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解读包公故事中的罪与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公听讼断狱故事 ,突出的也是“罪与罚”的价值取向。正是基于这一原因 ,本稿在讨论包公故事中的法律问题时 ,首先标举“罪与罚”这个题目。除此之外 ,这一安排也有先“实体法”后“程序法”的技术考虑。值得引起我们思考的是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 ,纠纷无论如何不会出现民事纠纷与刑事犯罪之间比例如此“悬殊”的情形。那末 ,何以馀以故事特别强调“罪与罚”这一主题呢 ?这正是本文着重研究的 相似文献
2.
历经半个多世纪沉浮的革命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在1990年代以来这个中国社会深刻的历史转折时期,以非纸质媒介一电视剧的文本形式,再次清晰地呈现于文化视野中,成为当代文学艺术领域的重要现象.在政治意识形态话语和市场消费话语的"共谋"、"冲突"和"妥协"之中生存和发展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不论是在主题意识及其阐释方式,还是其文本形态和发展策略上,都体现着与以往不同的时代特征,是"革命"话语在时代语境巨变中的重构与重述. 相似文献
3.
任瑞兴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23,(4):33-43
传统的人权历史叙事方式认为人权渊源于西方悠久的以斯多葛学派和基督教为代表的普世主义,以及启蒙运动以降所形成的权利思想史,其展现了人权的历史悠久性、内容的层次性和进步性。而以塞缪尔·莫恩为代表的学者反驳了这种人权历史叙事方式,提出了非传统的人权历史叙事方式,认为作为全球道德诉求与乌托邦愿景的人权实际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呈现了全球层面人权起源之晚近性、成因复杂性和乌托邦属性。这两种人权的历史叙事方式有一定暗合之处。尽管非传统的人权历史叙事方式有一定局限性,但其具有重要的法治意义:呈现了法治的普遍性认同之内在价值逻辑,为思考全球法治难题提供了价值论意义上的理论视角,为重思人权与主权的关系提供了新思路。不过,这种法治意义受限于非传统的人权历史叙事方式在人权的道德性与政治性之间的逻辑张力。 相似文献
4.
《铡包勉》是现在很多传统剧种都有的包公戏剧目。京剧还有1951年由谭富英、裘盏戊改编的剧目,改名《铁面无私清官谱》。 相似文献
5.
刑事和解制度的历史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事和解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大规模移植借鉴西方法的过程中,无论国家法是否认可,它都在乡土中国存在着。纵观法律制度的成长史,刑事和解的精神价值突破了刑民的严格界分,并有可能发展为一种新型的诉讼模式。同时,作为革命法制中的实践,刑事和解构成人民司法的直接渊源之一。 相似文献
6.
依法全面审核涉案证据,认定客观事实是法庭审判的首要任务.在庭审中,证据与事实往往通过叙事的方式呈现,因此叙事在法庭审判中十分重要.但由于控辨双方是目的冲突关系,故其在构建案件事实时,会采用不同的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安排等叙事策略,在庭审中会出现多个叙事版本.叙事版本之间出现非常大的差异,双方构建的案件事实出现对立,美国学...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主体性理论为视角,切入关于历史发展规律性的研究。通过对主体性问题内涵的探讨,得出了具有主体性的人民群众在选择历史前进路径时,会遵循具体的、根本的、长远的利益标准来决定历史规律现实化的具体形式,从而决定历史规律的实现方式的结论。这就是所谓"抽象历史规律——以根本利益为中心的主体性选择——历史规律现实化"的历史实践进程。 相似文献
8.
刑事和解的历史解读与现代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事和解已成为我国刑事法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是否值得推行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存在较大的争议。国外刑事和解的思想与实践在产生后,经过恢复性司法、被害人运动、调解、协商性司法等的发展,已具备刑事和解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我国古代刑事司法经历了"无讼"、"轻刑"、"和合"等的漫长历史过程,这些思想和实践都影响到了我国近现代的刑事司法理论和实践,经过理论上的整合,我国已经具备了刑事和解的理论根基,在现代社会大背景下,刑事和解无疑具有缩小打击面、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等积极意义,并符合现代刑事诉讼的精神与原则。鉴于目前刑事诉讼法中对刑事和解制度缺乏相关的规定,建议在修改刑事诉讼法的过程中,将有关合理的刑事和解程序写入法典中,以规范司法实践部门的操作。 相似文献
9.
教育叙事研究的过程及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质的研究”方法的日渐兴起,“叙事研究”这一原本有些陌生的术语开始逐渐被教育界的人们所熟悉。尤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对课堂教学、学校生活、教师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使人们意识到“叙事研究”对教育变革、对教师成长所具有的突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中,经济法致力于为国民经济运行提供法律的支撑和保障.制定《经济法典》具有完全的必要性和基本的可行性,展示出经济法集成化的历史大势.未来《经济法典》之中,总则对经济法作出基本定位、提供指导规定,分则包括市场运行法、宏观治理法、供求循环法、收入分配法、安全保障法等系列制度.坚持市场化改... 相似文献
11.
林海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8,(Z1)
五十年前的哈富论战不仅活跃了当时的学术环境,也为法哲学领域留下了许多值得反复推敲的理论难题,而其中关于纳粹统治下的司法疑难问题的讨论,多年来常常引起许多涉及范围甚广的争议。本文就是试图立足于从更广阔的历史视角出发,考察哈富论战中相关的理论问题,对以告密者案件为代表的纳粹法制迷案进行更加细致的梳理,进而对哈特、富勒与拉德布鲁赫的学说背景加以重述,澄清有关的历史观念问题,并据此对相关理论问题的属性进行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2.
从实施人权公约的视角看我国行政判例对人权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87年至2006年底,20年间各级人民法院共审结了120余万件行政诉讼案件。与之基本同时,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创刊于1985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并依据2000年6月发布的《裁判文书公布管理办法》,至2006年底,总共发表了75件具有代表性的行政裁判。这些以公报案例、法公布文书和裁判文书选登等形式发表的行政裁判,已经成为人民共和国的最初行政判例。它们是被誉为重要的人权保障法的《行政诉讼法》正在得以有效实施的证明,不仅代表着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切实努力和中国大陆的行政审判水平与行政审判中的人权保护水平,而且展现了中国大陆正在以日益发展的司法手段,努力促进联合国人权两公约中规定的诸项人权的实施,在某些方面甚至正在拓展出新的人权保护范围和规范。同时,也面临着如何把人权保护范围,从主要限于人身权与财产权,平稳迅速地扩展到也受到人权公约保护的诸项社会权利和政治权利的问题。发展人权保障事业与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新目标具有内在的同一性。行政判例,正在为我国实施经社文公约(CESCR),加入《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CCPR)作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船舶碰撞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所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评述,包括船舶碰撞纠纷案件适用的准据法、比例过失原则、责任主体等,指出该规定重塑了比例过失原则,发展了中国船舶碰撞法,澄清了审判实践中的一些长期未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