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再评“斗争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斗争哲学”不是毛泽东的“只言片语”,而是他的一贯思想和理论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斗争哲学”不仅实践上有错误,而且理论上也是违反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扬弃“斗争哲学”,提倡“和谐哲学”,实现思维方式和文化类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这一命题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误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不能成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社会和谐的价值更加凸显,但也不能用“和谐哲学”来代替“斗争哲学”。为了防止对共产党哲学基础的简单化与庸俗化,并鲜明地表述其特征,应该始终坚持“共产党的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3.
论"和谐哲学"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建设和谐社会,必然地提出了一个有没有“和谐哲学”的问题。文章对毛泽东主张的“斗争哲学”及其实践结果进行反思,在肯定其积极作用的同时,指出其忽视同一性的偏颇。进而,论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实际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和谐哲学”。这种“和谐哲学”更加强调和尊重事物的同一性,与“斗争哲学”有着显著的差别,更不是像“斗争哲学”那样要指代马克思主义的整个哲学体系。“和谐哲学”的核心,在于倡导一种互助、合作、团结、和谐、稳定、有序的价值取向。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要以“和谐哲学”为指导,把和谐作为一种根本和长远的价值目标,在和谐与不和谐两种因素的矛盾运动中,坚定不移地朝着社会更加和谐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命题,蕴涵着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体现了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思维方式上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构建和谐社会所蕴涵的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由“斗争哲学范式”到“和谐哲学范式”的转换;由“以物为本的发展理念”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的转变;由“主体性思维”到“主体间性思维”的凸显;由“统一性思维”到“尊重差异与协调多样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命题,蕴涵着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体现了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思维方式上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构建和谐社会蕴涵的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由“斗争哲学范式”到“和谐哲学范式”的转换;由“以物为本的发展理念”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的转向;由“主体性思维”到“主体间性思维”的凸显;由“统一性思维”到“尊重差异与协调多样思维”的发展;由“两极对立思维”到“共存共赢思维”的变迁。  相似文献   

6.
刘海龙 《学习论坛》2007,23(1):18-21
“斗”与“和”分别在事物的运动发展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斗争哲学”与“和谐哲学”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哲学倾向,分别适合于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历史经验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需要“和谐哲学”,“斗争哲学”如果僭越了其适用范围,会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极大的危害。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和谐哲学”大有可为,但不能泛化。  相似文献   

7.
宋丰景 《前线》2008,(4):14-15
有观点认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哲学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斗争哲学,而和谐社会理论的哲学是一种和谐哲学。甚至有人将和谐社会理论描述为一种“无原则”、“无矛盾”的调和理论。这些观点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实际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不仅不矛盾,而且还是唯物辩证法在社会发展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丰富。  相似文献   

8.
霍小燕 《世纪桥》2012,(17):45-46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结晶,是我们时代不容抹杀的思想旗帜;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是打开人类解放之门的钥匙,是解读当代现实的最有力的武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的国际国内形势,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著作,对承继马克思主义理论,甄别当代社会思潮具有深远的哲学意义。从唯物论上看,有利于提升理论素养;从认识论角度看,有益于提高阅读能力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从价值论角度看,有助于加强旗帜意识。  相似文献   

9.
张新权 《世纪桥》2008,(5):51-52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当今社会的主题。重温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正处》)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厉行法制;实现斗争哲学向和谐哲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文化哲学已经从哲学的边缘学科发展成为哲学的显学之一。考察我国文化哲学研究的历史与现实,可以看到,当前文化哲学研究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文化哲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范式;(2)文化哲学的问题意识与实践品格;(3)文化哲学研究的具体问题;(4)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身份认同、文化冲突与文化整合。这些主要问题也预示着文化哲学研究的未来走向: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保守走向创新,从精英走向大众,从一元走向多元,从斗争走向共生。  相似文献   

11.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和谐法治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光 《发展论坛》2002,(9):48-49
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应如何完善才是人们所企盼的完美而又理想的法治状态?笔者认为这就是和谐法治状态。一、和谐与法治的统一人们一般会认为,和谐是一种带有温情色彩的美好的关系状态,而法治则是由暴力机关作后盾的强制性地控制关系平衡的手段;把二者揉为一体有生硬之嫌。笔者认为这只是对和谐与法治的一种浅薄的看法。和谐是由人参与的事物的有序性、协调性和稳定性的成熟状态,是由人参与的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性目标。然而,和谐却不是温情脉脉的折中,和谐是通过斗争而实现的,也是通过斗争…  相似文献   

