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本文试图通过社会资本理论来论述东南亚华商投资中国大陆的特点.为了更好的利用关系、网络等社会资本,实现投资利润最大化,东南亚华商早于西方资本对中国大陆特别是侨乡地区进行投资.为了更好地发挥社会资本优势,许多东南亚华商首先对香港进行投资,进而以香港为基地对中国大陆投资.东南亚华商成功地利用社会资本优势以较少的资金成本实现了跨国经营,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东南亚华商在香港的经济活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一直是东南亚华商投资与从事商贸活动的中心,也是东南亚与中国大陆进行经贸联系的中介,1980年代以来,香港更成为东南亚华人企业投资中国的桥梁。二战后,东南亚华商在香港的投资额越来越大,东南亚华人资本已成为香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东南亚华商在港企业造成了大冲击,但是大多数华人在港企业还是克服困难,度过了难关。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东南亚华商对中国大陆的投资引人注目。一般人们对东南亚华商在引进资金、技术和设备等方面的作用强调得比较多。实际上,东南亚华商在中国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经营技能等方面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而且,东南亚华商投资企业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促进了中国企业的成长。  相似文献   

4.
东南亚华商在东盟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中国具有同文同种的优势,具备了在东盟和中国两地投资创业的成功经验,因而东南亚华商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中独具优势,参与积极性也更高。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深入,东南亚华商在促进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双边贸易和双向投资,尤其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这将有利于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全面友好关系,同时也为海外华侨华人自身提供更为有利的生存与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5.
大陆和东南亚都在大力吸引台资,且都取得了明显的实绩。从1987年以来台资在大陆和东南亚投资的变化来看,可以发现,台资在大陆和东南亚的投资金额基本上是呈现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台资在东南亚投资较多,势必会相应影响到台资在大陆的投资,反之亦然。因此,有必要对台资在大陆与东南亚投资作一比较分析。一、相同点就台资在大陆和东南亚投资的相同点而言,主要有如下几方面:1.投资金额庞大,均占有重要地位。截止1995年底,台商在大陆协议投资金额高达300亿美元,列大陆吸引境外资金的第二位,仅次于香港;台资在东盟六国(不含文…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东南亚华商作为最早参与当地政治生活的华人群体,曾长期活跃在中国与东南亚的经贸、人文交流等各个领域。20世纪70年代后,伴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改善,东南亚华商顺势而为,凭借其政治、经济、社团资源的独特优势,积极介入东盟国家与中国的政治交往:建(复)交前,华商担当幕后使者;建(复)交后,他们助力官方交往,推动民间外交。华商的积极行为既是情感因素使然,但更多的是追求"利益"与扩展社会资本的理性选择。实践表明,东南亚华商是中国和东盟国家的重要资源,中国、东盟、华商3者良性互动关系的形成,主要是建立相互需求的基础之上,而利益是3者彼此合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早在2002年,东南亚的政界和企业界领导人就公开为那些原本投向东南亚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却流向了中国而感到烦恼。最近他们的态度则比较乐观。中国企业不仅寻求东南亚为中国的工业化提供原料,而且还在那里进行日益增多的投资。分析家们关注中国每年吸引了500多亿美元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实际上,其中有些原先还是指定投向东南亚地区的)是可以理解的,但他们却很少注意到,关于中国投资的另一面却是,中国大陆(特别是投向其邻国)的国外直接投资浪潮正在高涨。本文通过对以下两个主要问题的初步调查来强调这个趋势:中国大陆的哪类公司进入了东盟国家,并在那里进行了多少投资?这种投资产生了什么潜在的影响?最初的资料表明,中国大陆的大多数投资都是由国有企业进行的,本文以15家中国大企业的资料来支持这个断言。虽然无法知道共有多少中国大陆的资金流入了东南亚,但从中国官方的统计数据来看,流入的资金在2002年肯定有20多亿美元,在2004年上半年有7.67亿美元。中国在东盟不断增多的投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的两个影响简述如下:日益增多的中国投资对那种旨在改善人权的制裁制度(这里指在缅甸)产生了影响:以及面对着中国的投资,是否可以对外国投资者不断施加压力,以使其遵守国际劳工标准?  相似文献   

