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些年,每到腊月初八这一日,古寺雍和宫的院内就会熙熙攘攘,空气中弥漫着粥香,人们手捧着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喝着、交谈着,阳光映照着张张幸福的笑脸。  相似文献   

2.
母亲会做鞋,而且做得相当精致,这在村里是很有名的。每当天高气爽的秋季,母亲一大早就起床了,生火熬上一大锅稠稠的粥浆,把家里所有已经穿破的衣物清理出来,卸下一扇门板,就坐到煦暖的太阳里打布壳。母亲把碎布条一块块抹平、铺在门板上、刷上粥浆,然后再贴一层布上去,晾干之后就成了布壳,挺括、结实,做成的千层底布鞋既温暖又经磨耐穿。每年,母亲都要给我们三兄弟每人  相似文献   

3.
没出息     
王伟 《新青年》2007,(2):28
说起幸福的内涵,肯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各的体悟。刚喝完一碗浓浓的小米热粥,忽然也想给幸福下个定义:幸福就是没出息。哈哈,真个没出息了,一碗普通得不能再平常的小米粥就使一个风华正茂的大老爷们儿,面对眼下这时不我待、日新月异的社会心满知足。  相似文献   

4.
难忘的牛犊     
1978年初春的清晨,来我家串门的海拉尔亲属,抱来一头比猫大些的小牛犊儿,好像刚出生不久,站还站不稳,常似卧样的呆着,十分弱小的样子。母亲动了恻隐之心,像待孩子似的,一勺粥一勺水地把它喂活了。看着它一天天长大的样子,母亲常挂着慈祥的微笑。  相似文献   

5.
生活的原色     
《新青年》2002,(7)
那时,总想着自己30岁的时候会怎样,想得晚上睡不着觉。早上起来对母亲说,我头痛。母亲在粥里煮一只鸡蛋,剥了壳,说,吃吧。乡下孩子的命好,没有课业负担,也没有父母的望子成龙,所以我有幸扮演自己,童年的时候过着童年。  相似文献   

6.
最高赏赐     
吃完饭母亲到厨房收拾碗筷,过了好久也不出来,我进去一看,不禁惊呆了,只见母亲正拿着半个馒头蘸着蛋碗里的剩蛋一口一口地吃着。见我进来,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倒了挺可惜的,索性吃了吧。”  相似文献   

7.
二妮     
二妮是叔伯大娘的亲妹妹,家在任店,离百时屯四里多地,她的事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
  出事那年,二妮十五六岁,已经订婚,嫁妆都准备得差不多了。山东人爱喝糊涂粥,在粥里放点黄豆,小孩子都爱吃粥里的黄豆。二妮想往自己碗里多盛点黄豆,她嫂看见生气了,说,你脱了光脚丫子下锅去捞。二妮听嫂子说话难听,两人就吵起来,二妮没吵过她嫂,气哭了,早饭没吃。  相似文献   

8.
多年以前,一位40多岁的母亲带着失明的女儿沿街乞讨。母亲教女儿用手指感触野花的嫩瓣,帮女儿把大自然的色彩系扎在胡琴的顶端,一路唱去,唱到了一个冬天里的春节。她们躲在一间废弃的草房中看别人过年。有善良的人送来饺子,但是不多。母亲端给女儿说:“妞儿,吃饺子吧!”“妈,您吃。”“妈妈这还有一大碗呢!”女儿看不见,但是女儿信任母亲,母亲从来没有骗过她。所以她吃得安心,吃得香甜。女儿没有听到母亲吃饺子的声音,就问了,母亲说:“我就吃。”然后细致地出声咀嚼着女儿剩下的一点饺子汤。多年以后,女儿被一位业余剧团发现,团长收留了她们…  相似文献   

9.
母亲     
很多人不经意间离我愈来愈远了,但母亲却一直矗立在我记忆的深处。无论我漂泊多远,无论我客居何处,无论岁月如何流逝,淳朴、善良、和蔼可亲的母亲,永远像那抹灿烂于深秋的枫叶,火红而明亮。在众所熟知的那段日子里,家里常常是等米下锅。外出找粮的大哥最后还是空着两手,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回来了,他的眼光甚至不敢碰一碰我们弟妹那饥饿的眼神。母亲全明白了,她二话没说,挟上那个被岁月染得黑白难辨的袋子,冲出门去,一头扎进了长满了野花野菜的山韩中。稀得能照见人影的养面野菜粥,映着母亲刚强而倔强的面庞。记得有一次,大哥…  相似文献   

