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旧唐书·地理志》中,记载了天宝年间以前的云南政区建置情况。其时,唐朝在云南境内设置州(郡)、县,由剑南道戎州都督府(驻今四川宜宾)、姚州都督府(驻今云南姚安)和岭南道安南都护府(驻今越南河内)分管。天宝末年,南诏叛唐之后,唐朝设在云南的州(郡)、县俱废,南诏自行建立其政权机构、改划政区。其大概情况,《蛮书》卷五说有六賧、七节度;《新唐书,南蛮传》则说有十賧、六节度、二都督。如此,则在南诏全境,除了有似当时唐朝内地的“州”的“六賧”或“十賧”(按,《新唐书·南蛮传》:“夷语賧若州”)之外,其余百分之八十右左的地方,皆为节度、都督的管辖区,而在节度、都督的管辖范围之内,不复存在作为政区的州(郡)、县等的建置。直至近代,绝大部分的人皆如此理解。事实是否如此?这是一个值得深入进行研究的问题。和同时期的唐朝内地一样,南诏的节度、都督皆为军事性的建置。《蛮书》卷九  相似文献   

2.
唐德宗贞元中,南诏异牟寻致书剑南节度使韦皋,自言本哀牢沙壶之后。南诏八代,祖舍庞。据樊绰《蛮书》记载,南诏八代的世系是:舍庞、子庞独逻又名细奴逻,细奴逻子逻盛炎,逻盛炎子炎阁,炎阁弟盛逻皮,盛逻皮子阁逻凤,阁逻风子凤伽异,凤伽异子异牟寻,共计八代,以舍庞为祖。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然而,司马温公《资治通鉴考异》根据窦滂《云南别录》及《旧唐书、南诏传》对上述正确的世系提出非难,并且提出另外一种错误的世系:一世祖舍庞,二世祖庞伽独,三世祖细奴逻,四世祖逻盛,五世祖盛逻皮,六世祖皮逻阁,七世祖阁逻凤,八世祖凤伽异。异牟寻为第九世。另外,宋祁《新唐书,南诏  相似文献   

3.
阁罗凤是南诏历史上一位显赫的君王。在《德化碑》里,阁罗凤自称是“大唐特进云南王越国公开府仪同三司之长子”,亦即皮逻阁即蒙归义的长子。但细考有关历史文献并对大理某些文化遗迹和民俗学材料加以研究,我们认为皮逻阁并不是阁罗凤的生父,阁罗凤的生父应是迢赕诏主丰咩。兹不揣浅陋,缕述如下,以就教予治南诏史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4.
公元751年(天宝十年)及公元754年(天宝十三年),唐王朝先后两次发动对云南洱海地区南诏政权的战争。因战争发生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史称“天宝战争”。第一次征战,由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统兵八万进击。南诏与吐蕃联合,大败唐军,唐军丧师六万。三年后,唐又遣侍御使李宓率军十万再伐,全军覆没,李宓阵亡。天宝战争,是唐朝中期西南边疆经营政策的重大失误,对唐朝统治政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导致唐王朝迅速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唐初对云南的经营及南诏的崛起云南地处西南边陲,山高谷深,地势险要,多瘴疠之气。境内种族繁多,…  相似文献   

5.
《南诏德化碑》是我国重点保护文物之一,是研究唐史特别是南诏史的第一手资料。公元766年(唐大历元年),南诏阁罗凤立此碑于太和城(今大理太和村),表明南诏“世奉中国”,辩解他的“叛唐”是出于“不得已”;(《新唐书·南诏传》)后代“归唐”,“但指太和城碑及表疏旧本呈示汉使,足以雪吾前过也”(《蛮书》)卷3)。从而在他的继承者异牟寻时,南诏又归属唐王朝。《碑》文记述了南诏在唐王朝的扶植下统一  相似文献   

6.
·背景· 1999年 12月· 云南巍山前新村 [南诏]:古国名。是唐代以鸟蛮为主体,包括白蛮等族建立的地方政权。唐初为蒙舍诏,公元649年细奴逻建大蒙政权,以巍山(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境)为首府。开元年间,其王皮逻阁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一六诏,迁治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太和村)。全盛时辖有今云南全部、四川南部、贵州西部等地。历传十三王,十王受唐册封,共254年。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为郑买嗣所灭。  相似文献   

7.
唐朝人樊绰所著《蛮书》中记载:“剑川有细诺邓井”,根据云南史志记述:公元794年,南诏政权置七节度,其中剑川节度领有沙追、讳溺、若耶、细诺邓、浪穹等地。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王朝,今天上述的地名多已消逝,惟有“诺邓”依旧存在。  相似文献   

