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八七"会议是在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后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历史会议.它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坚决地纠正和结束了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党在农村领导武装暴动、开展土地革命的斗争方针.这次会议对于挽救大革命失败所造成的危局,实现党的战略转变起了重要作用.作为党中央秘书的邓小平积极参与了会议的筹备并做了很多事务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革命第一次历史性转变的标志:八七会议只要是对中共党史稍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1927年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八七会议。这是因为八七会议在党的历史上,不仅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而且是一次非常特殊的会议。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央召开的1200多次会议中,八七会议是唯一一次在历史转折的危机关头、在敌人的眼皮底下用短短一天的时间召开的,挽救党、挽救革命的重要会议。第一,环境险恶八七会议是在汪精卫集团"七一五"公开"分共"后22天、国共合作的大革命全面失败的时候召开的。  相似文献   

3.
大革命失败后,我们党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的有计划的尽可能的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以挽救中国革命。1928年3月8日的平和暴动,就是在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的指引下,  相似文献   

4.
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共地方"特委" 与农村武装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革命失败后,八七会议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正确方针.通过何种组织有效地领导民众举行武装起义和建立政权,是能否贯彻八七会议方针,能否挽救中国革命的关键问题.党的地方"特委"这一组织适应和满足了发动武装起义的各种条件,弥补了省委、县委在领导武装起义过程中的局限,成为大革命失败后各地发动武装起义和建立革命根据地的主要领导者.  相似文献   

5.
朱树彬 《党史纵横》2014,(10):62-62
正抗战爆发后,陈独秀出狱,并要求重新回到党内工作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离开中共中央领导岗位,先是隐蔽在汉口,不久移居上海党的秘密机关,深居简出,不担任党的任何工作,拒绝共产国际要他赴莫斯科学习的指示,党的一切会议包括"八七"会议这样重要的会议均不参加。他脱离党的政治生活,脱离党组织批评监督,在寂寞中进行反省。1929年9月,陈独秀与彭述之等人成立了所谓"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后来,在托洛茨基的直接指导下,1931年5  相似文献   

6.
苏泽 《党建文汇》2002,(18):20-20
陈独秀 1921年7月,在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局书记。后被选为中共第二、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第四、五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第一次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导致了革命的惨重失败。1927年“八七”会议上,被撤销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后来,坚持错误立场,并与彭述之等人组织反党小集团。1929年11月,被开除党籍。  相似文献   

7.
正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当年34岁的毛泽东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精神、中共湖南省委的决定和安源军事会议的部署,以中共中央特派员和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书记的身份,亲临铜鼓领导和发动震惊全国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历史的际遇把铜鼓推到革命风暴的中心,使铜鼓与毛泽东联系在一起,并见证了毛泽东从9月  相似文献   

8.
大革命失败后,我们党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的有计划的尽可能的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以挽救中国革命.1928年3月8日的平和暴动,就是在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的指引下,中共平和临时县委领导的以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武装的斗争.它揭开了"福建农民自动夺取政权的第一幕","是整个中国革命潮流的一支".  相似文献   

9.
<正>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全国笼罩在白色恐怖气氛下。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毛泽东和彭公达受中央委派回到湖南传达八七会议精神,并全权负责改组湖南省委,由彭公达任省委书记。1927年9月,毛泽东和中共湖南省委一起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受挫。  相似文献   

10.
祖金玉 《湘潮》2015,(3):60-62
党建学说是蔡和森思想的重要内容。党内民主思想是党建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蔡和森的党内民主思想,迄今为止学术界尚较少关注和论及。本文试抛砖引玉,就教于各位专家学者。一蔡和森的党内民主思想,是在大革命失败的特定环境下,从组织建设角度反思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强调要正确理解民主集中制的产物。1927年8月7日召开的"八七"会议,旗帜鲜明地清算了大革命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  相似文献   

11.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党的自我革命问题,这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党是勇于自我革命的政党,在党的近百年的历史上,有几次重大政治决策、重大政治活动等,对实现党的自我革命具有重大意义,对党的历史产生了深刻影响。一、八七会议与党的自我革命在大革命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  相似文献   

