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虚假新闻是目前新闻传播中的一个顽疾。本文简要概述了虚假新闻的危害:不仅损害了媒介自身的公信力,损害了受众的切身利益,还给被报道对象产生极大的危害;同时分析了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主要是采访作风漂浮、新闻职业道德修养的缺乏和媒介竞争的环境等因素影响造成的;并提出了防治虚假新闻应采取的措施,加强新闻职业道德教育的自律与完善新闻监督制度的他律结合来规范新闻媒介的行为。  相似文献   

2.
媒介生态是指媒介、社会、受众三者之间构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其间始终伴随着大大小小的永无休止的矛盾和摩擦。这些摩擦会导致媒介生态系统的失衡,最终导致三者利益的损害。在媒介生态系统中植入新闻公评人这一“调和剂”,如果他能充分发挥作用,则可以造成媒介生态的循环往复渐变上升的更新,这种更新导致了媒介本身的自我变形和再生,同时也是社会生活的飞跃和受众认识世界手段的更新。  相似文献   

3.
媒介权利的研究是媒介研究中的重要方面之一。本文重点探讨布尔迪厄的权利理论、福柯的权利理论和其他学者对媒介权利的解读。关于其他学者对媒介权利理论的解读主要是从媒介权利的界定、生成、特性、运用等方面,进行简单的梳理。  相似文献   

4.
媒介权利的研究是媒介研究中的重要方面之一.本文重点探讨布尔迪厄的权利理论、福柯的权利理论和其他学者对媒介权利的解读.关于其他学者对媒介权利理论的解读主要是从媒介权利的界定、生成、特性、运用等方面,进行简单的梳理.  相似文献   

5.
张芳 《政府法制》2012,(1):62-62
电视新闻编辑是一种信息的选择、加工、组织和传播的思维过程,电视编辑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使其所掌握的新闻线索、新闻素材、新闻成品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组合,从而形成完整的新闻节目。这个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必定包含了电视新闻编辑的价值判断,也必定体现了编辑的意图或思想。所以编辑可以说是整个电视新闻媒体的“灵魂”。  相似文献   

6.
商业资本的运作、新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给媒体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媒介融合的潮流对媒体世界乃至全球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何看待和应对媒介融合,成为了媒体从业者和大众十分关心的话题。本文从媒介传播效果为出发点分析媒介融合对社会的影响,将媒介融合分成媒介中心、新闻产品中心、受众中心三个阶段性过程。  相似文献   

7.
玉朋 《法制与社会》2010,(6):223-223
编辑是组织、审读、挑选和加工作品的工作,是传播媒介工作的中心环节。广播是借助声音传播信息的媒介,就某一具体栏目而言,广播新闻编辑在从事编辑活动的时候,主要依据单篇新闻的重要程度或内容的组合形式来进行加工编排。编辑人员在对稿件的编排过程中既是该新闻产品的产生者之一,同时也是新闻传播中的把关者,对有组织、有计划、有规律、高质量地传播信息起到重要的作用。因而,其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高低对广播新闻质量的优劣有着最直接的影响。本文根据实践,认为广播编辑应具备以下素质,才能适应当前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对媒体人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媒介对三农作用指标体系的研究路径及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检测媒介对三农作用的指标体系,可以使媒介对三农作用的系列调查具有可比性与延续性,可以成为评价媒介作用、监测媒介发展状况的依据,并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本文探讨了这一指标体系的研究路径,提出了应当以中国主流媒体的职责功能为出发点,以传播学为理论基础,以其功能说为维度.同时应当遵循定量与定性相统一、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相结合,指标应具有广泛的覆盖性并能加以量化等方面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博客——新兴的“补偿性媒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客”这种热门的网络现象,体现了自由的精神与民主的意志,打造了全息化的传播模式。本文旨在探讨博客之道,即这种媒介形式展现给人们的媒介状态。笔者认为,博客之道在于“博”,其精髓是它所体现的媒介属性和传播价值——一种新兴的“补偿性媒介”与全民开讲的传播氛围,为网民们构建了多个可以自由发声的网络空间,其意义不可估量。  相似文献   

10.
唐宋诗歌的传播,除了受到思想观念、社会环境、个体差异等非传播因素的影响,更取决于不同时期的媒介因素。唐宋诗歌传播主要有艺术、生活、印刷三种媒介类型。艺术媒介主要包括音乐、歌舞、绘画、书法等,生活媒介则指各种自然之物和生活物品,印刷媒介主要指各种印刷书籍。这些媒介传播效果各异,对唐宋诗歌的发展产生过不同的作用,共同成就了唐宋诗歌作为民族文化精粹的世代传播。  相似文献   

