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全国各大报刊都报道了中共宿迁市委书记仇和的改革措施,社会各界对其人、其事评价不一。有人认为社会需要仇和这种大胆改革的人,有人认为仇和这种人是为了获取政绩以达到升迁的目的,也有人认为仇和的改革只会造成社会混乱。笔者从社会治理模式的角度分析认为仇和现象、仇和模式是一种人治现象、人治模式。它是和法治现象、法治模式相对而言的,是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在特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所特有的人治现象、人治模式。  相似文献   

2.
论法律监督的法治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骐 《法学》1998,(12)
一、人治的法律监督与法治的法律监督的区别我们可以根据法律监督的目的、所依据的原则、基础及其内在机制,将历史上存在过的法律监督分为人治的法律监督与法治的法律监督,二者在实质上和构成上都有根本区别。中国古代的法律监督在实质上是人治原则下的法律监督,是在专...  相似文献   

3.
要依法治国,反对人治,就要肃清人治赖以存在的基础———残存的封建主义。从现实情况看,残存的封建主义的表现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  相似文献   

4.
李洋 《中国司法》2012,(8):43-47
一、法治文化于中国 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对于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本质上看,法治文化是相对于人治文化而存在的一种进步文化形态,所以法治文化不同于人治文化。人治文化产生于专制政治和自然经济,体现着专制君主的意志,维护的是专制君主不受法律约束的特权,法律重在治民,是治民的“工具”和手段。法治文化产生于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法治的根本精神,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法治的根本力量,在于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法治的核心价值,在于民主制度。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社会是"人治"社会而非法治社会,这是学界共识。皇帝金口玉言、言出法随,使得封建时代的立法具有相当大的随意性。这就使一部分人误认为,中国封建时代只有人治而没有法治,也没有法律制度或法律制度相当的零散、随意、不成体系。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的法制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这一伟大社会实践中,只有坚持以邓小平法制思想为指导,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邓小平的法制思想是依法治国的理论基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战略决策。这一战略决策的形成,是以邓小平的法制思想为理论依据的。第一,中国的法律变革要以肃清封建思想的影响为起点,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人治传统的国家,中国的法文化属于典型的人治文化——皇帝始终是立法与司法的枢纽;官僚、贵族享有法…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具有浓厚的人治传统而法治传统相对缺少的国度。“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在党的十五大提了出来,并在宪法修正案中予以确定,终于使我国在法治的轨道上大大地迈进了一步。但是,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法治与人治是两种治国的方式,法治论者主张以法治国、人治论者主张以人治国。划分法治与人治的最根本的标志,应该是在法律与个人意志(或者少数执政者的意志)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是法律的权威高于个人意志?还是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凡是法律权威高于任何个人意志的治国方式都是法治,凡是法律权威屈从于个人意志的冶国方式都是人治。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邓小平治国方略与法制思想比较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毛泽东“人治加群治”的治国方略 ,实质上是“人治底下的群治” ,是人治的当代形态 ,收效甚微 ,负面作用为主 ,乃至某种程度上造成国无宁日 ,以一场浩劫告终。邓小平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治国路线 ,实行“三有利”原则的社会主义本质观和功利主义法价值观 ,为使中国从人治走向法治开辟了道路。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 ,不可能完全摆脱人治的痕迹 ,给其后继者留下了继续革故鼎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法律信仰缺失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正从人治向法治社会迈进,法治社会的建立是一个漫长、曲折、艰巨的过程。它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密切相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治建设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法治建设步履维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以及权大于法、以言代法等现象,仍屡见不鲜。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只是法治建设的表层特征,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我国的反腐败斗争力度在不断加大,腐败现象泛滥的势头有所遏制。但从治腐的套路和体制来看,还没有摆脱“人治型治腐”体制。如何实现从“人治型治腐”到“法治型治腐”的转变,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一、“人治型治腐”与“法治型治腐”是两种不同的领导体制“人治型治腐”是对历史上开展反腐败斗争的思路和领导体制的一种概括。其基本特点是时起时伏,带突击性的,往往也是大兵团作战型的。这种反腐败运动的发动和组织往往没有也不靠稳定的法定主体依法进行,一般来说是大造舆论、发动群众检举揭发。至于如何运作,…  相似文献   

12.
论法治国家的理念基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丁以升 《现代法学》2002,24(1):21-25
人治与法治是在完全不同的理念氛围中生存的。中国社会要从人治步入法治 ,就必须实现由人治理念向法治理念的飞跃。这种飞跃是全方位的 ,其中较为根本、较为紧迫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由性善论转向性恶论 ,二是由国家优位论转向社会优位论 ,三是由恶法亦法论转向恶法非法论。唯此 ,法治国家才有其牢固的理念基础。  相似文献   

13.
人类历史上长期存在着法治与人治之争,人治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甚至被一些伟大的思想家当作一种治理国家、治理社会的基本方法.但是,现代社会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法治作为治国方式,这究竟是一种偶然,还是历史的必然?本文以法治与人治的历史比较为题,指出现代中国的历史走向必然是一个依法治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14.
曹林 《法庭内外》2010,(6):39-39
媒体创造了“媒治”的概念,即媒体治理,与人治与法治相对应。其实,这种“媒治”与过去的人治并没有多大的区别,本质上还是一种人治:领导看到了媒体的报道,然后下指示、作批示要求整改和处理,以自上而下的领导权威让事件得到处理。媒治只是一种表象,表面上看是媒体曝光促进了处理,实际上起决定作用的还是领导的权威。  相似文献   

15.
本次修宪将依法治国纳入宪法,表明了我国治国方略的重大转变,是中国彻底与人治决裂的宪法宣言。依法治国需要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局面,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等各个环节都要到位,缺一不可。公正司法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而...  相似文献   

16.
政治现代化是为了实现社会发展总目标自觉进行政治变革、推进政治发展的一种从传统政治走向现代政治即从专制政治走向民主政治的活动过程。政治现代化是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当今世界各国共同的选择和走向,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政治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然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是实现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基本方略。一、法治:政治现代化的目标和保障依法治国的实质就是法治。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与人治相悻。人治,是传统政治的形态,是一种封建色彩极浓的…  相似文献   

17.
谈立法的法治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和社会的法治化,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在中国,立法应当是一个法治的过程,立法的法治化应当成为中国立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全面理解和把握立法的法治化的含义,必须正确认识和界定如下两对关系。1.关于人治与法治的关系。人治讲求人的统治,是个人或少数人的...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发展较大又较好的民族安防企业大多经历了15-20年的发展,这些企业许多都是从手工作坊起步,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过程。人治和法治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如今,中国大部分安防企业正处于从人治到法治转型的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19.
如今,"正是程序决定了法治与恣意的人治之间的基本区别",已经成为中国法学界,尤其是诉讼法学界普遍肯定的论断。然而,需要说明的是,能够成为区别法治与恣意的人治的程序,应当是"正当程序",即注重权利保障和职权规制的程序;不仅如此,而且应当是具有足够尊严的程序。换句话说,体现了权利保障和职权规制的程序规范应当能够有效的发挥作用.是区别于恣意的人治的法治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请别关网吧     
张建春 《江淮法治》2009,(22):60-61
冠县21家正常营业的网吧被勒令关闭,冠县相关部门负责人对此理直气壮,说这是上面让关的。首先,一句"上面让关的",立即把中国社会人治到法治的差距暴露无遗。要知道,在中国老百姓眼里,"上面"那是多么的高深莫测,但同时也是多么的晦涩逆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