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王钢 《党史纵横》2013,(1):31-33
李先念是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之一。在66年的革命岁月中,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在工作中,李先念与湖北省十堰市结下了不解之缘。从1932年到1989年的57年间,他与十堰的关系可以用"624261"来概括:即他6次到十堰;2次血战南化塘并创建两个根据地;4次亲临丹江口工地指导;26次过问解决二汽建设问题;1次批示郧县、郧西列为老区扶贫县。  相似文献   

2.
李先念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他的一生都在勤勤恳恳、不知疲倦地为党工作。从1989年开始,李先念的健康状况就大不如前,心脏与肺部的病痛一直折磨着他。到了1992年,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了66年的李先念,就像一支烛火,快要燃烧到了尽头。这年2月,他一病不起,住进了北京医院。虽然其人生之旅进入了倒计时,但在最后这段日子里,李先念关心的仍然是国家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晚年的李先念有两件事,让小女儿李小林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她回忆:晚年父亲身体欠佳,医生说要补充维生素,家里就每天给他榨一杯橙汁,当李先念知道榨一杯橙汁要五六个橙子时,心疼地说:"太浪费了,以后不要榨橙汁,吃两个就行了。"还有一件事,李先念在北京医院住院时,孩子们为了给他增加营养,就常到人民大会堂的餐厅去打一份汤,一份要花25元钱。李先念知道后,一再叮嘱说:"别去打汤了,太贵了。"  相似文献   

4.
《党史博采》2005,(12):28-29
如同朱德和董必武在晚年经常在一起一样,陈云和李先念两位老友,到了晚年时,彼此也愿意到一起谈话。从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陈云和李先念经常在一起谈心。两个人到一起,心灵上有莫名的快慰,有说不完的话题。可以说,他们晚年时,在感情上有了相互依赖的关系。可惜,1992年上半年,李先念生病了。到了6月份,病情加重,这使陈云心情颇为沉重。陈云当时也已经生病,基本不能走路了,但他十分关心李先念的病情,多次派身边工作人员去看望李先念。6月中旬,李先念病情危重,陈云再次派身边工作人员去看望李先念,问候李先念。但是,身边工作人员慰问李先念的…  相似文献   

5.
从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再到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几十年风风雨雨,毛泽东与李先念从相识到相知,为革命奋斗了一生。毛泽东称赞李先念是“不下马的将军”,是“我们的青年英雄”。李先念说:毛主席是我一辈子革命的导师。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曾称赞李先念,说“李先念是将军不下马的”。李先念打仗是如此,治水又何尝不是如此?自从他在抗日根据地领导军民兴修水利起,就与治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到了晚年,哪怕重病在身,他仍然坚持亲临水利施工现场视察,望着奔腾咆哮的江水,还自言自语:“看了舍不得走啊!工程完工时,只要我不死,还想来一次。”他为新中国的江河治理与开发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1949年年初的李先念面临着一个选择:是继续留在军队,还是到地方去。曾任李先念秘书的黄达说,李先念选择了后者,他放弃的,是一个兵团司令的职务。  相似文献   

8.
正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主席李先念,曾是一位革命"博士"。大革命期间,他以木匠(当地俗称"博士")学徒的身份参加革命,人称"小李木匠";土地革命时期,他一手拿斧头,一手握枪杆,组织农民自卫军参加黄麻起义;"文革"期间,他被下放到工厂,重操旧业,连木工师傅都说:"刨得这么好,功底真扎实。"出任工会主席1909年6月23日,李先念出生在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高桥乡李家大屋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  相似文献   

9.
正新中国成立之初,李先念主政湖北。一次他到黄陂县调研,县长刘振歧请他给全县水利工程大会作报告。他说,今天在座的有不少人是专家,在水利工程上我是外行,还得请你们多帮助。但你们不要瞧不起我,你们是博士,我也是"博士",而且十几岁就当了"博士",不过那是木匠"博士"。会场上顿时发出一阵会心的笑声,因鄂东人习惯把木匠称作"博士"。身为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的李先念,其木匠手艺在革命生涯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1975年11月,"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展开。一次外事活动后,候机室里有邓小平、李先念、华国锋、陈锡联等人,邓小平说:"你们这几个人在毛主席面前要带头批我,与我划清界限,目的是保存实力。我们不能把所有的位置都让‘四人帮’占了。"不久,毛泽东问李先念:"小平最近在做什么?他思想怎么样?"李先念说:"小平同志的思想转不过来,对‘文化大革命’有抵触情绪,  相似文献   

11.
已故的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李先念,和许许多多寻常百姓一样,也有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虽然李先念很早就投身革命,与母亲相处的岁月并不太长,但母子俩心心相印,相互关爱,为世人留下了一串串生动感人的故事。 绊泼半碗油,李先念跪地认错。母亲打他又夸他 李先念的母亲李王氏,是个饱尝人间辛酸苦难的劳动妇女。她出生在河南省东南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16岁那年,她讨饭辗转来到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由于不幸的命运,李母曾几度改嫁,到她嫁给李先念父亲李承元时,已年过30了。李先念是她和李承元结合所生的一个幺儿。 李母因多次改嫁,先后做了十几次月子,身体十分虚弱。李先念来到人世间,没有母乳,靠已出嫁生儿育女、同母异父的大姐宝枝的乳汁喂养。在母亲和大姐茹苦含辛的照顾和抚育下,不懂人世艰辛、父母苦楚的李先念,匆匆度过了自己的幼儿岁月  相似文献   

