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任翼 《广东民政》2010,(6):61-61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  相似文献   

2.
说五月五     
说五月五辛夷“五月里正端阳,采艾蒿插在房,屈原投汨罗江,吃粽子饮雄黄。”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五节”、“重五节”。《岁时杂记》:“京师市廛人(商人),以五月初一日为端一,初二日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端,“始”、“初”之意,“午”与...  相似文献   

3.
子荷 《中国减灾》2011,(1):52-53
"消防"的由来"消防"一词最早见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武州新仓郡的《王人帐前书》中有"发生火灾时,村中的消防就赶到"的记载。而据《中国消防通史》记载,我国消防一词的出现,始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五月,清政府决定创设警务总局和警务学堂,在《警务学堂章程》中规定:“救火灾法别有专门操作,各国名为消防队”。故将救火队改名为“消防队”。  相似文献   

4.
正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风土记》中有记载:"仲夏端午,端,初也。"意指五月开始的第一个五日。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历代文人墨客以端午为题赋诗词抒胸臆,写下了大量多姿多彩、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诗人文秀的《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  相似文献   

5.
荧光棒、大条幅……这些在歌星演唱会上早已司空见惯,可影院里也现此景,尚属“新鲜”:9月25日晚,广州某影城内“荧光”闪烁,众人不时起立尖叫,还和着银幕齐唱《倔强》——“五月天”的歌,他们是这一台湾音乐组合忠实的粉丝,正包场观瞧自己偶像主演的电影《五月天追梦3DNA》。  相似文献   

6.
每当农历五月,正是榴花似火,红杏溢香的时节。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今年端午节为公历六月六日。端午节,本名端五节。我国唐代(六一八——九○七年)以前“午”和“五”是通用的,故把五月也称做午月。端即开端、初始的意思。端午也就是五月的第一个五日。又因有“五月五日曰端阳”的说法,端午节又叫端阳节。至于端午节的起源,传说不一。据爱国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推测,端午节原是古代位于我  相似文献   

7.
窃听小史     
作为获取秘密情报的手段之一,窃听的历史大概与人类间谍史一样久远。我国古代史书中早就有关于窃听活动的记载和描述。《左传》中已有利用窃听手段进行情报活动的记载,说周朝时期周文王的谋臣吕牙(即姜子牙)设“耳目”一职,专司“听风声,观动静”。《管子》一书中有“墙有耳,伏岛在侧,微谋外泄之谓也”之论,是从保密角度谈防范窃听的,后来人们概括为“隔墙有耳”这个成语。到战国时期窃听刺探秘密的事情更多了。《墨子》一书中有“听瓮”的记载:将一口小肚大的陶瓮埋于地下,瓮口豪以薄皮革,耳贴近皮革,可听方国十几里的动静,…  相似文献   

8.
钓鱼岛是中国领土。在中国史籍中,最早记载钓鱼岛的文献是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的《顺风相送》。该书将钓鱼岛称为“钓鱼屿”。其后的中国文献及官方舆图亦采用“钓鱼屿”名称,明朝嘉靖十三年(1534年)第十一次册封使陈侃所著《使琉球录》、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浙江提督胡宗宪编纂之《筹海图编》等均有记载。因此,日本以所谓“无主地”的理由非法占据钓鱼岛,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9.
除“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外,国内外还有哪些妇女节日呢? 广元女儿节 四川的广元,唐代称利川,是武则天的故乡。利川妇女历年都要在武则天生日那天靠会,祈求全家平安、妇女自由幸福。经广元市人大批准,将每年的9月1日定为“女儿节”,作为地方性传统节日。 苗家姐妹节 在贵州省东部靖水江畔  相似文献   

10.
《求索》1987,(2)
湘鄂西一些土家族地区曾盛行“女儿节”、“女儿会”,例如鄂西恩施、宣恩、鹤峰三县交界地区的土家族,每逢五月初三、七月十二日或八月十五日都举行“女儿节”活动。届时,青年男女打扮得漂漂亮亮地赶会,远近商人皆来会场摆摊设点,买卖东西。会场上歌声四起,热闹非凡。未婚男女青年间谈情说爱,已婚青年妇女也与过去相好过的情人对歌怀旧。情人间可互相赠送定情信物,约定下次相会的时间和地点,也有因此相会成亲。过“女儿节”或“女儿会”时,老年人和男人无权干涉妇女的活动。显示出  相似文献   

