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保护商标专用权,是加强经济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的有力措施,是促进商品质量提高的法律保证。商标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它是使用在商品上借以区别不同生产者和商品不同质量的专用标记。  相似文献   

2.
对各种利益重要性做出衡量以及为协调利益冲突提供标准,是法律所追求的目标.知识产权保护的客体如发明、作品、商标等不仅关系到权利人的私人利益,而且与社会公共利益关系非常密切.  相似文献   

3.
王捷 《法学研究》1983,(5):44-46
确认和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是我国《商标法》的核心所在。本文拟就我国《商标法》对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保护宗旨以及有关侵权行为的构成、分类和案件管辖等问题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电视广告为切入点,以商标法对广告中商标的使用规范为依据,考察了电视广告中商标使用的状况,分析了现今电视广告在商标使用中存在的误区,提出了企业在电视广告中商标的使用策略。  相似文献   

5.
2001年修订的商标法第九条明确规定,注册商标不得侵犯他人的在先权利。但商标法及其司法解释均未对在先权利的范围作出明确的规定,实践中对在先权利就有了不同的认识,先权利与后权利的冲突也日见突出。权利的合法性和权利发生冲突,是构成在先权利的必要条件。法律在保护特定权利的同时,应当尊重和保护他人在先的各种民事权利,这是在先权利制度存在的基础。不同的法律制度,赋予权利不同的内涵,但权利客体本身的性质却可能导致权利的外延交叉或重叠,这种交叉或重叠现象,即可构成权利冲突。当存在于同一或类似客体上的诸权利属于同一主体时,各…  相似文献   

6.
《民法通则》的颁布,是我国政治生活和法制建设中的一件大事,认真学习和实施这一重要的基本法,对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加速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两个文明建设,健全我国法制,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本刊为了深入宣传和贯彻这一重要法律,特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副主任、我国著名的民法学专家陶希晋同志为我们撰写了《谈谈<民法通则>的制定及其他》的论文,以飨读者。本文除对《民法通则》制定的根据,《民法通则》的基本内容、主要特点、重大意义等问题作了系统和深刻的论述外,并且指出《民法通则》制定之后,我国应该及早进行行政法、行政诉讼法的起草制定工作,这是我国法制建设发展提出的又一个重大课题,值得我们引起重视,希望法学界和司法实际部门的同志踊跃来稿,对这个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MLGB商标无效宣告案”看似简单,实则复杂.该案既涉及不良影响条款的适用范围问题,也需要对何为“不良”、不良影响的公众范围、不良影响的含义唯一性以及不良影响条款的适用是否需要进行利益衡量等问题做出解答.因此,该案的处理需要对不良影响条款做出立体化的释明.  相似文献   

8.
美国商标法中的反向假冒理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北京中级人民法院于1994年5月受理了我国第一起商标反向假冒案,1998年6月作出了判决。该案例曾在知识产权界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讨论。有人认为“似乎难以自圆其说”,还有人认为这“在国外是老问题,并且是已经解决了”。笔者无意于在本文中对此作出评论。美国关于反向假冒的学说及其判例甚为发达,近年来有所发展。在评价、借鉴之前,不妨先看看美国知识产权中反向假冒理论是如何发展的。比较研究外国同类的法律制  相似文献   

9.
商标法中的在先权制度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0.
商标法领域少有对商标侵权和争议所要求的主观状态进行讨论,同时又难以照搬民法的现有原理,这不仅造成对《商标法》各条款规定的“恶意”如何理解认识模糊,而且容易导致司法实践无所依托.将商标法领域涉及的主观状态分为“不知”、“仅明知”、“搭便车”、“恶意抢注”四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梳理了《商标法》中各相关条款涉及到的主观状态,希望为司法提供一些有用线索.  相似文献   

11.
董炳和 《知识产权》2009,19(2):46-51
在"红河"商标争议案中,作为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地名的"红河"被认定具有其他含义.具有其他含义的地名至少具有两种含义:地名含义和其他含义.其他含义不同于"第二含义",与地名含义并存但强于地名含义.其他含义可以表现为特定事物的名称,也可以表现为客观存在的公众的理解和认知.地名其他含义的判定应以公众的判断为基本标准,避免机械的字面或文字解释.  相似文献   

12.
"HYSTERIC"商标行政纠纷案是一起典型的国外知名商标在国内遭抢注的案件.近年来此类诉讼案件频发,其中关于<商标法>第31条在此类案件中的具体适用,及该案引发的新争议与新问题值得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行为在现代刑法学中处于基础地位.我国刑法理论关于"危害行为"的研究却相对薄弱,随之建立的犯罪论体系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诸如不作为犯罪的行为性、狭义共犯人的处罚依据等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国刑法理论中行为理论的层次缺失."危害行为"应当与刑法中的行为、犯罪行为、刑法评价的行为等相近概念严格地区分并进行重新诠释.  相似文献   

14.
我国学界流行的商标法保护规则优先于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则适用的观点有可能是受德国法的影响。但是,德国法中存在的这个原则有其特殊历史原因和政策考虑,而且,德国联邦最高法院已经在司法实践中认定《反不正当竞争法》相关条款的适用并不与"《商标法》优先适用"相冲突。《商标法》等专门法无法禁止的行为,并不排除依然可以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依法予以制止。《商标法》等专门法的适用,也并不排除《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平行适用。  相似文献   

15.
16.
商标权的双重属性及其对商标法律制度变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TRIPS协定》序言在承认知识产权为私权的同时,承认知识产权所具有的公共政策目标,全面揭示了包括商标权在内的知识产权所具有的双重属性,即作为财产权的自然属性和作为公共政策工具的社会属性。商标权的双重属性深刻影响着商标法律的制度变迁,使商标法在追求竞争政策目标实现的总体趋势下,某些时候呈现逆竞争政策发展的态势。在商标法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中,商标权的私权属性与公共政策工具属性的协调发展是一个永恒的命题。  相似文献   

17.
People in all societies have a tendency toward magical thinking. This human inclination is extensively exploited by modern advertising, which routinely suggests that consuming goods will make us successful, happy, and fulfilled. In this article, I suggest that such advertising creates a system of beliefs resembling a totemic religion. In this religion, brands perform the role of sacred objects. Trademark law initially aims at preventing consumer confusion. Yet, today, famous trademarks are extensively protected against nonconfusing associations. I argue in this article that this broad protection is based on magical thinking. Pointing out the parallels between the laws of magic and trademark doctrines, such as the doctrine of dilution, I suggest that famous marks are legally treated as magical, sacred objects. This legal approach amounts to endorsing the commercial religion of brands.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商标法实施近30年历史的总结,论证了诚实信用原则在商标法中的基本原则地位和作用,检讨了现行法和"修订送审稿"、"征求意见稿"在贯彻诚实信用原则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的思路。认为应提高对抢注、恶意异议等不正当行为和侵权行为危害性的认识,强化对商标权的保护;关于确权程序的规定应当增加责任条款,并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19.
驰名商标制度从在我国《商标法》中诞生之日起就被畸形化利用,其在畸形化的发展中,误导了消费者的消费观念,给市场造成了极大的困扰。驰名商标制度多年来为学界所诟病,为驰名商标正名的呼声终于在《商标法》第三次修改中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实现。但是这次《商标法》对驰名商标制度的修改还不够彻底,驰名商标制度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