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研究对象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概括而言,就是研究与犯罪有关的心理现象发生与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具体说,是研究犯罪主体——犯罪人的心理。其中包括这样几个内容: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形成过程及发展变化的规律;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在被侦查(包括预审阶段)、审判、服刑过程中犯罪人的心理  相似文献   

2.
论犯罪工具     
犯罪工具是一个根据刑法有关规定抽象出来的理论概念。犯罪工具是犯罪人为实行犯罪而利用的物或人。犯罪工具能否便利犯罪,依赖于犯罪人主观认识来判定。在实践中,犯罪工具对犯罪行为可以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对一些犯罪的定罪量刑也有相当的影响力。对于犯罪工具,应分别情况加以不同处理。  相似文献   

3.
马宏 《新东方》2006,(4):46-48
一、职务犯罪的量刑标准我国刑法在总则中规定了量刑制度。职务犯罪量刑制度是指刑法规定的在裁量刑罚过程中根据犯罪人的职务犯罪状况而决定其刑罚轻重或执行方式的专门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犯罪人(包括职务犯罪人)的情况千差万别,量刑制度则能够针对不同的职务犯罪情况而采取多种方式,以正确地确定对职务犯罪人的刑罚,保证量刑结果符合罪刑相适应的原则。量刑制度包括自首、立功、累犯、缓刑和数罪并罚,等等。量刑,则是指人民法院对被告人裁量决定刑罚的活动。通俗地说,就是人民法院根据具体职务犯罪案件的犯罪事实、犯罪性质、犯罪情节和…  相似文献   

4.
犯罪过程是犯罪人连续不断地选择行为的过程。犯罪中行为人无论是对犯罪时间、地点、目标的选择,还是对犯罪工具类型、犯罪行为方式等的选择,都是犯罪人个体的有意识活动。犯罪人在犯罪中选择行为的理性度高低决定了其行为的具体性。从犯罪选择行为生成的结果,逆推或回溯选择行为的水平,去感知犯罪人的水平以揭示其犯意,进行犯罪人特征描述。因此,分析研判犯罪中选择行为的理性度可以服务于案侦实践。  相似文献   

5.
社区矫正是在行刑社会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刑罚执行制度.符合国际行刑趋势。未成年人犯罪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呈现出财产型犯罪突出、暴力化犯罪程度加剧、犯罪人低龄化和文化水平低、共同犯罪居多等特点。重视未成年人的特殊性,在行刑社会化视野下、在犯罪要素的框架内,考虑建构有针对性的社区矫正制度.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未成年入犯罪行为的发生、更好地挽救改造未成年犯罪人.达到更好地保障未成年人权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犯罪学对犯罪人的假设是“理性犯罪人”,理性犯罪是指犯罪人实施犯罪是一种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理性犯罪人在动机冲突过程中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犯罪收益,二是犯罪成本,犯罪成本包括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和惩罚成本。犯罪动机的产生并转化为犯罪行为的可能性同犯罪收益成正比,同犯罪成本成反比。  相似文献   

7.
犯罪成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犯罪成本指国家和社会因惩罚和预防犯罪而付出的成本以及犯罪人因实施犯罪而付出的成本;狭义的犯罪成本仅指犯罪人因实施犯罪而付出的成本。而盗窃罪的成立应以被害人已经或可能遭受财产损害为必要,但对犯罪人盗窃财物的同时支付了相当价值财物的情形,对被害人遭受的财产损害该如何理解呢?认定犯罪人的盗窃数额时是否应当扣除犯罪人投入的犯罪成本呢?这是中外刑法理论上颇有争议的问题。本文将从一个典型案例入手来探讨认定盗窃数额时不应扣除犯罪成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宽严相济政策的着眼点是从宽。全世界范围内的刑罚改革发展趋势,是逐渐呈现轻刑化的特征。“盛世轻刑罚”从客观上要求刑事政策侧重于从宽。刑事政策要坚持人道主义,立足于从宽处罚的主观维度分析,在审慎关注导致犯罪人犯罪的客观因素的同时.要特别高度重视导致犯罪人犯罪的主观因素,对于犯罪动机与目的、实施犯罪行为及产生结果所表露的思想和意图、犯罪后的态度及为补救损害所做的努力等犯罪人主观方面的情节认定,都会影响到从宽政策的贯彻与实行。  相似文献   

