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自主新型外交的创建有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十分注重对国际形势和国际问题的观察与分析,并在处理对外关系方面逐步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形成了一些重要的观点和原则,为新中国创建独立自主新型外交作了理论上和政策上的准备。这些主要观点和原则包括: (一)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愿在平等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关系。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根据国际、国内的主要矛盾,提出过“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在不丧失  相似文献   

2.
<正>三、关于国际战略和战争与和平问题作为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伟大的战略家,毛泽东一直关注国际形势和国际动态,注重国际战略和战争战略的谋划。对于在世界上团结谁、争取谁、孤立谁、打击谁,他始终心中有数。关于世界格局,他从提出"中间地带"到"两个中间地带",再到"三个世界"的划分,以及他提出的"一条线"的战略,反映了他广阔的世界眼光和国际战略思维。早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毛泽东就提  相似文献   

3.
关于三线建设,《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有这样的论述:"60年代前期,国际形势出现新的动荡,美国对越南北方侵略战争逐步扩大,我国周边形势日趋紧张,备战问题摆到党的重要议程上来。1964年五六月间,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和中央工作会议专门讨论‘三五’计划时,高度关注国家安全的毛泽东.  相似文献   

4.
余玮 《党史纵览》2022,(1):7-12
来到江西 1969年10月,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为配合战备需要,中央决定把一些人员从北京疏散到外地,其中包括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云也被疏散到了江西.据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回忆,在中央作出上述决定后,毛泽东曾对汪东兴指示:"要把陈云、王震他们放在交通沿线,来去方便."毛泽东还说:"万一打起仗来,要...  相似文献   

5.
作为历史伟人,邓小平根据国内形势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思想,开创了新时期中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从而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开辟了新天地。 一、基于对国际形势的正确分新,做出“战争是可以避免的”科学论断,从而使我国顺利地实现了两个极其重要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对于战争与和平的看法,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变化过程。60年代初以前,毛泽东一直认为“新的世界战争是能够制止的”,但到60年代中期以后,毛泽东比较强调世界大战的危险,对两个超级大国相互争夺,以及他们对我国的威胁看得过重了一些,认为国际形势是“山雨欲来风  相似文献   

6.
正1947年,面对蒋介石向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毛泽东决定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形势好转后,毛泽东和周恩来、任弼时一行东渡黄河,翻越长城,于1948年4月12日抵达河北省阜平县西下关,4月13日来到在阜平县城南20公里的城南庄。1948年5月18日,毛泽东在城南庄的住处突遭敌机轰炸。当晚,毛泽东转移到离城南庄10多公里的花山村。在城南庄谁救了毛泽东,说法不一。有的说是聂荣臻,有的说是  相似文献   

7.
霞飞 《党史纵横》2013,(7):9-13
在抗美援朝战争前后,毛泽东和斯大林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当时如果没有二人的共识与合作,就没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但是,毛泽东和斯大林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也有不同的认识,这些不同的看法对抗美援朝战争的进程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朝鲜战争爆发前,毛泽东和斯大林对朝鲜局势的看法一致  相似文献   

8.
王治涛 《党史文苑》2005,5(4):47-48
1956年,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毛泽东提出了警惕形成"党内贵族阶层"观点,并分析了"党内贵族"阶层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为了避免形成"党内贵族阶层",毛泽东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虽然这一思想演化的结果与"文革"有密切联系,但是我们还是应该从整体上来肯定它.  相似文献   

9.
坚持<马克思主义精髓"二分观">一文的观点,对乔文的商榷予以答辩,具体探讨了邓小平、毛泽东赋予实事求是的涵义,指明乔文认为实事求是"浓缩了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哲学"的看法,从邓小平、毛泽东那里找不到任何支持.  相似文献   

