回乡隐蔽1937年夏天,贵州省道真县青年张联睿考入重庆江北县立中学高中部。正当他埋头苦读时,卢沟桥事变的消息传到了学校,激起了他和许多爱国师生的抗日救亡热忱。他积极参加了校内的抗日救亡集会和校外的宣传演讲活动。学校的地下党组织对他进行重点培养。于1938年7月吸收他加入了共产党。  相似文献   

14.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日本侵略中国,随后德国法西斯在欧洲崛起并不断扩张,使苏联被东西夹击的危险与日俱增,苏联对华实施消极的“联华防日”政策。一方面谴责日本侵略,同情中国抗战,恢复两国邦交,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另一方面,又谋求与日妥协,破坏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苏联对华政策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主要特征是,大力支持中国抗击日寇,却拒绝对日作战。本文拟对其“援华抗日”政策及其原因,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以后,瞿秋白因受王明路线的打击,被迫离开党的最高领导岗位暂时避居上海,至1934年初离沪赴瑞金.在沪三载,是秋白展示文学才华和活动的黄金时期.他与鲁迅一道,为我国现代文艺特别是三十年代革命文艺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鲁迅称秋白为人生知己.现代文学史家李何林先生在他的学术名著《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中,把瞿秋白和鲁迅并尊为“现代中国两大文艺思想家”.茅盾在一首诗中,也曾说:“左翼文坛两领导,瞿霜鲁迅各千秋”,充分肯定了瞿秋白在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中的领袖地位.  相似文献   

16.
"腥风骤起卢沟畔,血雨横飞华夏天".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相似文献   

17.
<正>在我幼年时期,正赶上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虽已过70年了,但仍记忆犹新,许多感慨系在心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侵华战争的步伐,1938年底,日军向我老家蠡县进军,他们沿途  相似文献   

18.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迅速地把战火蔓延到我国沿海各地。地处台湾海峡西岸的福建沿海地区,遭受了日寇侵犯,闽中孤岛平潭尤其首当其冲,仅1939年7月至1941年9月两年多的时间里,就6次沦入敌手,当地百姓惨  相似文献   

19.
殷翔 《学习月刊》2012,(10):49-50
1936年至1937年.废名在北大中文系开设“现代文艺”课.编写了12章新诗讲义,1944年印为《谈新诗》。1946废名重返北大,续编了讲义四章。《废名讲诗》_将这16章并为“废名讲新诗”。废名在前12章提到了胡适、沈尹默、刘半农、鲁迅、周作人、康白情、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汪静之、冰心、郭沫若,在续编的四章中提到了卞之琳、林庚、朱英诞、冯至和他本人。有些诗人他没有提,  相似文献   

20.
1937年8月23日,被国民党关押了近5年的陈独秀走出了牢房,他以满腔的热血立即投身到全民抗战中。然而,陈独秀怎么也没想到,就在他为抗战四处奔波之时,一场欲陷他于“托派汉奸”的阴谋却在暗中滋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