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民企业家王廷江。刘臣摄山东省南部的临沂市罗庄区,有一个村子叫沈泉庄,10年前这里还是本地区最贫困的村庄之一,就因为村里出了一位名叫王廷江的好带头人,从而今非昔比,使这里的面貌发生了巨变。去年10月,我特地来这里采访,看到这个拥有16OO多口人的村庄,90%的农户买上了新的代步工具——各式现代化摩托车;一条条用水泥修筑的乡村马路,宽阔整洁;一排排别墅式农民住宅,舒适漂亮;一座幼儿园和一座实验小学,也是全省第一流的,并聘请省内最好的教师任教。现年47岁的王廷江,是沈泉庄村委会主任兼山东华盛企业集团总公司董事…  相似文献   

2.
新年前夕,全国扶贫“整村推进”工作会在重庆市云阳县召开。与会代表参观了重庆市高山草牧与易地扶贫开发示范村——云阳县莲花乡千峰村后,对该村出现的文明新风赞不绝口。坐落在大山深处的千峰村,有150户人家生活在这里。2000年前,农民人均纯收  相似文献   

3.
大黑坨村位于素有“冀东粮仓”的河北省乐亭县城东南18公里处,临海仅有七八公里。这个村建于明代永乐二年(1404年),李大钊的先祖正是在那时在此“安家落户”。大黑坨原先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但19世纪末在这里诞生了一个伟大的人物——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遂使大黑坨声名远播。1889年10月29日,李大钊出生在大黑坨村,后来,“大黑坨”便和共  相似文献   

4.
马顺龙  沈翀 《半月谈》2004,(15):19-20
一个本来普普通通、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只因26年前这里的18位农民冒险按下“包产到户”的手印.而被载入中国改革开放史册。  相似文献   

5.
沂蒙山是革命老区,战争年代,地处沂蒙山北麓的沂源县,17万人民供养了23万子弟兵。如今,沂蒙山水又谱写了一曲动人的代表之歌。不久前,沂源县群众在韩旺中学为一位54年前从南京来这里支教的老师李振华塑造了一座汉白玉雕像。  相似文献   

6.
毛艳 《今日民族》2004,(10):37-41
今这个村子有着一个“名不符实”的名字——哈力。在达斡尔语中,“哈力”的意思是“山谷”。然而这个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西部的自然村却坐落在依山傍水的平川上。村子的西面是向东南蜿蜒流去的诺敏河,村东是“敖包提敖拉”(有敖包的山)。听村里的老人介绍说,这个名称并不是因为该村现在所处的地理位置而得名的。1923年由嫩江东岸东布特哈地区哈力村的十几户郭姓达斡尔族居民迁到此地建村,他们把原有的村名也带到这里,嫩江东岸的哈力村建村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因建在“那音库谟”的山口而得名。据说达斡尔族的本意是“打虎…  相似文献   

7.
声音     
“你们以后可以告诉大家,总理今天就吃文楼种的菜。” ——温家宝在河南省上蔡县文楼村慰问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致孤儿童,就艾滋病防治工作进行调研,得知有人对这里的蔬菜另眼相看时说。  相似文献   

8.
一个农民代表、一个官员代表;一个提建议,一个办建议——眼前这张照片上,右边那个叫敖万建,是湖北省当阳市交通局局长,左边那个叫洪仁成,是当阳市王店镇黑土坡村党支部书记。两个人都是当阳市五届人大代表,平时各忙各的互不相识,说起他俩的相识相逢,还有一段故事呢。从王店镇九湾村到王店镇原有一条“泥巴”路,是附近6个村的交通要道。群众称这条路是“晴天一把刀,下雨乱糟糟。”要到这里收购生猪、花生、香菌等农副产品的武汉、宜昌商贩,因路难走,卡车常常到了这里便掉头离去,所以群众急切巴望改造这条“泥巴”路。洪代表将这些情况了解清…  相似文献   

9.
由于村行政组织的“缺位”,要么村党组织“越位”——以党代政;要么村民委员会“错位”——变成村务委员会(或村民自治组织变成村行政组织,使决策者成了执行者,监督者成了被监督者,村民委员会主任成了村长);要么村“两委”(指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重位”——成了“双重行政衙门”,如此等等。实践证明,这些不规范的农村执政形式,导致体制不顺、机制不灵、监督不力,成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因而必需予以改革,试行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委员会监督下的村长负责制。  相似文献   

10.
罗昌爱 《传承》2006,(1):40-40
为了改变家乡落后面貌,把好不容易赚来的近百万元钱全部花光——广西壮族自治区凌云县东和乡陇雅村党支部书记吴天来用自己的模范行为,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拥戴。陇雅村共302户人家,这里“耕地夹在石头缝,房子建在石头上,喝水要钻石头洞,出门要攀石头山”,到1998年,全村人均有粮  相似文献   

11.
李善来 《现代领导》2014,(10):18-19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人们认识沂蒙山了、了解临沂常常是从这首《沂蒙山小调》开始。但真正读懂临沂,还得需要了解她近些年取得的成就——1995年,在全国18个连片扶贫地区中率先实现整体脱贫;2004年,在全国革命老区中率先实现经济总量过千亿和人均GDP过万元;2007年,实现生产总值1600亿元,居全国革命老区之首;2011年,跻身全国地级市GDP50强;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临沂市民幸福感排名第二。  相似文献   