8.
南诏农业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诏(公元738--962年)是唐代在我国西南边疆崛起的一个奴隶制地方政权,以洱海地区为统治中心,囊括云南全省,极盛时管辖的地方更大。南诏的农业生产水平,也就是唐代云南的农业生产水平。研究它对了解云南的经济史和各民族的发展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南诏粮食作物品种丰富,《蛮书》卷七《云南管内物产》记载。除稻、麦外,“曲、靖州已南,滇池已西,土俗唯业水田。种麻、豆、黍、稷,不过町疃。”《西洱河风土记》记洱海地区有“稻、麦、粟、豆,种获亦与中夏同。”据此,滇东、滇中,滇西地区的粮食作物品种有稻、麦、豆、麻、黍、稷。按《周礼·天官》关于“五谷”的  相似文献   

9.
《南诏图传》是南诏遗留至今历史最悠久的文物,我国古代民族瑰宝之一。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中外学者陆续地对这一件文物珍品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但各人对它的定名却很不一致:或称之为《南诏图卷》,或称之为《南诏中兴国史画》,或称之为《南诏中兴二年画卷》,或称之为《南诏史画卷》,或称之为《中兴图传》,或称之为《南诏图传》。由于《南诏图传·文字卷》(以下简称《文字卷》)的重新被发现,我们得以知道《南诏图传·画卷》(以下简称《画卷》)的绘制时间肯  相似文献   

10.
周孙武撰。考《史记·孙子例传》载,武之武十三篇,而《汉书·艺文志》乃载,《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故张守节正义以十三篇为上卷,又有中下二卷。杜牧亦谓武书本教十万言,皆曹操削其繁剩,笔其精粹,以成此书。然《史记》称十三篇在《汉志》之前,不得以后来附益者为本。牧之言固未可以为据也。此书注本极多,《隋书·经籍志》所载,自曹操外,有王凌、张子尚、  相似文献   

11.
樊绰《云南志》考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此书为唐人著述云南史地之专著仅存于世者,亦为考究南诏史事最重要之典籍,兹就此书本身有关问题,作简要考说。一、此书之著录及名称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七伪史类著录“《云南志》十卷,唐樊绰撰。咸通中,南诏数寇边,绰为安南宣慰使,纂入诏始末、名号、种族、风俗、物产、山川险易、疆场连接,闻于朝。”此为衢州本所载,而袁州本卷二《地理类》作:“《云南志》十卷,唐樊绰记云南山川、物产、杂事,止咸通中”。《玉海》卷十六引中兴书目:“《云南志》十卷,咸通中樊绰撰,以南蛮途程、山川、城镇名号、诸蛮族类风俗、物产,篡  相似文献   

12.
忽必烈征大理,万里出师,不避艰险,长驱而定南中,可说是十三世纪中叶蒙古人用兵的又一壮举。无论从策应南下蒙军攻取临安消灭南宋建立元朝,或是从结束云南长期割据局面完成祖国的统一来看,都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值得进一步作深入的探讨。然而,这方面的史料苦不甚多。《元史》中除《宪宗纪》、《世祖纪》卷首及有关志,传中有零星记载,程巨夫撰写的《世祖平云南碑》成为诸家通常引用之文。按碑原载《雪楼集》卷五,经《元文类》卷二三收载,《景泰云南图经志书》以下明清云南方志多录其文。此外,元人诗文集中也偶有相关的文字。至于《滇载记》、《南诏野史》、《滇史》、《滇考》等书所记,类多因袭旧说,新意无多。因此,学术界寄  相似文献   

13.
《明史》卷三一三《云南土司传一》顺宁府条载:“顺宁府,本蒲蛮地,名庆甸。……元泰定间始内附。天历初,置顺宁府并庆甸县,后省入府”(中华书局标点本第8079页)。我认为这条史料有误,顺宁府设置时间不是天历初,而是元泰定四年(1327年)。《云南地州市县概况·临沧地区分册》凤庆县建置沿革条载:“元天历元年(1329年)始置顺宁土府”。(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我认为也是错误。《明史》卷四六《地理志七》载:“顺宁府,元泰定四年十一月置。”按:所说并见于《明太祖实录》卷一四三及一五九。此与上举《明史·云南土司传一》所说为同一史事,但顺宁府设置时间一说“天历初”,一说“元泰定四年十一月置”,究竟谁是谁非?我以为应当以后说为是。理由有三:1.《明史》中除了《云南土司传一》载“天历初,置顺宁府并庆甸县,后省入府”外,他处不复记载。而《明史》的《地理志七》明确载“元泰定四年(1327年)十一月置”。此外,《明太祖实录》也载此说。更为重要的是,《明实录》是《明史》的重要史料来源。《明史》中《云南土司传一》与《明实录》的记载出现差别,当是《明史·云南  相似文献   