11.
季宗 《中国减灾》2008,(11):46-47
我国历史上被震毁的城镇很多,多数是在原地重建,易地新建的也有,但见之于记载的很少。最早的记载见于《后汉书.五行志》:东汉灵帝光和三年(公元180年),“自秋至明年春,酒泉(郡)表氏(县)地八十余动,涌水出,城中官寺、民舍皆倾,县易处更筑城郭”。表氏县城在今甘肃高台县西。《旧唐书·地理志》也有记载:“秦州治上邦,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缘地震移治于成纪县之敬亲川。”上邦县治所在今甘肃天水市,  相似文献   

12.
《世本》中有“杜康作酒”的记载,说杜康为“黄帝时人”。《酒诰》也说:“酒之所兴,肇自上皇。”这说明黄帝时期已有杜姓。据说杜康是黄帝的宰人(掌管膳食的官)。而黄帝所居之“轩辕丘”在今河南新郑。许慎《说文解字》说:“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少康是夏朝第 6代国王,居住在今河南西部。所以,无论按照哪一种说法,杜康都是中国第一个杜姓人物,出自如今的河南。但因年代久远,杜康以后的世系缺乏文字记载,一些姓氏书对杜姓起源另有说法。 《新唐书·宰相世系》云:“杜氏出自祁姓,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野生草莓的起源地之一,北魏《齐民术》曾有“莓,草果,也可食”的记载,由此可推断出我国栽培草莓至少已有1500年的历史。明代《本草纲目》有关草莓的文字表述有:“就地引蔓,节节生根,每枝三叶,叶有齿刻,四五月开花,五月结果,鲜红……”  相似文献   

14.
话说五帝     
帝为何物?关于他的传说亘古至今不衰:“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日轩辕”(《史记》)。《国语·晋语》中有这样的记载:“昔少典娶于有乔(原乔字是:左边一个“虫”旁,右边一个“乔”字,《汉语词典》不见此字,有些典籍用“乔”字代)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为成,炎帝以姜水为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相似文献   

15.
“增江水悠悠,龙舟争上游……”这是著名歌唱家吕薇演唱的介绍增城的歌曲《水悠悠,乐悠悠》中非常优美的歌词,所描写的就是增城新塘赛龙舟的景象。新塘赛龙舟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增城县志》记载,自宋朝以来就有赛龙舟的习俗,‘久五月则滨江村乡多备龙舟以端午前后数日竞渡……好事者具锦标酒食以赏胜者,旌旗招展,甚是可观。”其久远的历史渊源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6.
“清明”一词最先只是阴历二十四节气中一个节气的称谓,据汉代《孝经纬》所载:“冬至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汉代另一书《三统历》描述:“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到了明代,有《山堂肆考·时令》明确指出清明这一称谓的来由:“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亮,故谓之清明。”清明节也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大约始于周代,古时清明节的节期很长,前和寒食节(清明前三天)后和上巳节(俗称三月三)相连。从禁火冷食、祭祖扫墓到踏青郊游、娱乐活动逐渐演变丰富起来。清明节于1935年由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相似文献   

17.
“和谐”是一种古老的思想资源,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以及其后的历史典籍.对此都有记载,而其最初的表述对象.都是对于声乐、音韵的描述。《左传.襄公十一年》中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晋书·挚虞传》中有,“施之金石,则音的和谐”。和谐思想在后人的阐述中.更是别具风采。“没有上.无所谓下:没有下,也无所谓上。没有祸.无所谓福;没有福,也无所渭祸”(毛泽东语),体现的是相反相成的道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语),体现的是相辅相成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温家宝语).则是对前面两种见解的概括。由此可见,和谐,并不是回避矛盾、抹杀差异,推崇单一、强求一律。而这种和睹思想的古代渊源,正是“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8.
今年的“两会”期间,恰逢“三八”妇女节,这对女代表们来说算是“喜上加喜”。在庆祝活动的安徽“娘子军”里,有那么几个热心的男代表也来为她们祝贺,孙兆奇就是其中的一个。他自告奋勇登上舞台,同省总工会主席王秀芳、省政府参事室副主任丁士匡司台表演了一曲京剧《沙家浜》选段,嘹亮的嗓音加上几分专业的招式,给活动增添了更多欢乐的气氛。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伦”、“理”二字早在《尚书》、《诗经》、《易经》等经典中已分别出现。“伦理”二字合用,最早见于秦汉之际成书的《礼记》:“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大约西汉初年,人们开始广泛使用“伦理”一词,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所谓“敬畏伦理”(这一概念系作者2004年提出),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福建各地流传许多关于端午节的习俗。如宋《三山志》卷40记载,当时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有插艾、系五色丝线、簪榴花、饮菖蒲酒、食角黍粽子、竞渡和采药等。其中尤以竞渡最为热闹,“是日竞渡以为戏,州南台江渚内诸河皆龙舟鼓楫,钲鼓喧鸣,彩服鲜衣共斗轻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