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软实力是一种思想的影响力,虽然这一概念与约瑟夫.奈的名字相联,但人类对软实力的实践和认识可谓源远流长,追溯软实力实践及其思想的历史发展,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把握软实力以及约瑟夫.奈的理论实质。  相似文献   

2.
封小云 《南风窗》2010,(16):45-47
在中国进入未来30年的"转型崛起"阶段,香港的优势不再是硬实力,而是"软实力"。但是"软实力"的引进与学习需要更深刻的认识、耗费更长的时间和付出更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周厚虎 《国际展望》2012,(1):34-47,115,116
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化的进程带来了国际政治权力资源的变化,文化、科技、知识和信息等软实力资源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这不仅催生了软实力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而且也影响了国家外交形式并正改变着外交的内容,由此公共外交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软实力成为理解国际关系变化和外交政策的一个新的理论视角,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公共外交的理论支撑,而公共外交本身也是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战略路径。中美软实力战略的差异导致了双方对公共外交认知的差异。本文在比较中美软实力战略的视角下,从公共外交的主体、受体、传播内容以及传播媒介等方面来分析美国公共外交的特点,同时从这四个方面来论述中国公共外交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我国正在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强国,在未来的国际社会中,必然要承担更多、更复杂的责任,没有强有力的文化软实力做支撑,我国在未来世界舞台上的大国和强国地位就很难长久维持。但遗憾的是,我们对此还没有清晰的思路和谋略。如缺乏文化重塑方面的长远规划、缺乏信息化时代对国家文化软实力影响的深刻认识、缺乏对文化软实力的整体研究、缺乏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的文化传播和宣传机制。我们应该针对这些挑战,切实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  相似文献   

5.
中国软实力资源及其局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刊《幸存》2006年第48卷第2期刊登了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学者贝茨.吉尔与人合写的题为《中国软实力资源及其局限》的文章。该文从文化、政治观念和外交政策三方面说明了中国的软实力资源正在逐步增强,但是认为,这些软实力资源不会自动转化成中国所期待的成果。有三个主要因素制约中国政府不能有效利用其软实力:软实力资源的不均衡性、外交政策的合法性受质疑以及外交政策的不协调性。文章内容如下。软实力这个概念出现在汉斯.摩根索(HansJ.Morgenthau)、克劳斯.诺(Klaus Knorr)和雷伊.克莱因(Ray Cline)的著作中。最近几年来,约瑟夫…  相似文献   

6.
关于"北京共识"研究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雷默提出"北京共识"是从新的视角研究中国发展模式,拓展了我们的思路.但"北京共识"不能取代"华盛顿共识",并不具有普世意义.对"北京共识"这一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有助于提升中国的软实力.研究"北京共识"需要对中国有确切的定位,要重视"新德里共识"的挑战,同时"北京共识"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县域软实力的形成是一个具有内在发展规律的过程,包括认知、认同和外在行为三个阶段.软实力作用的发挥表现为发展力、整合力、文化力、创新力、形象力.正确发挥县城软实力,对实现县域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和制度发展模式吸引力、机制规则的控制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实质就是和平、开放、合作、和谐、共赢。在促进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上,软实力理论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我们既要充分挖掘和发挥既有软实力资源的优势,又要积极推进改革,坚持创新,做大做强中国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9.
关于"北京共识"与中国模式研究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北京共识"是在"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的国际理论氛围中对中国的社会发展所作的评价中较为公正和客观的系统理论."北京共识"的提出,反映了中国软实力的提高.我们主张用"中国模式"而非"北京共识"来概括中国发展道路的经验和教训."中国模式"尽管存在诸多隐忧,但将得到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软实力是一套维护世界秩序的话语,它的合法性依赖于全球化、民主促进和人道主义。本文对乔治·W.布什总统、奥巴马总统和特朗普总统执政以来美国的软实力政策进行了总结,探讨了美国软实力的三种模式及其未来发展。作者认为,美国作为世界大国,不应当以军事或经济硬实力为世界带来战争或贸易摩擦,而应当更注重发挥软实力的作用,更多地强调人类合作、多边主义、相互尊重和文化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