12.
对于“八大”路线中断的原因,不少同志作了有益的探索,提出许多不同见解。有的认为主委在于“八大”本身的历史局限性①;有的则强调必须“从广泛的社会历史背景中来说明这个问题”②;多数研究者都指出,作为一种外部因素,反右斗争严重扩大化是其重要原因之一。以上观点皆有一定的道理,不过多是从客观方面就外因上讲的,而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原理,特别是从研究总结经验的角度看,探讨其内部原因,才更具有实际意义。正如张闻天在1959年庐山会议所说“尤其应该着重从思想方法、思想作风方面寻找原因,……这样今后可以避免重犯这…  相似文献   

13.
王腾 《唯实》2009,(1):33-37
在卢梭看来,政治哲学问题优先于道德哲学或者伦理学问题,甚至可以说,道德哲学或者伦理学问题决定于政治哲学问题。“孤独的野蛮人”的“自然状态”理论在古希腊和近代都有深刻的理论与实践历史渊源。卢梭之所以把“人”作为政治哲学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主要是想借助于人的概念和人的知识来建构其“孤独的野蛮人”的“自然状态”理论。卢梭的自然状态理论从“人的形象”、“人的本性”和“人的道德”三个层面加以概括与描述。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个命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特征在特定时空上的反映,所以要从“面向事情本身”的思维方式出发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几个方面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要中国化以及怎样“化”;马克思卜义哲学中国化的“化”的理论样态是什么?  相似文献   

15.
解磊 《世纪桥》2007,(2):4-5
对立统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棱心。它指导了我们具体的实践取得了成功,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创新和丰富。邓小平同志在新时代和新主题的探讨和理解中,转变了思维方式,重视和研究了其中的统一性。在哲学思维上实现了从矛盾辨证思维向系统辨证思维的转变,引导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从“斗争哲学”向“和谐哲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人工智能导致的社会风险根源于人工智能社会的不公正。为了更加全面认知人工智能的社会公正风险,需要结合马克思主义分析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形态:从“生产公正”角度看,人工智能社会是深度自动化生产的社会,这可能导致劳动向下聚集、劳动能力弱化、劳动“分体化”等生产公正风险;从“分配公正”角度看,人工智能社会是物质极大丰富但个体性、空间性、时间性分配严重不均的社会;从“认知公正”角度看,人工智能社会是虚拟与现实结合的社会,可能导致理性认知剥夺、自控能力剥夺、自主选择剥夺的认知公正风险;从“发展公正”角度看,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之间的矛盾与张力,可能导致能量争夺、权责失衡和消极反抗等发展公正问题,进而弱化社会追求公正的动力。导致人工智能社会公正风险的根本原因在于世界资源有限性与人类和人工智能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核心诱因在于人类社会固有的不公正问题、最大障碍在于现有治理手段难以直接作用于人工智能领域的责任主体。对此,需要合理划定人工智能发展的能耗标准和比例、着力解决传统社会中的不公正问题、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穿透人工智能的“责任黑箱”。  相似文献   

17.
谈谈反腐败斗争的治本问题□张桂福“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是反腐败斗争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从治标入手,查处一批大案要案,狠刹各种不正之风,能有效遏制腐败现象蔓延的势头;治本则更具根本性、长久性和规范性。近几年来,我们省直机关在如何“治本”问题上进行了积极...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一个新思想、新课题,反映了我们党的执政思维从斗争哲学向和谐哲学的根本转变,标志着我们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深刻转变,对于我们构建社会和谐的新合川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建设“和谐学习型组织”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之必需。我们提出高校院系建设“和谐学习型组织”命题,目的在于将西方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理论相结合,探究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构建。通过新型团队的理念建构,催生出优秀的人才群体和丰硕的工作成果,创造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要最大限度地排除那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突破历史的局限性,就要高度重视哲学意义上的对策研究。主要是:高校院系建设“和谐学习型组织”应根植于中国文化的现实土壤。具体来说,应以传统文化原创的人生理想主义、生态比例主义、个体结构主义三大认知法法则为基本的哲学范式;应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建立团队的“共同愿景”;同时,还要使团队的“和谐”与“学习”自然融合,相互补充,达到高度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与实事求是相适应的“事是求实”涂大杭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也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从认识论和实践论的角度看,实事求是主要描述的是从实践到认识的“求是”过程,本文拟着眼于描述从认识到实践的“求实”过程,提出“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