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合同英语的灵魂是精确性,然而其也具有模糊性。合同英语中的模糊词及语用功能,应为合同双方所重视。  相似文献   

2.
(1) 词的语法功能与词类的语法功能是两个有着密切联系而又不相同的概念。词的语法功能,是指作为语言中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单位的词在更大一些的语言单位中所起的作用。根据每个词的不同的语法功能来确定它的性质,这就是词性的问题。词类的语法功能,有极大的概括性,也就是说,将千千万万个词的语法功能,根据其异同点,加以高度的概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 模糊一词译自英文Fuzzy,它有“模糊”、“不分明”的意思。模糊数学是用数学方法研究和处理模糊现象的数学。所谓模糊性是指客观事物中的不分明性,其根源在于客观事物的差异之间存在着中介过渡。这样的事例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比如说一个人的身材是“高个”、  相似文献   

4.
实词虚词二分法是汉语传统语言学的重要词类理论。从唐代孔颖达始 ,经元、明、清代小学家的继承与发展 ,实字和虚字学说成为比较完整的词类理论。西方及至十七世纪才有人从语义角度提出完整词和小品词的二分学说。十九世纪以后西方语言理论中的 full word和 empty word二分法 ,实际上是受了汉语传统语言学实字虚字学说的启发 ,两个术语也是根据实字、虚字名称翻译而成。词类二分法已经成为普通语言学的重要语法学说 ,是我国传统语言学对现代语言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首先在模糊性概念的基础上确立模糊性法律语言的概念。通过与含糊、歧义和概括的区分确定模糊性法律语言的研究对象并进一步探讨了模糊性法律语言所起的积极作用。最后通过实例提出模糊性法律语言的翻译策略:以精确译模糊和以模糊译模糊。  相似文献   

6.
陈云良 《法学家》2006,3(6):18-26
正义的模糊影像让人们不自觉地意识到法律存在模糊性.法律的模糊性是指法律所具有的归属不完全的属性.它在法的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均有渗透.法的模糊性不等同于法的不确定性,也不等同于法律语言的模糊性.强调法的模糊性和合理利用法的模糊性走的一条是与传统法学精确化道路完全相反的路径,是一个与传统法学截然不同的理论系统--"模糊法学".模糊法学在立法、司法及部门法学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法的模糊性之探析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法永远是模糊的 ,法的模糊性是其绝对属性 ,法的确定性只在相对意义上存在 ,法的模糊性是指法律所具有的归属不完全的属性 ,它是与法的普遍性相伴而生的基本技术特征。对法的模糊性现象 ,可以用模糊理论来研究 ,本文认为可以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其进行量化。  相似文献   

8.
美国反托拉斯法具有鲜明的“模糊性”特征 ,这突出表现在本身违法和合理分析、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纯粹效果和利益平衡这三对原则的确立及交替运用上。本文透过一系列著名案例 ,对模糊性的这三个具体表现进行了深刻剖析 ,进而指出一个多世纪以来 ,美国反托拉斯法一直扮演着“变色龙”的角色 ,它是如此的模糊不清、变幻不定 ,以致于谁也无法看清它的本来面目。长达十年的微软垄断案在全球引起的巨大争议 ,就是这种模糊性的效应。因此 ,我们要透过这种效应深入研究美国反托拉斯法的模糊性 ,并把它与世界各国反垄断法的模糊度进行比较 ,从中吸取其精华 ,剔除其糟粕。作者认为一部法既不能过于明晰 ,也不能过于模糊 ,主张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 ,确定我国反垄断法恰当的模糊度。千万不能制定一部极度模糊的反垄断法。  相似文献   

9.
语言世界是个十分模糊的世界。从哲学角度来看,语义的模糊性是绝对的,而明确性是相对的,由此决定了建立在成文法基础上的刑法规范也同时具有明确性与模糊性的特征。刑法规范追求明确具体,但从立法技术的角度考察,却并不是越明确越具体越好。实际上,明确与模糊都是相对而言的,限度之内的模糊能够扩充刑法规范的涵摄力,进而为刑法解释提供能动的空间,这也符合诠释学视野下的刑法解释论说。  相似文献   

10.
垄断认定标准的模糊性,是各国反垄断法在制定和实施中的一种普遍性,也可以说,它是与反垄断法相伴而生的一个基本技术特征。美国反托拉斯法在一百多年的司法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模糊性,给我们的启示是:确定垄断标准恰当的模糊度,既不能过于明晰又不能过于模糊。过于明晰则缺乏灵活性,会使许多垄断行为通过各种形式的变换来逃避制裁;过于模糊则会使司法活动无所适从,导致实施的困难。而反垄断法实施的技巧就是如何将这种模糊性转化为确定合理的断案结论。  相似文献   