10.
涟漪 《新青年》2005,(3):14
我们家乡有一种习俗,凡是做月子的女人每天享有吃鸡蛋酒的权利。据说鸡蛋酒不仅可以滋养身体,并且还可化成甘甜的母乳,襁褓中的小婴儿吸吮了母亲的这些丰盈甘美的乳汁会变得更聪明更健壮。记得我5岁的时候,弟弟出生了,在母亲坐月子的那段时间,我总是要去分享母亲的鸡蛋酒。那时,一旦母亲吃鸡蛋酒,我就站在她的边上,两眼直勾勾地盯着母亲碗里的鸡蛋酒,这时母亲总要夹一个酒中的蛋给我吃,那种鸡蛋的味道不仅鲜美可口,而且飘荡着一丝丝淡淡的酒香,那其中的味道只能用“好极了”来表达。也许就是从那时开始,鸡蛋酒的美味已在我的脑海里扎下了根…  相似文献   

11.
《东南亚纵横》2000,(9):12-13
“大风浪时,多数人会感到肚子发胀,浑身不舒服.怎样美味的食物,吃了都会呕吐.所以,我们只煮粥,各种鸡粥、鱼粥、潮州粥……”——军厨法兰斯  相似文献   

12.
真爱无言     
我的父亲母亲都是农民,地地道道的五六十年代的农民。他们没有谈过恋爱,没有度过蜜月,就是那么劳劳碌碌地为了生活打拼,甚至彼此连一句柔情蜜意的话都没有说过。可是我知道,我的父亲母亲之间有爱,而且是刻骨铭心的深爱。母亲嫁给父亲的程式极简单。没有嫁妆,没有彩礼,一身新衣,四个包袱,母亲就成了新人。母亲嫁到父亲家的第七天,就背起包袱,跟着挑着担子的父亲背井离乡,来到举目无亲的大关东,开始了一步三口苦水的闯关东生涯。就在父亲和母亲来到关东的第三年,奶奶来到了我家。那一年的冬天,正当父亲和母亲发愁怎么能让奶奶在我家的第一个年…  相似文献   

13.
姜米粒 《新青年》2006,(9):44-45
今年,母亲虚岁70了.印象中,母亲一拨儿老太太好像不大在饭店里聚会.这次不同,王老太患癌以后,母亲常去看她.一次遇到另一看望病人的张老太,赶上中午,母亲说,我请你俩吃饭吧?我估计是推拉了一会儿.张老太说,在附近的饭店吧,远了王老太走不动.三人相互搀扶、拽扯着去了家附近的小店.母亲说服务员可热情了,奶奶坐、奶奶请地一通招呼我们.  相似文献   

14.
爱到深处     
母亲和三妹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吵到"高潮",母亲开始以长辈的身份骂人,三妹则"砰"地一声把门使劲一踢,气冲冲地离开了娘家,两人一副谁也不准备睬谁的模样。争吵的原因很简单:一年前,做过乡村医生的三妹和二妹合伙开炉厂,两个妹  相似文献   

15.
母亲没什么文化,小学只念到三年级,也没出过远门,几十年只在小山村里跟着日升日落忙活。然而,母亲常常能说出一些很有道理的话来。在心中,我牢记着母亲的三句话。因为这三句话,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成长。  相似文献   

16.
学校是早上六点半吃早餐,7点钟上课,到中午12点放学回家。同学们吃早餐时,国达只能喝一碗稀饭,搭配些从家里带去的腌菜、豆腐乳。有时饿得心里发慌,就会跟学校煮饭的吴妈妈说:"给我一勺油(炼熟了的猪油)吃,好么?肠子都咕噜咕噜地唱歌呢!"大勐宜比较要好的朋友刘宽华、彭经理几个同学,就请国达在集市上吃一块尔块。终究是小孩子,王国达实在是饿得意志脆弱了,也顾不上母亲说的不要吃人家东西的教育了,差不多每过  相似文献   

17.
母亲的眼泪     
已经是第三天了,母亲仍没有醒来. 病房里很安静,几乎能听得见输液时水滴的声音. 他就坐在病床前,漠然地看着药水一滴一滴从瓶里流出,经过输液管,然后进入母亲的身体.  相似文献   

18.
天外的三舅     
人常说:拉着舅父的手,闻到母亲的香。在我的四亲六戚之中,再没有比舅甥之情更加密切了。我三舅从小离家,加之时局演变,几十年骨肉分离,音信俱无。母亲在临终前嘱咐:“要设法找到你三舅……在台湾的老三。”我对三舅虽有眷念之情,但四海茫茫,悠悠苍天,舅在哪里? 孩提时听母亲说,三舅是她们姊妹兄弟中最机灵而又最顽皮的一个。有时她们姊妹间拌嘴格孽,一个个黑风扫脸生气不说话,他却故做鬼脸,让你破涕  相似文献   

19.
一只普通的粗瓷大口碗,碗壁内布满星星点点的蛋花,几片葱叶点缀其中,淡淡的香气不时袭来,很诱人.  相似文献   

20.
艾蒿飘香     
五月,艾蒿飘香。
  有天一早,母亲就敲开了我家的门。我睁开睡意绵绵的眼皮,很诧异母亲来的这么早。母亲说听说你得了眼疾,鸡叫三遍我就起床,房前屋后掐带着露水的艾叶,然后起早赶到城里来,把一包新鲜的艾蒿亲自送到我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