12.
这里是厦门市翔安区新店镇浦尾村。 2012年12月28日,我站在这里,站在村中“陈氏家庙”前。这里就是大名鼎鼎的“文化怪杰”辜鸿铭的根之所在。在“陈氏家庙”的神主排位前,供奉着一幅高80厘米、宽40厘米的辜鸿铭遗像。遗像下方写道:  相似文献   

13.
一秋到沂蒙山。老区的盛情令人陶醉。路边的野菊花摇曳着满身的绚丽向你致意,树上的喜鹊从高高的窝里探出头来唧唧喳喳向你问好,山风从幽谷密林深处匆匆赶来相迎,漫山遍野的红叶则以火焰般的热情拥抱山外来客。沂蒙山,顶天立地的英雄化身。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这里曾发生过大小战斗4000余次,巍巍青山掩埋过十万将士的忠骨。历史留给沂蒙山许多佳话。最动听的是百万沂蒙山儿女用山脊一样的肩背支持着中国革命,村村有烈士,乡乡有红嫂。其壮魂烈魄,让世人动容,叫岁月难忘!解放后,贫穷与落后藤条攀树一样苦苦地缠住这片土地,沂蒙山成为挂满…  相似文献   

14.
朱瑾 《群众》2023,(3):45-46
<正>新春中的泗洪县上塘镇,一派勃勃生机,孕育万千力量。上世纪70年代末,正是这里率先实施“大包干”“分田到户”,拉开了江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序幕,诞生了“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垫湖村。“春到上塘”的鲜明精神标识,激励着一代代上塘人勇于改革、敢于创新,依靠拼搏奋斗甩掉贫困帽子、创造美好生活。新时代新征程,  相似文献   

15.
许明宇  周海波  彭东 《政策》2004,(11):57-58
在“野人”探迷地附近——房县桥上乡杜川村,热情好客的村民在向游人讲述神迷“野人”故事的同时,也在传诵一位共产党员带头致富、带领村民致富的先进事迹。十多年来,他用“爱”播种希望,浇灌幸福,把一个昔日的贫困村建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绞股蓝产业第一村”和生态旅游村,使这里长期处于贫困的农民收入大增,得到了实惠,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2002年,他被共青团中央、农业部授予“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今年,又被推荐为“湖北省乡土拔尖人才”。他,就是杜川村党支部书记戚祖兵。  相似文献   

16.
孙海燕 《中国人大》2010,(10):25-25
享有“天下第一村”美誉的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外来人口有两万多,在这里没有“打工仔”、“打工妹”的说法,而有着“来了华西村,就是华西人”的心理认同,这里对来自五湖四海、全国各地20多个省市的打工者“一视同仁,不分内外”。  相似文献   

17.
在沂蒙山区,有一位被誉为“煎饼大嫂”的下岗女工,她在创业路上不畏艰辛,勇于探索,历时近十年,终于把沂蒙山人的主食煎饼改良成名震一方的地方名吃,畅销全国,远销海外。她生产的煎饼以其形、色、味使洋人大跌眼镜……请看——  相似文献   

18.
大老兄     
大老兄是我二伯娘的儿子,在我们这一辈份的10多个堂兄弟中,他排行老大,所以我们都称呼他“大老兄”。他16岁担任村团支书,18岁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半年以后,便荣升为村上的党支部书记。 他是有着满腔热情的,干什么事,从来都是风风火火。 但他没有文化。当时,家境清贫,他只上过一年初  相似文献   

19.
蒋伟 《今日广西》2010,(17):37-39
这里是大凉山最偏僻、最艰苦的山村彝寨。从湍急的大渡河上过吊桥,沿着“之”字型羊肠小道爬上90度的山崖,再攀过5架用圆木和树杆、铁丝绑成的天梯,我终于找到了传说中的“悬崖小学”——二坪村小学。我这个二十多岁的男青年,五六个小时的上山路,已经让我的脚上打满了血泡。  相似文献   

20.
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有一个因菜致富而闻名遐迩的蔬菜产业大村——青树包村。过去,这里因山大而穷,靠救济粮维持生计。而今,这里因山高而富,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1.3万元.被誉为“湖北高山第一村”,在全省村级实力500强中排名第18位,被宜昌市委、市政府授予“十面红旗”单位称号。谈起如今的幸福生活,青树包人对他们的领头人——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刘德春有说不完的故事。粪担火烧坪,是长阳的一个边远乡,山高路远、地寒人稀,素有“百里高荒”、“长阳屋脊”之称。青村包村是火烧坪乡的中心村,平均海拔1800多米,全年仅有6个月的无霜期,被称为“天然冰箱”。长期以来,青树包人“种的野鸡啄(老品种玉米)、吃的洋芋果、烧的蒿子火、住的茅草窝、穿的补巴砣(衣)”。1976年,刘德春任组长的青树包四组,农民一个劳动日的收入折合人民币仅有7分钱,全组78人靠5000多公斤救济粮生活。为了赚工分养家糊口,春播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