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0 毫秒
1.
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主客相融、亦主亦客,集本心与天理于一体.王阳明"致良知"命题的经典诠释,就是读者运用自己的良知,去与经典文本意义中体现出来的圣人的良知相交融.从了解经典文本的符号意义,进而了解经典文本意义中的"理".最终达到对于圣人良知的体悟,实现自己的"良知".从这个意义上说,"致良知"就是"良知"致"良知".  相似文献   

2.
李靖 《学理论》2012,(35):41-42
王阳明是继陆九渊之后心学的集大成者,他以心为体,创立了与程朱理学进路不同的心学思想。用当代的哲学来看,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中"心"的含义主要为情感、意志、观念等,再将外在伦理规范内化到心中,使道德主体自我立法,表达一个道德主体的观点。王阳明以良知作为心之本体,再通过"致"的功夫使主体先天潜在的良知成为"明觉之知",为道德法则源于主体自身建立了理论基础,"致良知"三字成为他一生学问的精髓,既涵盖了本体又包括了功夫,实现了"知"和"行"的统一,所以良知也理所应当地成了主体思想的核心。他通过心外无理(心即理)确证了这个道德主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何静 《理论导刊》2007,(11):133-134
王阳明的良知是具有道德知觉的存在(价值)本体和境界本体。受宗密和会顿渐并崇尚先顿后渐工夫观的影响,王阳明兼容顿渐,故而他在天泉桥上肯定钱德洪的渐修渐悟,也认可王畿的顿悟顿修,但他最心仪的是先悟后修,以为良知本体之理可顿悟,达致或保任良知之境需渐修。王阳明认为重工夫的钱德洪只懂良知是一存在(价值)本体,不解良知的无滞境界;而已悟本体的王畿则欠缺悟后的工夫。他冀望二高足相资为用,圆融本体和工夫。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7,(2)
王阳明在人生最后阶段的学术创作中,把《大学》中的"致知"学说和孟子理论中的"良知"学说充分融合起来,从而提出了"致良知"的思想。无疑这一思想的表述和内容才是王阳明学说最后阶段的集大成理论,也是王阳明哲学思想最本质的地方。他把"良知"说和人的实际力行充分融合起来,以此来把行动的真实力度嵌套进"良知"说的理论当中,从而使得本源性的良知具有了实践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内涵丰富,其中所蕴含的廉政思想主要体现在“破心贼”“行方圆”“致良知”三个方面。他认为当私心杂念泛起,“恶向胆边生”时,一定要果断拔出“规矩”这把“利剑”,斩除“心中贼”,以达到“致良知”的廉政效果。在全面深化党风廉政建设的当下,积极借鉴王阳明的廉政思想,“破心贼”以筑牢思想基础,“行方圆”以完善制度体系,“致良知”以实现知行合一,对修好共产党人“心学”,推进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郜绍辉 《学理论》2009,(20):229-230
传统教学模式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中是低效的,因此我们必须对它进行改革。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则成为我们必然的历史选择。但该教学法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要以理论教学作为原点,要以理论问题作为基点,要以现实问题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要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为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圣人人格是历代儒家学者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变迁,儒家学者的圣人观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嬗变,特别是在圣学内容和成圣路径的规定上。明代大儒王阳明认为"尧舜人人学可齐",只因圣人与常人之心本无二致,圣人之知只知天理,圣人之学惟致良知,圣学功夫只要知行合一。显而易见,世俗化的规定是王阳明圣人观的显著特征。透过王阳明的圣人观,结合其产生的理论渊源和社会背景后不难发现,针砭时弊,揭露时学误人之实,拔本塞源,力倡回归圣学之事,乃是其所蕴含的真正旨归。  相似文献   

8.
王阳明心学教育目的——致良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其教育思想在心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致良知是王阳明一生学问的旨归,更是其教育追求的理想。探究王阳明教育目的——致良知的教育价值与意义,以便将致良知的教育转化到当前的人文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9.
檀莉 《理论探索》2004,(1):85-86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韩非子“法、术、势”的思想体系中 ,“势”为核心 ,是“法”和“术”的出发点和归宿 ,“法”构建的是“威严之势” ,“术”构建的是“聪明之势”。从这个意义上讲 ,韩非子政治思想是一种“势”的政治。  相似文献   