11.
<正>一、引言在法律和法学文献中没有一个词比权利更加含糊不清。〔1〕在拉丁语系中,权利一词与法律、正义等词汇纠结在一起,具有更大的模糊性,诚如笛卡尔对"时间是什么"的追问而令人匪夷。但睿智的法学家(如哈特)善于对模糊问题寻找适切的方法解释相关问题,由此获得对某一问题的诠释。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动  相似文献   

12.
模糊性和因模糊性产生的不确定性是法律的基本特征.法律模糊性内在表现为在法律与道德、法律与宗教的边缘不清,甚至法律内部诸如民法与刑法,行政法与刑法也并非泾渭分明.其外在表现为法律立法语言模糊不清,存在诸多“半影地带”,司法判决理由模糊.模糊性给司法带来灵活性的同时,也带来量刑失衡的问题.我国受“重定罪轻量刑”的刑法思想影响,加之司法不独立,其人事、财政均受制于行政机关,且司法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因而量刑不均衡表现尤甚.为了更好地描述量刑中的模糊现象,根据量刑中存在的模糊性问题,提出基于模糊评价方法来解决量刑失衡问题,以强奸罪为实例,通过对案例进行考察和研究,从中提取强奸案共同的量刑情节和权重值,建立了基于模糊批评方法的量刑系统,实证研究发现,该模糊评价方法能够有效减小量刑失衡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三大类实词句法功能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0 宗旨和原则0.0.关于汉语词类问题的大讨论,距今巳三十年了。在这期间,无论对词类基本问题的认识,还是对具体词类的研究,都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也应看到,汉语词类的一些主要问题,特别是三大类实词的区分问题,还远没有彻底解决。所以,一方面,我们的语词词典至今没有标注词性,另一方面,在所谓“名物化”一类的理论问题上还存在着很不相同的意见。我们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对词类区分的一些基本事实只有模糊的认  相似文献   

14.
栗峥 《法学研究》2007,29(5):49-65
“真实”本身具有多元解释,是一个不可能得到精确认定的模糊概念。“事实”必须为法官所确立,是一种个性思维过程后的结论,可称为“法官真实”。从模糊理论与心证演变模式的三个阶段的视角看,自由心证的实质是模糊心证。司法证明必须容忍甚至鼓励富有极大模糊性的日常生活语言以描绘案件事实。模糊理论为司法证明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视角与方法,扩展了研究者理性选择的空间,做出了不同于既有法学语境的诠释,试图形成一个能够科学描述和处理司法证明模糊性的概念体系和方法论框架,以突破摇摆于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的困惑。  相似文献   

15.
刑法规范的模糊性与明确性及其整合机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杨书文 《中国法学》2001,(3):165-178
针对当前刑法学界对于“刑法规范之模糊性”的系统研究相对欠缺的状况 ,本文以自然科学中的模糊论与语言学理论中的模糊语义学为基础 ,着重论证了“模糊性是刑法规范的又一基本属性”、“刑法规范的明确性与模糊性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等观点 ;指出刑法规范的明确性与模糊性之平衡是刑事立法的理想追求 ;而实现这种平衡的基本途径就是“明确性与模糊性的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模糊概念基础上试析了法律语言的模糊性的成因和作用,区分了模糊与歧义之间的区别,并在明确分析了法律中含有大量模糊语言的基础上探讨了法律解释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人类语言中,许多词语所表达的概念都是没有精确边缘的,即存在所谓的“模糊概念”。人们经常使用许多模糊概念和表达模糊概念的模糊词语,为此,美国科学家札德在1965年的一篇名为《模糊集》的文章中提出了“模糊集”的问题(是指表现模糊概念外延的集),从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新学科。模糊理论不仅在语言界引起人们的重视,还在数学、哲学、管理科学、信息学、心理学、医学、法学等许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人类语言的特点之一是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性反映了客观事物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往往很难划出一个精确的界限,许多词语所表达…  相似文献   

18.
束仲桦 《法制与社会》2010,(18):292-292
法律语言作为一种具有规约性的语言分支,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特点,而准确性是法律语言最重要的特点,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模糊性。本文从模糊语言的界定入手,对法律中运用模糊语言的现象进行阐释,以期有利于人们对模糊语言在法律中的运用有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根据足趾图像的模糊性和不同形状之间的过渡性,提出基于模糊理论的计算机足趾形状模糊识别方法。方法根据形状特征值的统计规律,分别从角度特征值、长度特征值两个不同的影响指标构造属于不同形状的隶属函数;然后以此隶属度作为单因数评判因子,采用综合评判和隶属度最大原则利用计算机对足趾图像形状进行自动识别。结果由于这种模糊识别方法更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出足趾的不同形状,所以使得计算机总体自动识别率达到91.5%。结论足趾形状的模糊自动识别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法律语言的模糊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理念要求法律必须具有确定性和完备性,这就要求作为法律规范建构手段与表达形式的法律语言具备逻辑上的精确严密性。然而由于法律实践的复杂,法律语言的模糊性是难以避免的。法律模糊语言具有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但可以在一定程度消除法律模糊语言的弊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