14.
《读史方舆纪要》载:“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蒋勋谋据邵州拒刘建锋,起兵连飞山、梅山蛮寇湘潭”又据《宋史·蛮夷二》载,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章惇遣判官乔执中知全州时,还有“飞山之蛮近在全州之西”。据上述史料所载,不仅在唐末宋初存在一个名叫“飞山蛮”的部族,而且活跃于历史舞台至少达一百七十七年之久。历史上的“飞山蛮” 在什么地方?她的后裔是现今的什么民族?本文就此谈点粗浅的看法,抛砖引玉,促使各位高识之士来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5.
阿吒力教与南诏政权浅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诏时期,由于发端地和传入的渠道不同.云南存在着不同的佛教系派。《南诏中兴二年画卷·文字卷》载曰:“大封民国圣教兴行,其来有上:或从胡梵而至,或于蕃、汉而来,奕代相传,敬仰无异……。”“从胡梵而至”的即是印度密教阿吒力。阿吒力教入滇后,逐渐成为了南诏主体民族“白蛮”的普遍信仰,对南诏的统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世纪四十年代,海伦·查平博士就着手对美国纽约等地博物馆所藏大理国时期的观音造像进行研究,发表了《云南的观音》一文,并首次向世人公布了《南诏中兴二年画卷》。六十年代,李霖灿先生发表《南诏大理国新资料的综合研究》,全部彩版公布了《张胜温梵像卷》,把大理地区观音信仰的研究引向深入。同期,大陆学者李家瑞先生,以《南诏以来来云南的天竺僧人》为题,对“梵僧”作了详尽的考说,堪称研究大理地区早期观音造像的力作。此后,有关大理地区观音信仰和观音造像的研究便持续地开展起来。然而,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这方面的研究,远未深入。作为历久不衰地受到信仰和崇拜的男性观音,至今没人  相似文献   

17.
《春秋》1996,(4)
《中国名人大辞典》载:张起岩“博学有文,善隶篆,中延祐进士首选(状元)。历迁侍御史、燕南廉访史。博击强豪,不少容贷。修辽金宋三史。据理窜定。深厚醇雅。理致自足,卒谥文穆。有《华峰漫稿》、《华峰类稿》、《金陵集》。”张起岩,字梦臣,祖籍济南,后客居肥城,1315年(元延祐乙卯年)考中进士,中延祐年中状元。据  相似文献   

18.
“蒲蛮”非濮人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蒲蛮,又名扑子蛮,云南古代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滇西地区,以澜沧江流域者较多。据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俗》说:“蒲蛮,……在澜沧江迤西。性勇健,……骑马不用鞍。跣足,衣短甲,膝颈皆露,善于枪弩。首插雉尾,驰突如飞。”关于蒲蛮的族源和族系,云南民族史上一直混淆不清。不过大多数人认为蒲蛮属于“濮人”,即今孟商棉民族佤、布朗、崩龙族的先民。我个人的看法与此不同,概括如下: 1、蒲蛮、扑子蛮或望蛮,是迁入滇西地区的北方游牧民族,他们和孟高棉民族无关。  相似文献   

19.
马援安宁立铜柱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樊绰《蛮书》上有:后汉元鼎二年伏波将军马援在云南安宁城立铜柱的记载,对此,后世史家多有考证,并提出了不同看法。肯定者认为确有此事,今安宁团山有立铜柱之处为证;否定者认为马援没有在安宁城立过铜柱,记载所指的是他在交趾立铜柱一事。本文作者通过大量史料的分析认为,《蛮书》上的这条记载是不可信的,事实上,马援既没有到过安宁城立铜柱,也没有在交趾立过铜柱。此事纯系传说。  相似文献   

20.
徙莫祗考     
今云南文山有一部分彝族自称撒摩都,昆明彝族支系子君人也自称撒摩都。撒摩都人在明、清云南志书中广有记载,分布于云南各地,范围极广,现在还保留这一名称的子君等支系,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彝族这一支系的历史,见于记载,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唐代的徙莫祗人。对于徙莫祗历史的研究,虽然方国瑜教授和尤中教授在他们的论著中有所涉及,但专门的论著,则尚未有见。本文拟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作一粗浅探讨,作引玉之砖,以期得到专家、学者教正。一、徒莫祗的出现及其名称变化徙莫祗人最早出现,是在唐初,由于归附唐朝而见载。《新唐书·地理志》说:“贞观二十三年,诸蛮末徒莫祗、俭望二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