12.
赵凌云 《党史纵横》2000,(4):F003-F003
流岭是秦岭的支脉,是丹江以南丹凤县境的最高峰。1946年9月19日,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在这里向中央发出24日豫鄂陕边区党委正式成立的电报。9月19日这天,李先念为刚到中原局的汪锋召开军区机关军人大会,欢迎他历经艰险到达封池沟。会上,李先念和任质斌讲了话。汪锋讲了陕南的重要战略地位以及中原军和陕南游击队井肩战斗、建立根据地,配合陕甘宁边区,南北夹击胡宗南的重要战略意义。会后,李先念又召集汪锋、任原斌、文建武与见德芳研究了召开边区党委成立大会的有关事宜。正当他们开会之际,毛泽东从延安发来汪锋到达中原局后的第一…  相似文献   

13.
霞飞 《党史纵横》2005,(11):5-10
李先念在"文化大革命"中,经历了十年的非常岁月.他个人在运动中几次险些被打倒,可是他仍在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为保持党和国家的稳定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在关键时刻,为结束"文化大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在李先念纪念馆即将举行揭馆典礼的前夕,我有幸先睹了为之献礼的,由中共红安县委党史办公室编(主编彭希林,副主编任正学、曾俐玲),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李先念与故乡红安》一书,掩卷深思,爱不释手,感谢编著者以翔实的史料,饱满的激情和流畅的文笔,为我们编辑出版了这样一部可亲可信可读可藏的好书。 一、内容丰富 史料翔实 《李先念与故乡红安》由四部分组成。即:第一部分故乡情怀。主要叙述了李先念主席心想红安,情系故乡,在国事繁忙、日理万机的情况下,五度回故乡红安视察的情形。第二部分革命生涯。主要叙述了李先念主席在故乡投身革命,参加战斗的光辉历程,同时简述了他伟大光辉的一生。第三部分风范长存。主要收入了包括李先念主席的女儿和曾在他身边工作过的一些同志所撰写的纪念文章,歌颂他伟大的革命风范和崇高的道德情操。第四部分附录。收录了《李先念纪念馆陈列方案与展品脚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李先念纪念馆的布展情况。四部分共收入文稿41篇,计32万多字,内容相当丰富。  相似文献   

15.
王钢 《党史博览》2014,(3):25-27
正革命战争时期,李先念曾率部在湖北十堰浴血奋战。新中国成立后,他对十堰的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二战南化塘1932年7月,在红四方面军第四次反"围剿"中,李先念任第十一师政治委员,与师长倪志亮指挥部队重创敌军。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由鄂豫皖根据地向西进行战略转移。十一师在枣阳新集和土桥铺地区冲破国民党军的围攻堵截,为全军打开通道,并在危急时刻保证了总部的安全。  相似文献   

16.
正1970年9月20日,女外交家龚澎永远地离开了她深爱的祖国和亲人。21日,举行追悼会,周恩来送来了花圈,李先念、邓颖超等人参加了追悼会,外交部部长姬鹏飞致悼词。周恩来很怀念这位结识于重庆的战友,他不止一次地对龚澎生前的外国朋友谈起她,像自言自语一样絮絮地说:"龚澎死了,龚澎死了……"龚澎在风华正茂的56岁离开人世,让人扼腕。在那非正常的日子里,她仍像春蚕在吐丝,一直到死;她又像一支红烛,燃尽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相似文献   

17.
正1990年6月,徐向前元帅因为肺病住院治疗,那天出门前,他看着自己居住的小院,轻声说:"这次去,就回不来啦……"一位百战沙场的元帅,早已不惧死亡。面对前来探望的老战友李先念,徐向前郑重地说:"我的遗言有三条:一是不搞遗体告别,二是不开追悼会,三是把骨灰撒在大别山、大巴山、太行山和河西走廊。"两年之后,李先念病逝。临终前,他也交代了自己的后事:"将来我的后事要节俭,一切按中央规定办。我只有一个请求:把我的骨灰撒到我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大别山、大巴山、祁连山。"  相似文献   

18.
李先念主席对老区衡水有着很深的感情,他时刻关心着衡水人民的疾苦冷暖和经济发展.从1964年春到1989年4月,他曾先后四次来衡水视察调研,访寒问苦,给衡水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9.
李先念在“文化大革命”中,经历了10年的非常岁月。他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为保持党和国家的稳定做出了极大努力,也为结束“文化大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造反派炮轰李先念,周恩来为他解围1966年,当波及全国的“文化大革命”爆发时,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长的李先念曾经对“文化大革命”抱着这样的认识:这场“文化大革命”是毛主席亲自  相似文献   

20.
曾任国家主席的李先念,几十年,对青少年时期的木匠师傅及其一家人念念不忘,留下一串串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袁学福是李先念的第三位木匠师傅 1909年6月23日,李先念出生在湖北黄安(今红安)县高桥镇九龙冲李家大屋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异父同母的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八。父母不想要孩子,给他取名“全伢”。 从七岁开始,李先念就跟父、兄下田劳动。父亲见先念聪明伶俐,送他上了私塾。 三年私塾读完,满指望能到高桥镇学堂继续读书,因学费太高,只好停学,跟三姐夫袁传祖学木匠。不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