12.
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以后,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在总结教训的时候,把矛头对准了中共党内的知识分子,提出了“改造”党,“重造”党的口号。“改造”的方法有二:一是大量吸收产业工人入党;二是大力提拔党内工人分子到各级领导岗位。大革命期间,因在武汉地区领导工人运动而崭露头角的向忠发,在中共“八七”会议上以全票当选为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1927年10月,向忠发率中共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10周年大型庆祝活动,后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由于其不俗的表现,日益受到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赏识。而面对问题成堆的中共党内,共产国际排…  相似文献   

13.
大革命后期党的路线的两次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革命后期党的路线是非,一直是党史界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多数学者认为:1926年12月中共中央汉口特别会议(简称汉口特别会议)标志着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形成,并在党中央占据统治地位,直至大革命的失败。也有学者认为:汉口特别会议基本上是正确的,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全党占统治地位的时间是1927年4月至7月①。笔者认为:大革命后期党的路线经历了从错误到正确又复错误的两次转折,即汉口特别会议所通过的决议是右倾机会主义的;1927年1月共产国际七次全会决议传达贯彻后,党纠正了汉口特别会议的右倾错误,回到正确的轨道;4…  相似文献   

14.
《湘潮》2017,(9)
正"霹雳一声暴动!"毛泽东创造性地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发动和领导秋收起义,用工农武装、暴力革命的枪炮声,唤醒了共产党人的新思想、新意识、新理论、新精神,开创了由大革命失败向土地革命艰难转变的中国革命正确道路,走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中共中央致闽北闽南临委信》,是福建地方党组织得到的关于进行“农民暴动”与“土地革命”的一份最早的中央指示。在福建地方党组织收悉“八七”会议决议之详细内容之前,《中共中央致闽北闽南临委信》为福建地方党和革命群众指明了斗争开展的方向,成为福建地方党组织实现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历史转变的首要关节。因此,弄清此信送达福建的日期,对正确地论述二战初期福建革命斗争的历史关系甚大。  相似文献   

16.
正回首中国共产党95年的光辉历程,党的一个又一个重要会议,作为奋斗的证言,作为信仰的烙印,作为前进的里程碑,铺就了我们从昨天走到今天、从今天走向未来的路程。历史证明,党的会议尤其是重要会议与党的事业关系密切。在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之外,今天我们为大家梳理党的历史上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八七会议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方针会议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着重批评了大  相似文献   

17.
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召开,使中国革命完成了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历史性转变。此后,在探索建党建军基本原则的伟大斗争实践中,毛泽东同他的亲密战友朱德、周恩来、陈毅等老一辈无  相似文献   

18.
谭献民  文斌 《学习论坛》2007,23(9):25-27
"八七会议"是我们党在大革命失败、革命处于低潮时转变革命策略、确立正确革命路线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我们党对自身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深刻反思的一次成功尝试。会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对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严峻革命形势下如何克服自身弱点、保持其革命的先锋队性质和先进的阶级属性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早期自身建设的若干规律性认识,这为毛泽东建党学说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19.
1 1927年八七会议前,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党右派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党右派合流,汪精卫等和蒋介石一样,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也实行大屠杀。1925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遭到惨重失败。八七会议后,中共中央机关陆续从武汉迁回上海。党中央机关之所以又迁回上海,主要原因是其“革命力量比武汉强,同时也比较容易隐蔽”①但上海严重的敌情也给党中央的活动带来很大困难:一方面,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极大地威胁着党中央的安全;另一方面,革命队伍内部的叛徒也为虎作伥,暗中破坏革命,成为危害党中央的凶恶敌人。上海这种严峻险恶的斗争环境,要求我们党必须迅速建立和完善自己的保卫机构,专职负责党中央的保卫工作。 这年11月上旬,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中央临时政  相似文献   

20.
《兵团工运》2011,(4):24
<正>邓中夏邓中夏(1894-1933)男,汉族,湖南省宜章县人,中共党员。邓中夏1920年10月参加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1922年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1923年参加创办上海大学,任教务长。192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后,任秘书长兼宣传部长,参与组织领导省港大罢工。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党的八七会议,被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随后,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中共中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