10.
王阳明在传统社会享有极高声誉,其廉政思想的主旨是致良知以安百姓,包括明明德以安民、致良知以灭欲、知行合一以为政等方面。从王阳明廉政思想可以管窥整个传统文化崇尚圣人之治的缺陷,即内圣外王的虚幻、存理灭欲的偏颇、德主刑辅的局限。不过王阳明廉政思想也有积极的当代借鉴意义,其主要表现:要以现代法治实现对圣人之治的超越,并在法治基础上注重德法兼治,重视德治的价值优势和治理效能,保持“法”与“德”的张力和秩序。  相似文献   

11.
向征 《理论导刊》2021,(3):87-90
“情”“理”“法”是协调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主要依据,“情”是基础,“理”是“情”的规则化,“法”是尽“情”适“理”的设计。三者虽在目标和源生上具有一致性,但在社会生活中却常以矛盾的形式引起人们的关注。不同的文化视阈下,对“情”“理”“法”的关系看法不尽相同,三者以一种哲学式的否定之否定的逻辑不断相互促进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结合我国的文化特征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促进三者融合互通,建构完善与“情”“理”精神相一致的法律制度体系,杜绝不合乎现代社会之“法”的“情”“理”对“法”的干扰,善用中华文化之“情”“理”释解现代社会之“法”。  相似文献   

12.
白琳 《理论导刊》2007,(9):104-106
2005年初查韦斯提出的面向21世纪的"新社会主义",是思想来源多元性和混合性的、立足委内瑞拉国情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的出现和摩尔多瓦共产党人党的出色表现,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开始涨潮的重要标志。要以新眼光来观察和研究这种"新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3.
14.
Ethical orientations that emphasize universal duties, ideals, and values are well known to public administrators. We pay attention to principle, policy, ideals, shared goals, and the provision of a variety of commonly held values, such as clean air and water, mosquito abatement, and public recreation. The word "public" often seems to be a synonym for "universal." However, this article explores particularity in ethics, especially as it applies to the life of the public servant. It identifies three distinct orientations that focus on the concrete—as opposed to the abstract—and it shows how the exceptional cases are not administrative problems; rather they provide a reality check for public administrators who suppose rules, plans, and programs to be their primary orientation toward the management of public concerns.  相似文献   

15.
“三师型”教师:高职教师素质“双师”化的发展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波 《学理论》2010,(11):233-235
高职生就业质量,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关系着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生存质量。高职院校应从提高教师素质、调整课程结构、加强职业指导等方面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教师素质的"双师"化向"三师"化发展,是应对的重要策略,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笔者从高职教育发展趋势和教师专业现状分析入手,论述了教师素质"三师"化的必要性,提出了培养"三师型"教师的途径与措施,旨在促进高职教育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市管县"的悖论与"省管县"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市管县"体制已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其各种弊端,与此同时,一种全新的"省管县"模式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并在不少地方开始试行。本文在对"市管县"体制的悖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论证了"省管县"的现实和理论可行性以及可能衍生的问题,从而为我国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理清思路。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5,(23)
在中国社会变革空前深刻、中西文化撞击激烈的背景下,梁启超在对时势的判断中形成了自己的理想,提出《少年中国说》,对中国当代青年人格培育的意义在于以下几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树立"少年中国梦"的理想;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升广大青年的历史责任感;以改革创新为途径,实现自我价值和国家富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3,(34)
《春秋左传》中展现了对礼的不同理解,一种是俗常之礼,认为礼是一种仪式;一种是《左传》之礼,认为礼不仅仅是指礼仪,更重要的是礼治,即将礼与实际政治功能联系在一起;一种是孔子之礼,认为仁是礼的内在根据,只有依仁而行的礼才是人所必须守护的价值。这些不同的理解表明了对礼的认识,由形式转向实质,由外在转向内在,礼的含义得到不断的深化和丰富。  相似文献   

19.
成都市新都区民主政治改革以其深刻性和全面性而被誉为“新都现象”。构成“新都现象”的是一系列的“新都词汇”——阳光政府、用眼睛投票、权力回归权利,还权于民,组阁等。解读这些在政治改革实践中产生的核心“词汇,”对认识和深化我国的政治改革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5,(15)
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能让人感觉到"仪式感"的存在,晚会和婚礼表现得尤为明显。晚会和婚礼都属于"舞台主持"的范畴。将"舞台主持"与"仪式感"结合在一起探究"仪式感"如何在舞台主持中体现,不仅有利于增强舞台主持的艺术效果,还可以提升舞台主持的文化内涵,将舞台主持延伸为一种别样而深刻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