10.
苏共二十大揭露斯大林问题,在全世界引起了轩然大波。针对当时的情况,《人民日报》先后发表了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讨论写成的编辑部文章《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这两篇文章的基本观点,都是毛泽东提出来的。与此同时,在党的八大及其前后期间,毛泽东在同许多来华的兄弟党的领导人的谈话,几乎都谈到了斯大林问题。本文简要介绍的是毛泽东当时的一些看法。现在来看,毛泽东当时对斯大林总的评价、对整个斯大林的模式及其理论观点的认识虽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是毛泽东所谈的许多意见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金一南 《当代贵州》2013,(21):64-64
"谁赢得农民,谁就能赢得中国。""谁能解决土地问题,谁就能赢得农民。"这是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保安,对美国记者斯诺说的两句话。这两句话令斯诺印象极其深刻。因为1936年毛泽东说这句话的时候,红色革命正处于最艰难的时期,而毛泽东竟然对未来的胜利如此充满信心。这一信心随着13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党史学界研究青年毛泽东的思想发展,对其转向马克思主义、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具体时间,大体上存在如下几种看法:一、1920年秋;二、1920年冬;三、1921年春。这几种看法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认为毛泽东在1936年与斯诺的谈话中,讲自己到1920复人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话,是不可信的。他们的主要根据是1920年夏天以后的半年时间里,毛泽东在一系列文章和书信中,思想上还反映出不少非马克思主义的杂质,依然羼存一些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观点等。在这里我对毛泽东在1920年后半年的思想状况,拟暂置勿论,只想就毛泽东于1936年与斯诺谈活,陈述到1920年复已转向马克思主义、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自我判断,谈一点认识。这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但我认为对毛泽东谈自己思想发展的这个判断,决不可轻率地就给予否定。  相似文献   

13.
1964年12月15日至1965年1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总结前一阶段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经验,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就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和刘少奇对社教运动的看法出现了严重分歧。毛泽东对刘少奇提出的问题并不很热心12月15日下午,刘少奇就各地社教运动中反映出的一些问题,提请会议讨论。刘少奇说:"陶铸同志有一封信给我,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提出的民兵工作"三落实"是民兵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但是,长期以来,许多相关研究对民兵工作"三落实"原则提出的具体时间,存在着一些错误的看法。本文尝试对其中的一些错误看法进行纠正,认为民兵工作"三落实"原则的首次完整提出,进一步阐述,补充、完善和向全国传达分别发生在1962年6月17、18、19日。  相似文献   

15.
正1944年上半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巨大变化,毛泽东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作出"德、日法西斯的灭亡已成定局"的判断,提出部队南下"到日本军队后面去收复失地,发动群众,解放自己,推翻敌伪的残酷统治,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民主政权"。为此,"我们的战略方针是:巩固华北、华中,发展华南,就是要向河南、湖南、广东、广西、浙江发展"。即收复失地,连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点将"小钢炮"1950年初,中央军委根据国内外形势和我军面临的任务,作出了建立一支强大的国防力量的决策,并决定组建军兵种领导机关,相应的炮兵领导机构也在筹建中。谁来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的<七律·答友人>中的"友人"是谁,人们一度众说纷纭.但根据后来陆续披露的一些史料,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友人"就是周世钊.毛泽东此诗初稿写于1961年.当时他的秘书林克曾对毛泽东的一些诗词进行抄写.据<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吴正裕、李捷、陈晋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一书披露,林克所抄写的该诗的标题就是"答周世钊",而此书版本十分可靠,因此此题应该就是原题.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中间地带"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于1946年8月首次提出的"中间地带"理论是他战后形成的国际战略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五、六十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毛泽东进一步发展了他的"中间地带"理论.研究这一时期毛泽东"中间地带"理论的发展轨迹,对于我们全面正确地认识毛泽东晚年的国际战略思想以及新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霞飞 《党史博采》2004,(12):4-10
从1975 年9 月到1976 年9 月,是毛泽东在世的最后一年。这一年,毛泽东的心情是复杂的。在这一年里,他做出的重要决定虽然有失误,但他做出的一些带有关键性的决策仍然证明了他的英明。他晚年的一些行为,仍然证明他与人民心连心。1975 年9 月,毛泽东自己决定评《水浒》收场,他仍然支持邓小平整顿1975 年7 月下旬,毛泽东的眼睛做了白内障手术后,看东西很困难,便由中央办公厅找来北京大学教师芦荻帮助他读古典文学书籍。8 月14 日,毛泽东在读古典小说《水浒》时,谈了一些对这部小说的看法。第二天,芦荻把毛泽东的谈话整理成一份谈话记录。因为毛…  相似文献   

20.
会议组织者确定,这次讨论会的主题是:探索毛泽东传记的多维撰写方法。我很赞成毛泽东传记的撰写方法应该是多维的。这至少有几条理由:第一,毛泽东的一生和他所处的时代十分复杂,谁都很难把有关的方方面面都看到,都弄清楚,更不用说都写进一部书了;第二,对不同的写作者来说,由于各人掌握的资料有多有少,关注的问题、观察的角度和考虑的读者对象也有不同,这样,撰写方法自然会有不同;第三,有关毛泽东的历史已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的事情,有些事实还没有弄清楚,有些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自然不可能只有一种撰写方法,而会有多维的撰写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