11.
媒介商业化挑战新闻职业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职业道德不仅对新闻媒介及其从业人员有调节与规范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有很大的影响作用,然而在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下,媒介受到受众、广告商、自身利益等因素的影响日益趋向商业化,使经济利益与媒介职业道德之间的天平失衡。本文就媒介追求经济利益而在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着重探讨了两者之间平衡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法制新闻作为一种专业性新闻,是以1980年《中国法制报》的创刊为标志的。1985年开始的向全体公民普及法律常识的活动,是中国向社会主义法制迈进的一个创举,同时也促进了法制新闻的快速发展。近20年来,人民群众在生活中基本树立起了契约观念、诉讼观念、依法办事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法制新闻报道的内容也早已涉及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作为对这个现实进行反映的法制新闻报道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形成了独特的媒介文化景观。目前的法制新闻报道与早期报道相比,出现了一些值得肯定的新特点,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法制新闻报道一同产生的是媒介评论,在这样一个媒介共同参与法制报道评论的时代,法制报道面临着众多的机遇与挑战.在法制报道中常常由于个人主观情感过于强烈等原因而造成了媒介评论中的强烈抨击,或是在相关事件未有定论之前媒介就在法制报道之前进行片面的媒介评论来误导视听,严重影响了法制报道对社会价值观念的正确引导作用.作为代表法律权威性的法制报道应当积极主动地应对媒介评论带来的挑战,果断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强化正确的法制理念的传播,增强法制理念在社会方面的积极作用,为社会发展做贡献.本文将在媒介评论兴盛的背景下,深入探究法制报道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要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讲新兴媒体互联网和手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但其对大学生的影响有利有弊,如何科学地规范和引导其发挥积极作用是一项现实课题,社会、政府和学校需共同配合,以期运用新兴媒体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环境。分析大学生媒介接触状况的特点和倾向性,探求大学生媒介接触状况对其成长的不良影响,就建构良好媒介环境及培养大学生媒体素养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主要通过描述我国媒介侵权诉讼举证责任制度的现状,以及对国外一些具有典型代表的国家进行整体研究。着眼于我国目前媒介侵权诉讼举证责任制度的制度缺陷,并就如何完善提出一点个人意见。希望通过文章的微薄之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周详 《法学》2014,(11)
民意赞同死刑既是支持立法上保留死刑的最基本论据之一,又是刑事司法中影响死刑判决的主要因素。在网络社会中,口语媒介、戏剧媒介、印刷媒介、影视媒介与现代互联网传播媒介交叉影响,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处理、控制,人为地塑造着大众的死刑观。因此,要废除死刑,就必须从媒介对文化观念的塑造功能入手。法学学者应当重视大众媒介与死刑观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媒介制造、复制、传播、强化"反思死刑"的文化信息,积极参与大众媒介对中国死刑观的塑造、引导。  相似文献   

17.
当今社会,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媒体对于法制类报道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政法类报道呈现出的报道模式和功能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媒介审判,作为干扰司法公正的负面影响也随之出现.司法机关和司法者往往会迫于舆论的压力进入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之中,对被告人做出不利的判决.本文将从对媒介审判的定义、中国模式下的媒介审判以其成因、危害和对策这五个方面采做论述,以期达到遏制媒介审判,维护司法权威之目的.  相似文献   

18.
仿真世界中的媒介权力:鲍德里亚传播思想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国当代思想家鲍德里亚以独特的视角透视了现代媒介及其技术造成的后现代社会虚拟代替现实的严峻境况。他认为,当代社会是由大众媒介构建的“仿真”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电子媒介改变了传播的交流情境,新的言语情境和话语结构对主体产生了构建意义。大众媒介通过编辑机制和传播技术为人们生产文化意义,广告则通过提供各种消费符号和影像制造着欲望和诱惑。大众媒介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生活指南的角色,强化了对受众的塑造和影响。  相似文献   

19.
当今社会,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媒体对于法制类报道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政法类报道呈现出的报道模式和功能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媒介审判,作为干扰司法公正的负面影响也随之出现。司法机关和司法者往往会迫于舆论的压力进入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之中,对被告人做出不利的判决。本文将从对媒介审判的定义、中国模式下的媒介审判以及其成因、危害和对策这五个方面来做论述,以期达到遏制媒介审判,维护司法权威之目的。  相似文献   

20.
媒介报道司法审判行为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媒介对司法的报道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表现了不同的特点,中国的媒介由于自身的经营化策划以及深厚的民意文化的积淀而表现为一种扩张性,这就使得媒介在对司法审判的报道中存在相当程度的过度行为,这是应该加以规制的问题.但在规制行为中要坚持度的原则,并且要认识到规制方略选择的重要性,也不能动辄运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制,更多的应该考虑行业规制的策略.在媒介对审判的报道之规制问题上应该坚持自由与限制有机统一的基本理念,既不能损伤媒介主体的积极性,也要防止媒介报道的过度扩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