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灌输教育是在大学生中传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必由之路。针对当前高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灌输教育中存在的种种误区,高校必须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灌输教育思想的科学内涵,坚持外部灌输与自我灌输相结合、理论灌输与实践灌输相结合、直接灌输与间接灌输相结合、思想灌输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切实提高在大学生中传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儒家思想教化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整合起了重要的作用,净化了人们的灵魂、促进了家庭的和睦和社会的和谐。但是儒家思想教化在当代面临学术与实践相脱离、传统与现代相冲击、心灵与物质相冲突等一系列困境。因此,对儒家思想教化的继承与创新,促进儒家思想在当代中国更好地发挥其教化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既是一部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文章主要探讨讨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学术研究的专业化;二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三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教育农民;四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理论灌输;五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通俗化.  相似文献   

4.
灌输理论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人们思想呈现多元化和复杂性,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当务急.灌输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程中,必须得到高度重视和正确运用.正确解读灌输理论,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提高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大众化必要性的认识,而只有加大灌输力度,改善灌输的方法和形式,才能全面而有效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5.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从现实的文化背景去找答案。目前,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环境主体,充分发挥这三种文化对民众的教化作用,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西方国家的公民教育进行比较研究,对于准确理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来涵义,增强其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同属于法治社会的意识形态教育,但二者与不同的政治生态紧密相联,有着根本不同的内在逻辑,在产生历史、追求目标、教育内容、理论依据、实施方式等方面都存在重大区别。在最根本的意义上,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地具有马克思主义属性。  相似文献   

7.
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全面理解灌输理论,对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思想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在社会急剧转型的20世纪初期,各种本土的和外来的社会思潮此起彼伏,对中国的社会变革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其中,外来的马克思主义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与滋养中逐步实现了中国化,从而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指导着中国革命与建设不断向前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虽然它们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但是二者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内在契合性。面对新形势下世情、国情、党情的急剧变化,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融合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只有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切实从时代的现实需要出发,把握历史契机,实现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度融合,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帆 《理论学刊》2020,(4):130-138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通有密切关系。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与儒家社群伦理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儒家"内圣外王"之学、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异化理论与儒家人性变迁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史观与儒家民本思想、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儒家思想之重践履,以及马克思主义公有制理论与儒家"贵公"思想等都存在相互融通之处。正是这些融通之处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创新发展,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新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相似文献   

10.
胡智勇 《世纪桥》2010,(7):72-73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效社会教化,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在这一社会教化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自身合法性的构建和维护至关重要。本文拟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合法性的概念、存在的问题和自身合法性的构建与维护等几个方面展开相关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1.
儒家思想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它不仅在过去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于现在和将来的指引作用更是源远流长。一、儒家思想及其体系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在中华民族文化的演进历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千百年来教化、哺育着中华民族,成为中国人精神与信仰的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2.
《理论导报》2014,(9):1-1
正今年是孔子诞辰2565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中国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自己的发展之路,其文明传承、文化源头就是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对中国传  相似文献   

13.
关于灌输论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历来存在着观点分歧。比较科学的态度是,在弄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提出的灌输论本义的基础上,承认灌输论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曾经作出的历史贡献,但在新形势下,则应区别对待,有选择性地使用灌输论,避免非此即彼的简单化思维。  相似文献   

14.
世纪之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灌输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原则,作为中国传统的重要德育方法,在新时期中学德育工作中,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灌输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灌输是指马克思主义政党把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系输送到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中去,用以武装人们的头脑,提高人们的觉悟的教盲方法和原则。马克思主义非常重视灌输的作用,认为人们的社会主义意识不可能自发产生,而必须从外面灌…  相似文献   

15.
韩冰  刘春元 《世纪桥》2013,(7):49-50
儒家思想利用乐、戏曲、曲艺等民间文艺传播方式,使儒家思想的传播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进而实现儒家思想的普及,这种传播方式对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人民大众的对接融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被人民大众所掌握、运用。当代社会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可借助红色文化、经典影视、网络等与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致力于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陕甘宁边区在中国革命中占有特殊的历史地位。陕甘宁边区民众的思想意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结果,而其反过来又助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视角,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四个维度出发对陕甘宁边区民众的思想意识变迁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7.
独立自主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表现在处理国家关系、国际上党际关系、国内阶级关系、内外力量关系及外交政策等各个方面。独立自主中的自,即主体,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独立自主思想集中表现为对历史发展道路的选择,即走自己的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是独立自主思想的精神实质。独立自主思想不仅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一个基本方面,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整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一个基本方面,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发展与一些教育思想家的双重推动下,灌输概念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经历了与教育同义、分化到对立的嬗变过程.批判思想道德灌输的弊端与罪错,否定其存在的合理性,构成了当代西方教育界关于灌输概念阐释的思想主流.梳理西方灌输概念的历史嬗变及当代阐释,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西方灌输概念的思想概貌,分清其与马克思主义"灌输"概念的区别,获取改进我国社会转型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所需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9.
闫聪慧 《世纪桥》2014,(8):24-25
毛泽东、邓小平党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二者内涵丰富,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其党建思想是在继承毛泽东党建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二者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党建理论方面是一脉相承的。但由于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的不同,二者在党建战略、党建形式以及党建着力点等方面又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20.
人民大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事业有着天然的逻辑关系。马克思主义是党的灵魂,人民大众是党的根脉。中国共产党90年的辉煌事业,正是集这种灵魂根脉于一身,才演绎了一场近代以来的中国最波澜壮阔的历史话剧,走出了一条堪称世界榜样的“中国道路”。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基于人民群众的生存诉求和近代中国社会的需要而形成的,它在中国广大民众中的传播,也正是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奠定重要的思想条件和群众基础,为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重要的理论条件和政治基础,才使得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在艰难中前行、在发展中完善、在创新中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