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高恒忠 《求索》2010,(5):219-221
"游"是《庄子》的核心范畴之一。《庄子》全书以《逍遥游》为开端,且以"游"贯其始终。游的过程有游玩、游戏之游,有隐逸、自适之游,有胸次洒然的精神畅游。游的理想境界,是建立在"道"之上的理想人格,即"逍遥"的人格,神人、真人——最高境界的理想人格。游的要义,是倡导对精神桎梏的破除,对身心局限的超越、对扭曲天性的匡正、对自然的回归、对自由的张扬。只有通过游,人才能够超越世俗,进入一种诗化人生。  相似文献   

3.
庄子人生境界的美学内涵及其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学 《求索》2005,(2):113-115
庄子在进行哲学思考的同时,也建构着自己理想 的人生境界。他理想中的人生境界是一种审美的境界,具 有鲜明的个性色彩。这一境界并非虚无缥缈、无从把握,通 过分析可以把握其特征。本文试图从他创制的文本中,具 体地把握庄子人生境界的崇高、自由、天然、宁静、整体美等 属性,并逐一阐述这些属性,同时,分析庄子人生境界的实 现途径。  相似文献   

4.
庄子的境界     
胡昊 《人民公安》2011,(8):61-61
中国的哲人中数庄子最神道了。比如他偶然梦到了蝴蝶.便寻思起究竞是蝴蝶被我梦到了.还是我在蝴蝶梦中呢?琢磨不出所以然来就跑到山林中接着瞎想,可巧看到了一棵枯鳞莽苍的千年古树,很孤独地兀立着,便问樵夫为何没人砍伐它。  相似文献   

5.
左春和 《乡音》2014,(4):44-44
行走于龙蛇之间 庄子和他的弟子在山中行走,走到一条河边时见有一棵大树,直径足有百尺之粗,千丈之高,叶繁枝茂,直指云霄。树下停着许多车马在此休息。庄子便上前问一木匠:“为什么没有伐下这棵树盖房子呢?怎么让他长了这么大?”木匠说:“这样的树一点儿用也没有,用其做船马上沉水,用其盖房,很快虫蛀.正是因为毫无用途,才长了这么大岁数啊!”  相似文献   

6.
左春和 《乡音》2014,(5):44-44
消灭自己的偏执 庄子说有,这么一个得道的高人名叫子綦,有人说他是楚国人,也有人说他是齐国人,这些古代的隐士往往没有真姓名,且来去无踪,祖籍更是不可考。那样的隐居年代真是给了我们许多想象,总认为他们长年住在深山里,坐在白云下,种种菊花,练练太极,自由极了,  相似文献   

7.
左春和 《乡音》2014,(3):44-44,46
惠子向庄子夸耀说,梁惠王给了他一颗葫芦种子,种下之后结出的葫芦足有一辆宝马汽车那么大。用它盛水吧,太脆了,当瓢用吧,又大得无处放得下,于是就把它砸碎了。  相似文献   

8.
尊严的境界     
什么是尊严?词典上解释是尊贵庄严,可尊敬的身份或地位。尊严独立而不可侵犯,是一种高尚的人格,是不卑不亢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道家绝圣弃智的无为境界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坤 《湖北社会科学》2004,(12):102-103
道家的“无为”是一种直接体现“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的精神境界。它致力于两个方面的诉求:一是消除现实社会中违背人性的纲常法度与人的自然本性的对立,二是消除凭借有限的知识妄自尊大的人与自在无为的大自然的对立。它是重新打开“无不为”大门而自由飞跃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10.
左春和 《乡音》2014,(6):45-45
历代封建统治者不但要牢牢地统治人民,还把自己说成是人民的主宰。因此,他的权力出身决定了他天生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人民。庄子的时代自然也有这样自负的人。这个人叫日中始、他就认为必须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出台法度,然后去治理天下。  相似文献   

