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很多朋友问我:“小说《平凡的世界》怎么看不出好?”我和他们一样,更多的时候安于读者身份.早听说《平凡的世界》拥有大量读者,且深受喜爱,那这些新读者怎么回事? 猜测他们觉得不好的原因—— 篇幅太长,路遥追求“全景式反映中国近十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小说写一九七五年至一九八五年发生在黄土高坡上一个叫做双水村的地方.整部小说都在写双水村的变化和双水村的人的变化.是真正地,贴着地面写,这样写好不好?  相似文献   

2.
既苦又乐     
一位老朋友听说我还时常写点文章,很关切地说,八十岁的人了,何必还那么辛苦呢。我说,辛苦是辛苦,不过很好玩。哲学家金岳霖不是说他研究哲学是因为好玩吗,我也是写着玩儿的。我说的是真话,写作确实很好玩。毛泽东写《送瘟神》,说是“欣然命笔”,许多古人也是这样...  相似文献   

3.
早在一九五九年,郭沫若就曾为《郁达夫诗词抄》写过《序》。《序》中有这样的评语: “在他生前我曾经向他说过:他的旧诗词比他的新小说更好。他  相似文献   

4.
编后语     
每编完一期《学报》,坐下来冷静思考时,总感到还有什么话要对读者说。要说的话竟还挺多。比如,说说这期《学报》的编辑情况,栏目与文章介绍,今后几期关于《学报》的设想,甚至说说我们自己编辑工作中的收获与遇到的问题,存在的苦恼与欢乐,等等吧。因此,就想到写《编后语》,并且经常写,把我们想说的话写出来,以期与读者进行“心”的交流。本期第一篇文章是芮杏文同志写的。芮杏文同志是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新近又兼任我校校长,上任伊始,他就热情地为我校管理科学教研室编著的《城市管理学》一书撰写序言,这是对我校工作、尤其是科研工作的大力支持和鼓励。我们欢迎芮杏文同志以  相似文献   

5.
在《论语》中,孔子曾多次谈到“知”。用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了解、理解之意。综合起来,孔子的“理解观”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克己知人。孔子一贯主张克制自己。他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却不怨怒,不也是君子的品德吗?不仅如此,孔子还主张积极地去理解别人。他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意思是不怕别人不了  相似文献   

6.
闫红 《各界》2013,(10):10-10
张爱玲在自己的一篇小说后面加了个后记:"我为了写这么篇东西,破坏了两个人一辈子唯一的爱情……‘是我错’,像那出流行的申曲剧名."这篇小说叫做《殷宝滟送花楼会》.今年3月份,张爱玲遗产继承人宋以朗发表在《南方都市报》的文章里石破天惊地告诉我们,《殷宝滟送花楼会》的男主角,那个神经质的音乐教授的原型,是著名翻译家、评论家傅雷.  相似文献   

7.
《民主》2016,(10)
正在汉口崇仁路文物收藏市场的一家古籍书店里,一眼就见到这本封面醒目的《十年——开明书店创业十周年纪念》(以下简称《十年》),我以为是一本有关开明书店店史的书。迫不及待地打开,跃入眼帘的却是鲁彦、老舍、张天翼、靳以、王统照、巴金、萧乾、叶圣陶等人的短篇小说,与现今出版社的纪念文集丝毫不同。细读书前夏丏尊先生写的《编辑缘起》,我终于恍然大悟。夏先生在《编辑缘起》中说:"开明创立于一九二六,到今年十周年了,打算出一种书,一方面对读者界作有一点儿意义的贡献,另一方面也给自己作个纪念。这部小说集刊就是从这样打算之下产生的。"由此看来,《十年》  相似文献   

8.
正契诃夫写完剧本《海鸥》,一直为这个剧本"冗长的开头和仓促的结尾"感到担心。他知道心急的观众总是想尽快、尽可能轻松地知道《海鸥》究竟说了些什么。说老实话,对自己的新长篇《刻骨铭心》,我也有着同样的担心。有许多读者提问,问为什么要这样开头,为什么第一章会这样莫名其妙,这样做又是要想表达什么。三言两语说不清楚,我试图作出解答,每次解释都很难让别人满意,包括让自己满意。事实上,我首先思考的,是读者会用一种什么样的阅读方式,进入这部小说,从现实开始,  相似文献   

9.
史永利 《各界》2011,(8):89-90
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生于1860年,1901年结婚,3年后,1904年,便离开了人世。我心里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契诃夫那么晚,41岁才结婚?最近,我浏览了《契诃夫文集》第14、15和16卷(书信集,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汝龙先生翻译),跟着他的一封封书信,走过了他的一生。他自己说的话给了我答案。  相似文献   

10.
东方螮蝀介绍我 一本论海派小说的 书,捧读之下,大快朵 颐,几年来寻寻觅觅, 如今居然找到了自己 的根;原来我虽不写 小说,归根结底,却还是属于海派文化培养出来那一流的。这本书就是吴福辉写的《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原来的书名实在拗  相似文献   

