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次一、引论——问题的提出二、关于“死刑的德性”三、死刑与政治考量四、死刑存废的国际潮流五、关于死刑的威慑力六、死刑与误判七、暂时的结语一、引论——问题的提出自从1776年意大利贝卡利亚撰写《论犯罪与刑罚》①以来,死刑存废问题便进入人们的视野。但在中国,真正点燃并延续200余年以来死刑存废之争火焰的,却仅仅始于10年前新《刑法》的颁行。②在将近10年的热烈讨论中,中国的刑法学界比较完整地将有关死刑存废的西学理论引介到中国来,并培养了一批支持废除死刑的学者和官员。③刑法学者在接受西学废除论的影响和支配的同时,并没…  相似文献   

2.
死刑问题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作为以剥夺犯罪分子生命为目的的最严厉的刑罚,死刑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随着国家和法的产生而出现的刑罚方法。从1764年意大利贝卡利亚先生提出废除死刑主张以来,世界上就出现了针对死刑存废的两种声音,而且200多年中,这两种关于死刑存废的声音一直在争论不休。本文将从死刑存废问题争论的角度,介绍美国理论界对死刑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3.
数十年来中国语境下的死刑存废之争,逐渐细化到相互独立又紧密相连的三个层面:死刑存废的抽象价值理念之争、死刑存废的刑事政策理论之争和在刑事司法个案中死刑选择适用之争。同一学者在死刑存废之争三个层面上的态度"犹豫"、"摇摆"甚至是"倒戈",让死刑存废在抽象价值之争的层面,实质上成为了"无用之争";而在刑事政策理论之争中则呈现在纯粹理论之争中各不相让,回归到具体的刑事政策选择上时则具有严重的趋同性;到了个案中死刑选择适用之争中,废除死刑论者则是"集体失声",适用死刑几乎成为惟一的声音。中国死刑存废之争长期僵持的解决之路,一是争议双方谁能尽快寻找到死刑类型的适用标准,二是争议双方谁能尽快获取公众的认同和支持。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死刑历史悠久的国家,众多学者对死刑的存废展开了热烈的争议。不论存废与否,应该从其价值的角度来综合评价。应当理性地看待死刑的存废和选择死刑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略议被害人的宽恕及其适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死刑存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刑事法制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正视、不容回避的问题.在当今中国社会,关于死刑存废的争鸣已经展开.有学者提出,目前在中国死刑存废问题上应该采取的对策是:通过完善刑事立法和司法的方式努力减少与限制死刑,而本文认为"被害人宽恕"的考虑是实现这一对策的良好途径,将"被害人宽恕"作为量刑情节既有利于弘扬社会善良美德又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死刑的存废问题,在世界范围内争议较大。我国现阶段仍然保留死刑,并是执行死刑最多的国家。本文从国际和我国的现状出发,并根据我国和外国死刑制度的沿革,对存废两方的观点进行了深入评析,提出废除死刑在世界范围内是大势所趋,而我国正处于死刑废止的过渡期,应对现行刑罚体系进行重构,并通过对死刑、无期徒刑和有期徒等刑种进行改革和完善,达到限制和减少死刑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7.
李昌奎案轰动全国,国人一片喊杀声,这一现象将对于"杀人者死"的传统理解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把死刑的存废问题再一次推上了风口浪尖。本文认为脱离了本土文化妄议死刑存废无异于削足适履,当务之急乃是对中西方死刑存废文化的进行历史溯源,澄清历史本源方能理解国人之心,而体恤国人之心方能引导国人逐步理解和接纳死刑在中国的废除。为此,本文提出一些拙见,以期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死刑历史悠久的国家,众多学者对死刑的存废展开了热烈的争议。不论存废与否,应该从其价值的角度来综合评价。应当理性地看待死刑的存废和选择死刑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死刑作为最严厉的刑罚,在刑罚体系中由来已久,自从1764年意大利古典刑法学派集大成者贝卡里亚在其著述《论犯罪与刑罚》中提出死刑应当被废止以来,关于死刑的存废问题一直处于学者和普通民众的热切关注中,经过了两百多年的发展和讨论,按照日本学者西原春夫的观点,死刑的存废已经成为一个枯竭的问题,所剩的只是关于存续或者废除的法律概念而已。一、中国死刑存废问题的历史沿革(一)古代的死刑与肉刑在我国古代,历来就有"杀人者死"的法律文化传统,因而对最严重的犯罪  相似文献   

