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盛泽 《党史博览》2008,(12):41-46
曾任海军司令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叶飞,一生经历富有浓重的传奇色彩。他从一介书生成长为共和国的开国将军,而且是一位著名的华侨将军。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经略东南,坐镇福建前线,担任福建省党政军主要领导职务达18年之久,为福建的建设和海峡的安全倾注了心血。但这样一位屡立战功的将军,也未能避免“文化大革命”的厄运。  相似文献   

2.
李海文 《党建文汇》2011,(11):39-39
新中国成立后,从1959年到1966年春,共特赦了六批国民党战犯,头面人物在政协当文史专员,大部分当工人、农民,在街道干杂活,南当地派出所管理。回农村的生活费每月最多15元,因为当时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很低,烈士、工伤人员的遗属在农村抚恤金也就8元,待遇比他们在监狱的生活差。“文革”爆发后,毛泽东说,这场革命是与国民党斗争的继续,于是停止特赦。  相似文献   

3.
霞飞 《党史天地》2007,(6):43-51
1975年,邓小平在领导整顿的过程中,就同“四人帮”进行了正面斗争。1976年初,邓小平处于被批判的地位,当年4月再次被打倒。但邓小平即使是在自己处境极为艰难的情况下,仍以巨大的勇气同“四人帮”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并在粉碎“四人帮”中起到了特殊作用。复出后的邓小平同“四人帮”展开了正面斗争。这种斗争把解决“四人帮”的问题摆到了全党面前。  相似文献   

4.
涤生 《党史纵横》2005,(11):51-53
人们对陈伯达在"文化大革命"中投靠林彪,很不理解,其实,这是有原因的. 陈伯达在中央"文革"中陷入了孤立状态  相似文献   

5.
王慧 《唯实》2001,(12):69-71
周恩来总理卓越的领导艺术举世闻名。在“文化大革命”的狂涛骇浪中 ,为了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 ,面对林彪、“四人帮”打着“革命”的旗号对国民经济的蓄意破坏 ,他挺身而出 ,苦撑危局 ,以大无畏的气概与英勇斗争的精神 ,运用高超的斗争技巧 ,不断适时地变换斗争方式 ,竭力维持和促进经济工作 ,体现了他独特的领导艺术才能。一、取得支持 ,灵活指挥196 6年 5月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 ,打乱了我国经济工作的正常秩序。正倾其全力于国民经济运筹帷幄之中的周恩来 ,十分担心这场来势凶猛的“革命”会扰乱经济建设 ,给全国人民带来灭顶之灾。但…  相似文献   

6.
钟兆云 《党史博览》2007,(10):15-19
被中央派驻卫生部清理"四人帮"和刘湘屏的余毒 1977年初,江一真受命派驻国家卫生部.第一天上班,他就对前来接他的办公室秘书江焕波说:"中央有三江,江青等两江都是假江,只有我一个才是真江,所以我的名字叫江一真."  相似文献   

7.
粉碎“四人帮”后,关于对江青的生活作风又出现了这样那样的传说。说江青有“三假”:假头发、假乳房、假屁股。还有传闻说江青有婚外情。那么,这些都是真的吗?  相似文献   

8.
张家康 《党史天地》2008,(9):48-49,53
“文化大革命”初,当斗争的锋芒直指刘少奇时,周恩来一直努力以组织原则说服造反派,不要随意揪斗刘少奇,以免损害党和国家的形象。后来,“文化大革命”施虐全党全国,刘少奇首当其冲,蒙受奇冤。周恩来已是无能为力,在大势所趋之下,也不得不说了一些违心的话,他为此也为没能保护好刘少奇而深自内疚。  相似文献   

9.
从1966年夏天“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刘少奇就成为这场政治运动中首当其冲的斗争对象,基本上失去了所有发言权.特别是进入8月,毛泽东在北京接见红卫兵以后,刘少奇面对党内外不断掀起的口诛笔伐批判浪潮,头戴“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制定者”“帽子”的他几乎到了百口难辩的艰难地步.尽管处境日甚一日的艰难,但刘少奇面对险恶困境却始终没有气馁.1967年4月和7月,刘少奇曾有过两次公开的书面“答辩”.这应该是刘少奇两次绝无仅有的最后申辩,也是他生命进入倒计时之前对如潮诬陷所作的最后抗争.今天记得刘少奇这两次“答辩”的人可能不多了,重读当年红卫兵小报上的“反扑文章”,感到刘少奇不惧死亡、实事求是的精神尤为可贵.  相似文献   