11.
左春和 《乡音》2014,(2):45-45,43
愿做拖泥带水的龟庄子在《秋水》篇中讲述了这样一个事件:有一天,庄子在濮水之畔钓鱼,大概有凉风拂面,鸟语花香,正在山水间忘我。这时楚国的国君派来两位大使,请庄子去做他的宰相,可能楚王知道庄子的脾气,让二使很婉转地说:"愿以境内累矣。"楚国君并未明确地以高官引诱,而是说愿让你承担一个繁重的任务,这种说法起码能给孤傲的知识分子一个体面的台阶。对于送上门来的高官,庄子如何回答呢?庄子眼前是波光无尽的濮水,水中是游弋逍遥的鱼儿,他在此正处于无始无终、无君无臣的无我之境。而背后等待着选择的是荣华、富贵,威风和地位。楚王让二使也向庄子透露了一个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庄子》这一楚文学的重要文本的解读,可以了解以庄子为代表的楚人的智慧发生。庄子最充分地体现了楚人的诗性智慧,这种诗性智慧不仅仅体现在其思维方式上,更重要的体现在其天人合一的自然人生哲学思想上。同时,《庄子》一书中折射出了楚文学的艺术精神,即人的生命的自由精神、对现实的批判与否定精神和理想精神。  相似文献   

13.
自由是人类文明产生后就没有停止追求的事物,近代社会更将自由作为最基本的权利,但人对自由的追求可以超越生死吗?庄子在《逍遥游》等篇中提出自由的绝对境界,在《齐物论》等篇中,通过“吾丧我”的“坐忘”达到通达天籁、地籁、人籁的三种境界,达到超越“有待”的纯粹自由的至人境界.  相似文献   

14.
飞翔的庄子     
<正>庄子说:这只高飞的鸟儿真是孤独呀!因为飞翔,它忘记了孤独;因为孤独,它需要无休止地飞翔啊!《逍遥游》里的那只大鹏就是庄子。大鹏“击水三千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它飞得很高飞得很好。庄子却说:好什么好呢?它依托风的力量而得以飞翔,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逍遥游啊!这就注定了庄子的痛苦。他想飞越世俗找寻生命的大自由、大境界,又不屑效仿列子的“御风而行”,所以,他的翅膀永远沉重。  相似文献   

15.
周春兰 《前沿》2010,(17):52-54
事父母不违于礼,这是儒家之孝的起码要求,但却不是孔子之孝的唯一形态。孔子之孝包含有"自然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三个层次。孝是出于情感的自然流露,这是孝之"自然境界";孝是出于理性自觉、自愿,做到"敬""顺",这是孝之"道德境界";尽己所能之后,为父母之天命而担忧,这是孝之"天地境界"。三个层次构成了孔子之孝的完整形态,且内在理路层层递进,这根源于孔子对人的"合情合理的底线要求,自觉自愿的一般要求、至善至美的终极追求"的路线设计。  相似文献   

16.
中国哲学是孤独哲学。无论是儒家的内省不疚,佛教的禅定静虑,还是老庄的无为虚静都要求主体处于孤独的心境中。庄子的哲学是孤独的哲学,可以说,没有主体的孤独精神状态,就没有庄子的哲学。无论是道本体的建构,还是对社会理想状态的追求,乃至主体本身精神的超越,都与孤独的主体精神密不可分。本文试图分析《庄子》哲学中的孤独意涵,从三个方面揭示孤独与庄子哲学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7.
论庄子的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思想的根本主题仍然是道。道是真实的存在,但不是如同一个物那样的具体的存在者。道是没有时间性和空间性的,是超出时间和空间的。因为道不同于万物的存在,所以它是虚无。虽然道是存在的,而且作用于人,但庄子认为道不可知。但人的思想和言说等都是存在性的,而不是虚无性的。因此,道拒绝走向人的思想和言说。同时,人对于道的任何思想和言说都不可能显示道,而只能遮蔽道。庄子认为,一个得道的人就是真人。他是一个被道所规定的人,一个处于真理之中的人。  相似文献   

18.
庄子是先秦时期唯一关注生死问题并且对之进行了深入思考的思想家.在庄子的生死智慧中,以<齐物论>中"生死一如"的同一哲学为基础,把生死问题放在自然大化中来理解,生死被看成气之聚散的气化过程.正是在这一自然天命观的主导下,一方面实现了"善始善终"、"安时处顺"的死亡超越,另一方面完成了达生适性的本性回归;并在此基础上对儒家生死观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相似文献   

19.
境界说是王国维打通中西思想的一种尝试,也是其学术思想的精华所在。对于境界说的把握,应该系统地从语言学、思想史以及王国维所处的时代现实三条路去寻找境界本体的哲学规定性,从而对境界说作出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