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颖 《求索》2008,(6):54-56
有些论著认为村民自治的主体是村民集体,本文村民自治权的主体应该是作为个体的村民而不是村民集体,村民集体无法行使村民自治权。村委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也不是村民自治的主体。本文从户籍和地域两个角度分析了两类特殊的村民,并对其参与村民自治进行了具体分析。此外,“户”作为一个补充,可以成为特殊的村民自治主体。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在农村一些地方,除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召开村民会议外,很少召开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基本上替代了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同村民会议一样,都由本村有选举权的村民组成,都是村民议事机构,都是行使民主管理、民主决策、  相似文献   

3.
黎珊 《人权》2003,(6):45-46
近年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下称《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广大农村的广泛宣传与贯彻落实,以及村民自治的深入发展,一大批受村民拥护的人通过选举当上了村干部。这些村干部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被村民誉为农村“小宪法”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11条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  相似文献   

4.
对村民自治概念的法学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制度层面来说 ,村民自治是通过宪法、法律所确认的农村村庄社区村民依法办理自己事情的法律制度 ,并以此确认了村民自治权 ;从行为层面来说 ,村民自治是法定村法定范围内的村民民主行使村民自治权的活动。村民自治与行业自治、组织自治、地区政权自治、居民自治不同。  相似文献   

5.
2017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颁布30周年。30年来,学界关于村民自治的研究持续推进,从村民自治的制度文本研究到村民自治的实践研究,接着到村民自治的社会基础研究,再到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模式研究,研究的关注点不断转换。在研究范式转换的过程中,学界对治理主体、治理规则、治理单元等村民自治核心论题的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转型期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现实复杂性的认识,而且为探索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经验参照。回顾了30年来村民自治的研究成果,接下来的村民自治研究需要持续关注如何挖掘基层社会自治的传统资源、村民自治与家风建设、村民自治与公民权建设等论题。  相似文献   

6.
韦少雄 《人民论坛》2012,(35):164-165
村民自治主体问题是研究村民自治法律制度的基础性问题,对村民自治主体的正确把握,直接关系到村民自治权的实现。作为村民自治的基本要素之一,村民自治主体区别于村民自治权主体和村民自治法律关系主体,村民个人、村地方、村民委员会和村民会议都不是村民自治主体,村民自治主体应当是村民集体。  相似文献   

7.
村务公开与村民自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村务公开制度是村民自治的一项具体制度1、村民自治是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大方向村民自治是指村民民主选举村民委员会,通过村民委员会把村民组织起来,依法办理与村民利益有关的各项村务,实行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实行村民自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然要求:第一,村民自治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1982年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①村民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实现了主人翁地位,表明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性质。第二,村民自治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是广泛的民主。村民…  相似文献   

8.
村民自治的确立和实现,从根本上讲是中国共产党有效领导、积极组织和大力推进的结果,《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了基层党组织对村民自治的"领导核心"地位。但实践中,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之间出现了不协调,只有正确把握党的领导与人们当家作主之间的关系,改变党的领导观念和领导方式,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把基层党的领导权与村民自治权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党对村民自治的坚强领导,保障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村民自治权作为村民的基本权利,极大地保护了村民的合法利益。但是由于缺乏配套的管理和监督手段。村民自治权异化的现象严重,使村民自治权不能有效实施,导致了广大农村出现选举时有民主、选举后没民主的困境。严重侵害了村民的权利。河南省邓州市创造性地提出并实践的“4+2”工作法,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工作纳入一套简单实用的议事决策程序,形成了有效防范和控制村民自治权异化的工作机制,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我国村民自治制度产生的20多年里,一方面村民自治的制度文本不断完善,另一方面又出现了实践对文本的不断偏离,致使村民自治难以充分实现其治理绩效。文章借用国家与社会的研究范式以及制度分析与行动者概念,通过对村民自治生长与变迁路径的解读,合理诠释了其文本与实践之间的差异。村民自治的制度文本与具体实践间的悖离,应归因于国家在村民自治的制度建立与实践运作过程中限制了村民的主体性,因而难以实现其基层民主训练的愿景。  相似文献   

11.
去年3月,全县农村新一届村民委员会选举产生后,县人大常委会首先在冶北、粟山两村进行了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点,帮助村里建立了村民自治组织和以村民自治章程为核心的8项自治制度。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县人大常委会研究制定、并讨论通过了《关于认真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范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  相似文献   