10.
周恩来在“文革”中的处境十分艰难,为了维系国家的发展,他忍辱负重,巧妙地对毛泽东的错误进行限制和纠正,对林彪、江青集团的倒行逆施进行抗争,尽可能减小危害。周恩来有两条明确的指导思想:一是进行自我保护,无论如何不退出政治舞台;二是积极发挥作用,尽量减少损失,维系国家政局。  相似文献   

11.
洪涛 《广东党史》2004,(2):15-17
1930年,毛主席将14岁的肖华交给红四军政委罗荣桓时说:“这孩子日后会有大出息。”从此,肖华便从兴国的“赤  相似文献   

12.
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以其金碧辉煌、气势磅礴、熠熠生辉而成为新中国的象征。每逢国庆盛典,装饰一新的天安门更是雄伟庄严,成为亿万华夏儿女心中的向往。其实,今天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天安门城楼,在40多年前曾重新翻建过。当时翻建工程极为保密,而且工程又发生在"文革"期间,更使得这段重建过程神秘莫测……  相似文献   

13.
散木 《党史博览》2013,(11):36-41,43
这里所说的三名中共秘密党员。是指中共隐蔽战线中活动在国民党高级将领身边的三名秘书.他们都有大学文化背景,而几名国民党高级将领也都因爱惜人才且又以同乡的因缘将他们揽为自己的幕僚。这三名秘书,分别是卫立煌的秘书赵荣声、白祟禧的秘书谢和赓、傅作义的秘书阎又文。这三名秘书的故事。其中的若干细节。至今仍不大为人所知。  相似文献   

14.
霞飞 《党史博览》2006,(2):51-54
这里所说的“文革”初期毛泽东给江青写的信,是指1966年7月8日毛泽东在韶山滴水洞写给江青的一封信。因为毛泽东写好这封信后,先给周恩来、王任重二人看过之后,由周恩来转交给在上海的江青,江青看过之后又由周恩来带此信到大连,交给在那里的林彪看过。那么,毛泽东为什么在那个时候给江青写那样一封信?  相似文献   

15.
洪波 《党史博采》2006,(12):4-8
1966年,一场来势凶猛的政治风暴——“文化大革命”席卷了中国大地。这场历时十年的“大革命”是新中国成立后空前的政治浩劫。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当时,朱德元帅身为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是深受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尊敬与爱戴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未能幸免遭此劫难,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诬陷与攻击。在处境十分艰难的臼子里,他顾全大局,坚持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斗争,顶着惊涛骇浪,迎着狂风暴雨,艰难地度过了他生命旅程中最后的岁月。  相似文献   

16.
陈瑞华 《党史文苑》2007,(11):49-50
“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已过去30年了,但对那个特定时代的过来人来说,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1977年的冬天,尽管“四人帮”已粉碎一年有余.但极“左”路线仍主宰着神州大地,到处都是逼人的寒气。全国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就像严冬里的一缕春风拂过大地,使人们,尤其是刚刚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全国千百万应届和往届高中毕业生,看到了希望,同时更加体会到“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句诗的深层含义。恢复高考不但给许多人带来了人生的转机。还成为中国十年浩劫之后拨乱反正,命运大转折的第一声号角。  相似文献   

17.
1975年初,“文化大革命”进入了第9个年头。当时,“批林批孔”运动的开展再次造成了全国形势的严重混乱。“四人帮”加紧进行篡党夺权活动,我国的政治形势十分严峻。然而,由于党和人民的斗争,也由于毛泽东态度的某种变化,在1月召开的四届人大上,  相似文献   

18.
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党和人民抵制“左”倾错误和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抗争,是一直没有停止过的。这种抗争,比较公开和集中的就有十次。第一次抗争是拟定和下发《二月提纲》。在“文化大革命”发动阶段的这次抗争,本来试图对思想文化领域越来越凶的批判运动加以限制,但其结果却加速了“文化大革命”的发动1965年底掀起的思想文化领域的批判运动,是由上海《文汇报》发表的姚文元《评新编历史〈海瑞罢官〉》一文引起的。这篇文章的写作,是在毛泽东的支持下,江青背着中央政…  相似文献   

19.
《广东党史》2011,(11):30-30
我党生命力极顽强,原因之一是每当我党危难之时,党内总会有正义耿直之士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毛泽东在长征中挽救了红军。彭德怀在庐山为民请命。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等抓捕了“四人帮”。再举鲜为人知的几例。 1975年底,小平同志被停职。王震将军与叶飞、李强、王诤等将军聚谈,王将军怒目奋臂曰:“我要上山打游击,你们敢不敢跟我去...  相似文献   

20.
1971年9月,林彪叛逃事件之后,毛泽东听说在林彪的卧室里发现林彪摘录和书写了不少孔丘、孟轲以及儒家著述的语录和条幅,他认为林彪也是个孔孟之徒,由此便联想到“批林”,必须和“批孔”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