11.
吴营洲 《各界》2011,(9):90-92
曾经写过一篇短文,题目是《也说知识分子的妻子》,其中谈及“老舍之死”。当时我是这样写的:  相似文献   

12.
我作为卫生部长,我的努力目标,一句话:希望老百姓看好病、少生病,尽可能少花钱。我在上任卫生部部长时,就给自己立下一个军令状──不当太平官、不当糊涂官,更不当赃官、贪官,也不做:“面团官”。我说不当“面团官”就是我要通过调查研究,有自己的主见,包括我的讲话稿、写的文章,我都要有自己的主见。我不会是秘书写什么,我就念什么的官。我常常自己抽空去下面的医院看看,我进行这样的私访有两个目的:一是希望能够回到老百姓中去;二是希望了解更多的真实情况。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我可以看到许多正面的东西,但同时,我也可…  相似文献   

13.
唐春翔 《侨园》2014,(9):58-59
席语录,叫做“毛主席语录板”,同学们每天都要背。我坚决按时背诵毛主席语录,一个字也不漏,并且应用到实践中去。没多长时间,我就把一本《毛主席语录》背过了。那时,我毫不怀疑“毛主席的话句句是真理”,天真地认为,如果把《毛主席语录》背过了,就掌握了人类的真理,真理在手就可以自由驰骋了。  相似文献   

14.
“我当年因杀人被判了死缓,有了减刑改革刑期缩减到17年半了,我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感谢政府,为我们这样的犯人指引一条重生之路。”在辽宁省女子监狱服刑的刘艳辉见到记者后,这样表达自己服刑改造以来的最大感受。这位两次被选为辽宁省女子监狱狱报写稿员的鞍山妇女,目前正在狱中坚持写一本自己命名的小说《冰情》,期待着用行动回报减刑的新举措,感召更多的犯人努力改造。 与刘艳辉一样,如今在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辽宁省直属7个监狱和市属2个监狱中,有一批犯  相似文献   

15.
那天中午,电话铃响了,我拿起话筒,是一位女子的声音,很柔和,像是一个小姑娘。她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我叫宋飞,我在网上看过你写过一篇《宋飞为什么流泪》。"我有些惊异,宋飞是我国有名的二胡演奏家,两年前,我在电视上看到她痛陈艺术院校招生中不公正的现象,说到动情之处,禁不住泪水盈眶,很让我感动。我写了她说的那篇文章《宋飞为什么流泪》。两年前,宋飞为了两个和她素昧平生的孩子鸣不平。对于这样的艺术家,我从心里充满敬意。  相似文献   

16.
人在天涯     
去年的《瞭望》周刊第28期刊登了穆青同志的一篇散文,题为《思乡者》。文中写道: 我到巴西访问的第二天,就在一个名叫黑金城的地方,结识了一位特殊的乡亲。……一见面(他)就高兴地用准确的汉语不住地喊着:“您好,中国朋友们!”……然后掏出笔来在自己的葡文名片背后,工工整整地写上“魏世飞”三个汉字交给我,他说,这就是他的中国名字。 ……他说,他就生在中国,从小在天津长大。……他是1953年离开中国的,当时他只有26岁。……他说:“中国是我的老家,今年我已61岁了,离开老家整整35年,心里真想啊!”  相似文献   

17.
奋发的岁月     
王洪彬 《学理论》2009,(1):72-73
参商斗转,物换足移。许多往事,随着岁月的流逝,在记忆中化作淡淡的云烟逐渐飘散。然而,也有一些经历像雕刻在脑际中似的,抗拒着时光的打磨,保持着同有的鲜活,并让你随时想起来,都不免一阵激动,引发出无限的思念和留恋。《学理论》留给我的就是一种这样的情结。  相似文献   

18.
要我介绍一本书,真是不知从何说起。 那些越写越长的长篇小说、中篇小说,以男女“做爱”取胜的小说,我自己就没耐心读下去,怎么能挑一种推荐给读者? 我自己就不相信看相算命,怎么能推荐《麻衣相法》这类的书呢。 我自己就不打算“下海”,当然我也不想推荐什么《厚黑学》。 《红楼梦》已经成为一门学问,一部  相似文献   

19.
浦任 《瞭望》2001,(13)
“我感到此地也有一种平和、悠远的清爽,缓缓地向心里渗透,让我情不自禁地倾听着内心深处的声音,那是一首若有若无、晶晶亮亮、纯净透明的歌,如小溪般流遍了全身,于是整个人也渐渐变得纯净和通透。”   朋友从广东番禺的宝墨园归来,以《祈求纯净》为题写了一篇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当时同他一起游览,只可惜心中满是浮躁,没能有这样的体会。   借着这段文字,让感觉再回宝墨园,让双脚再踏上那怡人的米黄色方砖,看回廊叠翠、红鲤戏水、玫瑰吐艳,听流水潺潺、小鸟鸣啾,闻幽兰清远、桂苑浮香,品楹联辞章,赏珍贵文物…  相似文献   

20.
毛梦溪 《民主》2023,(3):47-48
<正>翻看着祁阳市大忠桥镇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厚厚的一本申请材料,翻看着黄花诗词协会主办的《黄花诗词》,早已麻木的心又起了涟漪。作为一个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不解情结的人,我一方面想表达对家乡领导和黄花诗词协会同仁的一份钦佩与感恩,另一方面也很想借机说几句心里实在想说的话。从来没有人否认,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为悠久灿烂,也是四大文明中唯一仅存的人类瑰宝,但是眼下我们的传统文化所遭遇的境况,令人啼笑皆非、尴尬万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