12.
完善村民选举资格制度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村民自治在我国广大农村已取得很大成效 ,但不可忽视的是 ,村民自治中的选举制度仍存在许多问题 ,尤其是在村民选举资格制度方面各地设置了许多障碍 ,这些限制性条件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村民权利的行使。  相似文献   

13.
<正>作为一种源自基层的法治探索,村民自治制度从建立到完善,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化、制度不断完善、成效不断体现的过程。上世纪八十年代,广西河池合寨大队的85位村民自发投票选举产生了中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并由此催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确定了村民委员会的自治性质和政府对村委会的指导关系,开创了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先河。依据选举原则,村民委员会应当向村民负责,并要自觉接受村民的监督。这是法律的基本原则。不足之处,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没有将这种监督进一步具体化。  相似文献   

14.
贯彻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既要有一些具体措施,也要对一些具体问题作出具体规定。人数较多或居住分散无法建立村民会议的村委会,选举中应确立三个程序。一、应确定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由村民小组推选并经村民代表会议通过程序《村委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的选举,由村民选举委员会主持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由村民会议或村民小组推选产生。”这一规定明确了村民选举委员会在村民委员会的选举中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对于无法建立村民会议的村,采用村民小组推选的办法产生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容易出现两个弊端:一是一个村若有十几个…  相似文献   

15.
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山县建立全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至今,20余年过去了,村民自治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村民自治在全国各个地方的发展并不平衡。本文通过对甘肃省秦安县莲花镇村民自治状况的实地调查,试图找出甘肃村民自治建设发展缓慢的原因及对策。文中中国东部地区村民自治状况的资料来自有关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对甘肃秦安县莲花镇村民自治状况的了解是通过对笔者设计的实地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的结论。一、秦安县莲花镇村民自治现状的问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共选取了三个行政村,分别是莲花镇的曾梁村、槐龙村和小户村。三个村的经济发…  相似文献   

16.
2017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颁布30周年。30年来,学界关于村民自治的研究持续推进,从村民自治的制度文本研究到村民自治的实践研究,接着到村民自治的社会基础研究,再到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模式研究,研究的关注点不断转换。在研究范式转换的过程中,学界对治理主体、治理规则、治理单元等村民自治核心论题的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转型期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现实复杂性的认识,而且为探索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经验参照。回顾了30年来村民自治的研究成果,接下来的村民自治研究需要持续关注如何挖掘基层社会自治的传统资源、村民自治与家风建设、村民自治与公民权建设等论题。  相似文献   

17.
在无民主传统的乡村社会 ,秘密投票原则改变了村庄中公共权力与村民的关系 ,确认了村民作为个体的权利 ;暂时“悬置”了村民间日常社会关联 ,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逻辑失去了发挥作用的场景 ,为村民按照选民角色思考和行为提供了空间 ,从而接近民主选举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一、民主选举结束不能被认为就是实现了村民自治贯彻村委会组织法以来,人们对村民自治的认识逐渐提高,具体操作程序比较熟练,成果明显。但在推行村民自治的过程中,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是部分地方用民主选举代替村民自治的全部,认为村民进行了民主选举就是村民自治了,选举结束就算完成了村民自治,这种看法直接影响着村民自治的深入发展。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基础,没有民主选举就没有村民自治组织,其他村民自治的内容就无从谈起。民主选举是对村民民主与法制意识的最好训练,是提高村民法制观念的有效途径。但是,仅仅停留在选举上,不…  相似文献   

19.
《辽宁人大》2008,(3):I0002-I0003
现在的包道村,99%的村民住进了楼房,人均居住面积超过40平方米。包道村的就业率达到了95%,基本消除了零就业家庭。包道村年满18周岁以上的村民有养老保险。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的村民可按月从社保机构领取到养老金。另外,全体村民加入了合作医疗保险。村民还可不定期地领取红利,截至目前,包道村已经向村民发放红利5600万元,村民坐在家里也有收入。现在,全村人安居乐业,日子红红火火。  相似文献   

20.
杨世建 《前沿》2012,(10):44-46
一些地方的村民自治之所以陷入运行困境,根本原因在于一些地方政府的权力几乎不受宪法约束,导致某些地方政府在对待村民自治问题上形成了"政府权力中心主义"。在"政府权力中心主义"的实践惯性下,当村民自治实践有利于政府及其主要官员的利益时,政府就支持村民自治;当村民自治与政府及其主要官员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政府就不支持村民自治。因此,要让村民自治彻底摆脱运行困境,应当在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原则指导下,认真思考规范政府权力,保障村民自治权利的宪法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