10.
自18世纪中叶以来,死刑问题尤其是死刑存废问题历来是法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且争论至今未有定论。笔者以为,对死刑存废问题不应作极端考虑,尤其是就我国现阶段来说,根本废除死刑与推广死刑均不可取,而应该从理性角度加以深思,探讨死刑存在的价值与局限性。就我国的现实国情而言,死刑的存在是大有必要的,但同时也要限制其弊端,坚持"少杀,慎杀"的刑事政策。本文拟从死刑存废之争开始,结合世界和我国死刑的现状,探讨死刑存在的价值,并进一步提出对我国死刑改革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死刑及其存废,是人权领域的一个世界性的热门话题,死刑存置论者与死刑废止论者各执一词并且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作为支持。直至今天,死刑存废的争论还在不断继续和发展,没有形成定论。本文站在死刑废止的角度,对死刑的废止进行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美国,死刑优劣存废之争绵续了一个半世纪。而死刑有无遏制犯罪的作用则始终是贯穿于这一论争的核心问题,可以说,美国的死刑存废之争实际上就是死刑遏制力有无之争。  相似文献   

13.
死刑及其存废,是当今世界一个热门话题。在死刑的问题上,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当保留死刑,减少死刑适用,甚至提出增加死刑;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当废除死刑,至少将来要废除死刑。笔者站在死刑不可废的立场上,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供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近代刑法学产生和发展的两百余年时间里,围绕刑罚正当化的根据形成了报应刑论、目的刑论和折衷主义。各理论关于死刑存废的争论从未间断,无论是肯定死刑存在的合法性抑或否定其合法性,各种理论都试图加以分析说明。文章以死刑存废为视角,重新审视刑罚目理论,剖析各理论对死刑存废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关于死刑制度存废的争论在法学界已经持续了二百多年,本文分析了我国死刑制度存废的不同理论,认为我国死刑制度是否废止应由国家的法治化程度来决定,并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在人权问题不断地被重视的今天,死刑的存废问题备受关注,尽管双方早已穷尽理由,死刑存废问题在刑法学界却一直是没有答案的争论。本文指出剖析死刑在当代中国的命运,我们应看到中国死刑在应然性上应当废除在实然性上应该保留在现实中应当慎用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一种刑罚方法。由于死刑具有严厉性和残酷性,一旦实施将无法逆转,因此有关死刑存废的争议已久,引起人们广泛的关于死刑合理性争议。合理正确看待死刑的存废问题,以此为鉴,并对我国的死刑制度进行合理改革。  相似文献   

18.
甘晓丹 《法制与社会》2010,(27):279-280
关于死刑存废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废除死刑也逐渐成了世界潮流。本文基于对“杀人偿命=非人道主义”理论的质疑,从人道主义、人权、民意等角度对死刑存废的问题进行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杨丛瑜 《法制与社会》2012,(10):280-281
死刑到底有没有存在和适用的价值,废除死刑一方和存置死刑一方各自提出理由进行论证,这些理由是我们进一步研究死刑问题的基础.本文试从死刑概论、死刑存废之争和我的死刑改革观三部分入手,分析研究死刑问题,从而提出自己关于死刑的看法,以期对死刑问题的研究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死刑是以剥夺犯罪分子生命为代价的刑事处罚措施,也是刑事法律体系中最为严重的惩戒措施,具有极高的法律震慑力。我国司法界对于死刑判决制度的存废问题争论已久,在不久前颁布的《刑法》修正案中也对我国死刑制度进行了重新规定。本文通过分析死刑判决制度在刑事法律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国外死刑判决制度发展现状,就我国死刑判决制度的存废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