9.
犯罪人在犯罪实施过程中运用了对被害人非人格化的技巧 ,以规避良心和道德的谴责。国家和社会在犯罪控制中也有对犯罪人的非人格化过程 ,但这种对犯罪人的非人格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在今天已经变得不应该、不必要也不明智。对非人格化过程的阻却 ,提供了一个潜在被害人避免犯罪侵害、国家与社会控制犯罪、矫治犯罪人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0.
犯罪行为作为主客体的辩证统一 ,决定了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 ,不仅要比较犯罪成本与犯罪收益的绝对高低 ,还要权衡自身犯罪需求、犯罪偏好以及犯罪欲望的主体满足程度 ,其追求的是最大犯罪效用的获得。由于犯罪人的需求多样性和心理钝化效应 ,致使犯罪边际效用呈现递减特征。从犯罪效用的视角 ,运用犯罪边际效用递减特性 ,可以对一般犯罪现象和犯罪规律作出较好的解释或说明 ,并折射出降低犯罪人的犯罪效用是遏制犯罪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犯罪是犯罪人在特定时空范围内实施的危害行为。犯罪人对犯罪地点的选择并不是杂乱、毫无规律的;犯罪地点在空间分布上的信息隐含了犯罪人的住处或落脚点等信息。生态学领域的觅食理论是犯罪空间情报分析的重要理论依据,系列案件犯罪人在其犯罪生涯中会形成包括选择犯罪地点、选择被害人等在内的相对稳定的犯罪模式。犯罪情报分析人员在开展犯罪空间情报分析时,首先要全面收集相关案件的情报信息,其次要对犯罪时间、犯罪地点、被害人等进行特征比较分析,并结合其他情报信息就犯罪人落脚点的空间位置、继续犯罪可能的地点等作出判断,为犯罪案件侦查、犯罪预防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社区矫正作为宽容刑罚观的产物,其犯罪学依据主要在于人们对犯罪、犯罪人以及犯罪人如何重返社会的认识步步推进:首先,人类对犯罪本质、犯罪是否正常现象、犯罪与环境的关系认识趋于客观,为科学的刑罚观奠定了理论基础,也回答了“犯罪人应不应矫正”的问题;其次,随着人类对犯罪人是否正常人、犯罪人“到底能不能改变”等认识逐步丰富,更坚定树立了“犯罪人能够矫正”的基本信念;最后,随着重犯累犯现象增多,人类对犯罪人如何重返社会的思考更趋理性,认为如果让犯罪人在社区中接受矫正而非禁闭于监狱与世隔绝,有利于其顺利再社会化和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3.
犯罪心理画像是指犯罪心理学专家根据犯罪现场的痕迹等有关线索,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以及本人的经验等描绘出犯罪人的特征。这种方法背后有着坚实的犯罪调查和犯罪心理学的经验和知识作为支撑。  相似文献   

14.
侦查活动中作案时间分析的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犯罪人确定作案时间的基本原理,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根据犯罪人的决策特点,论证理性选择模式下的理性选择理论和日常活动理论,以及情绪冲动模式下的认知-新联结模型和兴奋迁移理论。根据这些原理,可以形成以下几点认识:犯罪人作案时间的频繁及时间间隔,可以反映其需求的强度及产生某种需要的连续性;系列作案中犯罪人作案时间的规律性是其生活规律的一种反映;作案时间的反常性体现出犯罪人犯罪心理的特点或变化。因此,在侦查活动中,侦查人员可以根据犯罪人作案时间的特点,推测犯罪行为人的某些人格特征,预测犯罪行为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犯罪人的社会特征与犯罪原因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犯罪人的社会特征对其犯罪行为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由于犯罪人在性别特征、年龄特征、文化程度及婚姻状况方面的差异,使得他们在暴力和非暴力犯罪方面有明显的倾向性,并表现出不同的犯罪方式和犯罪类型。  相似文献   

16.
犯罪微观成本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以“成本——收益”的视角着重讨论了与犯罪人行为有关的微观成本问题,提出犯罪预期成本、犯罪现实成本和犯罪机会成本是犯罪人在犯罪前主要考虑的成本因素,它们在犯罪决择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并尝试运用犯罪微观成本理论对一些犯罪现象作出初步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刘宏  王定辉 《前沿》2011,(14):72-75
未成年犯罪人再社会化不应局限于刑罚执行阶段,而应从整个刑罚的适用来考虑未成年犯罪人的再社会化,既包括法律的制定、适用,也包括刑罚后遗效果。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的贯彻是未成年犯罪人再社会化的基础,刑罚的制定及适用是未成年犯罪人再社会化的载体,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制度的建立则为未成年犯罪人再社会化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8.
刑罚个别化通过运用刑罚的方式,在公正的基础上,实现犯罪人预防,是建立在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这一客观.根据之上的.秩序、人权、公正是刑罚个别化的法哲学根据.刑罚个别化的事实基础即在于意志自由的相对性和犯罪原因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19.
犯罪过程中产生两个对立面,即犯罪人与被害人。一般来说,犯罪人积极地实施犯罪行为,被害人被动地承受犯罪行为的侵害。但在合同诈骗犯罪过程中,犯罪人和被害人形式上相互依存,彼此互动,是一种“伙伴”关系,双方对犯罪结果的发生都起着一定的作用。合同诈骗犯罪被害人有其自身的特点,通过对合同诈骗犯罪被害人被害原因的分析,有助于从被害人的角度制定对策,完善合同诈骗犯  相似文献   

20.
《民主与法制》2007,(1X):4-7
本社与司法部监狱管理局共同主办的“关注女性犯罪人”公益活动已经全面展开。本刊为配合此次活动特举办“关注女性犯罪人”征文活动。这一期隆重推出的一组征文冠名“女监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女监改造工作和女性犯罪人的生活。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女性犯罪人.讲述她们的故事,体会她们的喜怒乐。了解她们的改造历程,倾听她们的内心独白.同时,通过本次征文给女监的干警们搭建一个充分展现的平台.使他们的爱心.辛劳.心得。经验广为人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