8.
郑达 《南洋问题研究》2009,(3):67-76,82
马来西亚华商人数众多,发展道路曲折,是海外华商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投资,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马来西亚华人资本。本文就马来西亚华商在中国投资的发展阶段、主要特点、存在问题及相应对策作一概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近十年来,中国对东南亚农业投资稳步推进,在东南亚外国农业投资中的占比持续攀升,呈现出以农业经济作物及生产环节投资为主、投资方式相对单一、主要流向传统农业国等特点。中国对东南亚农业投资既受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等投资环境的影响,也受东南亚农业行业本身基础设施落后、资源禀赋不足、生产率低、自然灾害频仍等因素的制约,面临一定的风险。中国对东南亚农业投资是深化“一带一路”合作的有效途径之一,且为其他各项合作的重要补充。为了提高对东南亚投资效率、有效化解风险,中国应加强农业区域合作升级、改善农业投资环境、加大农业互联互通建设、提升农业公共投资服务、嵌入高端农业价值链,促进双方合作的提质升级。  相似文献   

10.
试析东南亚各国投资环境及中国企业对东南亚的投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21世纪以来,东南亚各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已成为世界上的一个投资热点.而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一区域尤其具有投资吸引力.首先,东南亚与中国具有地缘优势,地理位置相邻,文化背景相似,因此,中国政府鼓励企业前往东南亚投资发展,积极推动企业以东南亚为"走出去"战略优先实施地区,东南亚各国逐步成为中国企业投资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东南亚地区是中国的周边地区,中国一贯重视发展与东南亚地区国家的关系,本文从博士论文和学术专著层面出发,分析和论述了中国大陆学者对东南亚(东盟)区域合作的研究状况和不足,认为:1,从研究领域看,中国大陆学者对东南亚(东盟)合作的研究主要是注重经济领域的研究,尤其是中国与东南亚(东盟)的经济合作;但是,对于其他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缺乏,特别是缺乏对东南亚合作的深入研究;2,从研究单位来看,云南省和北京市是中国大陆研究东南亚(东盟)合作的中心;3,从时间来看,中国大陆学者对东南亚(东盟)合作研究的兴趣逐年增加,特别是2003年之后。  相似文献   

12.
中国对东盟国家投资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进入新世纪,在中国政府鼓励并积极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到境外开展各种形式的互利经济合作的大背景下,中国对东盟国家的投资迅速发展,东南亚逐步成为中国企业投资的重点地区。中国对东南亚的投资行业、投资形式都出现了多元化的格局。中国对东盟投资在东盟吸引外资中所占比重仍然较小,但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发展。作为日本的对外投资的重要地区,亚洲发展中地区的日资不论在投资规模,还是投资结构均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进入21世纪,日本在亚洲地区选择了中国作为其海外投资的重点。本文拟就近年日本在亚洲发展中地区直接投资的变化与趋势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4.
移民及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变化已成为全球感兴趣的课题,并越来越受重视。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群体,二战结束后,中国移民民族认同感变化的现象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人们开始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此现象。早期研究主要针对半世纪前生活在东南亚地区、在当地被视为少数民族的华族。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目前西方学者很少涉及的越南河内的“华族”。我们认为,和其他东南亚国家不同,中越之间特有的历史、文化以及政治关系对越南华族认同感的改变有着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四次大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移民东南亚历史,根据其动力和规模,可分为四次大潮。东南亚为中国海外移民的最主要目的地。中国人大规模移民东南亚始于17世纪,盛于20世纪上半叶,历三波移民高潮。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中国改革开放前,移民东南亚工程中断。随着大陆改革开放及中国与东南亚经济合作的飞速发展,中国人重启移民东南亚热潮。虽然推动不同时期的移民潮各有其不同的国内外因素,但就四次大规模移民潮而言,中国与东南亚的经贸发展和合作都是主要动力之一。随着中国与东南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如中国与东南亚的政治关系保持良好,前往东南亚的移民潮仍将继续。与此同时,东南亚各国进入中国的移民也将日益增多,并呈加速之势。  相似文献   

16.
台商在东南亚大规模投资的同时,亦遇到不少问题和困扰,金融危机更使其遭受重创,随着东盟国家投资环境的变迁,台商在东南亚投资发生了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7.
2000多年前,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就开始了友好往来,由于地缘相近,经贸相通,人员相交,中国文化在古代就传入了东南亚,在东南亚文化不断发展和与外来文化的交融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文化的同时,一些中国文化元素得以深深扎根于东南亚,并得到继承和发扬。本文从语言文学、民俗、服饰、建筑、宗教等方面对东南亚国家文化中所具有的中国文化元素进行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