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早期马克思高度关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生态、实践和历史三个不同视角较全面地分析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及这种统一关系的社会实践基础,提出了人类利用自然所应当遵循的基本规范,指明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途径和方向,认为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想境界,从而建立起了生态学意义上的唯物主义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学说.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们所持续关注和探究的问题.在当代,当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的时候,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究造成人与自然紧张对立局势的原因,重新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并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铭霞 《理论学刊》2001,1(2):40-42
人与自然关系的表现形式及其现实发展为 :人与自然的原始的内在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的外在的冲突对立→更高层次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4.
着眼于经济效益的功利休闲显然是有失偏颇的.从和谐的理念来看,休闲应该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意识的和谐统一.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实践中,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和谐人性观指导休闲建设.  相似文献   

5.
生态德育,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 一,人与校园文化的和谐统一,人与家庭、社会的和谐统一.近年来,我校着眼于这一新型德育理念,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创新德育方法与途径,通过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自我接受教育;通过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自我受到熏陶;通过家教社会活动,自觉接受爱的洗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刘家用  赵雄 《学习论坛》2009,25(5):56-59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深刻论述了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一方面,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是受动的存在物;另一方面,自然界是人本学的自然界,人是能动的存在物.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对于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必须关注自然环境和人的活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本质是绿色现代化。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关键是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立健全现代化的绿色经济体系;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8.
老子“道法自然”及其时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大明 《学习论坛》2005,21(4):62-64
老子"道法自然"是将自然、社会、人类融合为一并交互作用、和谐运行的智慧,具有"混成"、"寂寥"、"独立"、"不改"、"柔弱"的内涵,其价值取向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强调人性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百姓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以其鲜活而又持久的时代价值,为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和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9.
德国古典哲学从黑格尔开始,把人与自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自然向人生成.也蕴涵了人向自然的生成,显示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凸显出人的作用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提出的"人化的自然"的观念是西方自然观的一个重大突破,进而到恩格斯的著作中,这一观念真正把人与自然辩证和谐地统一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要素,在中国儒家和谐思想语境下,人与自然的和谐更倾向于主体对于客体的顺应与统一,反对以主体强行征服客体的姿态实现压制性的和谐.从主体自身的角度上说,是对于人的受动性本质的理性认识,从客体自然的角度上说,则是对宇宙永恒的充分肯定.作为这种和谐的最高境界则是超越主体受动性和自然永恒性的"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1.
在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重要内容和集中体现,两者相互制约;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是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发展有着共同目标指向,即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促进两者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科学发展观和人的全面发展本质是一致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其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互动,要努力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优化生态环境,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6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发展观的变迁史。从毛泽东人民发展观到邓小平同志的“发展是硬道理”和“两个文明”协调发展观的提出,再到江泽民的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和可持续发展观以及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的正式提出。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发展观沿着单纯强调经济增长到重视社会发展,继而关注到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直至提倡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不断演进和深化过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  相似文献   

14.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开发区经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华春 《新视野》2004,(6):14-16
经过2003年下半年以来对开发区“圈地运动”的治理整顿,“圈地”势头基本得到控制,但开发区土地粗放使用仍未从根本上得以扭转。造成以上状况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现行征地制度有待完善,用地结构急需优化,产业导向存在偏差等。实现开发区可持续发展,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革和完善现行征地制度,从统筹发展战略规范开发区运作,纠正开发区产业发展导向等方面着手,珍惜并合理使用开发区每一寸土地,提高开发区单位土地产出水平,使开发区发展步入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5.
论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人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人的发展的正确指导理论。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不仅是一种崇高的价值理想,同时又是一种现实的社会运动,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以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为前提和基础,同时人自身的发展要讲究发展的科学性,也就是说,人的发展也必须坚持自觉、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马克思从哲学视角构建了其社会发展理论;西方学人则在寻求其国家政策的理论依据中提出了各种发展理论;当代中国发展理论则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脱颖而出,为解决长期困扰着发展理论研究的"多元发展主体"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为理解社会发展与社会制度的关系开辟了新的范式,对社会发展的规律作了新的概括。  相似文献   

17.
山西具有丰厚的旅游资源。“九五”以来,我省旅游业保持了年均约20%的递增速度,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优势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了让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山西旅游业发展情况,本刊记者专程采访了山西省旅游局局长籍振芳同志,采访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8.
建国以来,我国发展观经历了赶超型发展观、增长型发展观、可持续型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四个阶段的历史变迁。发展观的历史变迁虽然具有路径依赖性,但反映的更是思维的一种突破与创新,是思想不断解放的结果,也是思想不断解放的展示。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提出了“五统筹”的目标和任务,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科学的发展观是一种先进的发展观念,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的重大发展,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一、科学的发展观是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崭新的发展观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一天起,率领各族人…  相似文献   

20.
公民社会已经在当代中国兴起并产生了日益强烈的政治参与要求。人民政协可以在整合公民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却受到诸多现实因素的制约。公民社会的发展壮大为政协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国家应加快人民政协的改革,加强人民政协与公民社会的制度化联系,促进政协工作的公开化、制度化、法律化,并推动人民政协向协商民主组织发展,使其更多地参与国家立法和政治事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