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闲暇时光,品一杯清茶,茗香悠长;温一本旧书,经典耐读。虽为旧书,但页面干净、整洁,书角也没有卷起的现象。我想,对于一本旧书,逝去的只是时间,永恒的却是文字。书页在指间滑过,仿佛许多往日的读书时光在行云流水般地重现。然而,却有一页令我翻书的手了下来。凝神细看,原来那页书上有着一道清晰的折痕。它表明,我曾经在上面作过一个标志,后  相似文献   

2.
最近,我从朋友处偶得一书,几乎是我一翻开书页,立即被吸引住,竟然全神贯注、手不释卷,一口气就将全书看完,紧接着又看了第二遍。掩卷沉思,心潮起伏,阅过此书的众多朋友异口同声,称赞这是一本近几年不可多得的好书,这就是殷作彬同志所写的《历史的呼喊》—一个普通中国人的自传一书。这些年我看过不少名人的传记和自传。恕我直言,有些所谓名人的作品,内容空洞单薄,拉拉杂杂写来,敷衍成篇,实在不敢恭维。《历史的呼喊》的作者不是名人,是一个普通人。他如实地将自己生平经历的真人真事写出来,像他这样一个普通人的一生经历特别具有普遍性和典…  相似文献   

3.
遨游在《资本论》中──记中国人民大学马列所所长顾海良教授古月文"您读过很多遍《资本论》吧?"秋兰飘香的一个下午,我在他那宽敞的书房,翻着他显然已经读过无数遍的马克思的经典著作《资本论》不禁肃然起敬。他笑着,认真地回答道:"我没计过数,但确实读了很多遍...  相似文献   

4.
《全球学》一书的作者和我是老朋友。他长时间从事全球化课题的研究,我是了解的,因为我们曾经较深入地讨论过这一课题。纵览全书,我觉得《全球学》一书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作者以对人类社会前途命运的强烈的忧患意识,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人人共享的新的理论高度,对全球化做了本质规定和方向判断,从而对解决什么是全球化这  相似文献   

5.
博闻天下     
《党员干部之友》2010,(12):55-55
且看小布什如何评价胡锦涛——来自东方阿德的博客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在刚刚出版的回忆录《抉择时刻》一书中,这样评价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他处事冷静、思维敏捷","他是一位专注国家内部事务的实干家"。他评价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我在世界舞台上最亲密的伙伴和最好的朋友","作为我们的盟友,他从来不曾动摇过"。他评价俄罗斯总理普京:"骄傲自大,是个冷血动物。"布什在书中提到,在一次会面当中,  相似文献   

6.
<正>高尔基,是所有外国作家里我最不陌生的名字,也是我仰慕的作家。早在60年前,我就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学过他的散文诗《海燕》,不止一遍充满感情地朗读过,还能流利地背诵下来。语文老师在介绍高尔基这位伟大的作家时,也提到了他的自传体小说人生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就这样,高尔基与奥斯特洛夫斯基一样,成为年少的我的人生楷模。  相似文献   

7.
写字之人必先读书,我是一只老书虫了,书是我的鸦片。床头柜、沙发上都放有我常读的书,与朋友聊天,也大抵不离书。为了快乐而读书,为了超过别人的书而读书,为了认清自我而读书,为了再现青春而读书……读书的理由千万种,书能提升我的写作品质,敌强我更强,这是读书最大的功用。也有过一阶段,不知该读什么书,因为闭塞,没有新书可看,旧书又不爱重翻,于是陷入绝望之中。  相似文献   

8.
<正>毛泽东读《水浒》时发了一些议论毛泽东酷爱古典文学。他一生中阅读了大量古典文学著作。在这些古典文学著作中,他最偏爱的是《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官场现形记》。对这四部书,他说不清读了多少遍。其中的《水浒》,是他在青少年时代就读过的。在他此后的人生历程中,打仗时,他读过《水浒》,也运用过《水浒》中的计谋;建  相似文献   

9.
阿庚 《党史博采》2011,(9):57-60
1995年,我们编辑并由梁斌同志作序的《〈红旗谱〉——话剧民族化探索》一书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同年夏秋之交我匆匆赴津给梁老送书。在天津总医院高干病房内梁老翻着书页、看着一幅幅剧照不无感慨地说:“多好的一台戏呀,可惜编剧、导演和几位演员都不在世了……”声调里带有几分凄婉。我赶紧调转话头说:“您的《序》写的多好呀。您不仅是位文学家,还是位戏剧家呀!”梁老笑了,他说:“这倒是,我的文学生涯实际是从戏剧起步的……”  相似文献   

10.
杜晓莲 《党的建设》2011,(12):42-42
年幼时,在堂屋的抽屉里放有两本用毛笔抄写的“书”,依稀记得一本为《三字经》和《百家姓》,另一本叫《四言杂记》。书皮泛黄,书角早已没了棱状,书页破碎,墨迹模糊。祖父说,这是他小时候的宝贝,陪伴了他一生。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在索契接受俄罗斯媒体采访时,推荐了《苦难辉煌》这部书,并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这部书曾是当年排行榜上的畅销书,而它的作者,是拥有解放军少将身份的金一南。从2009年出版至今,《苦难辉煌》卖了近200万册,金一南还因此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他直言想不到:"想不到能有这么多读者。想不到这么多高级领导干部,包括总书记会看。如果我当时知道今天的结果,也许手一哆嗦,就写不出来了。""我以我笔写我心"金一南年过六旬,军装笔挺,身姿挺拔,一开口就像天生的演说家,语言极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2.
纪实文学《大转折——决定中国命运的700天》作者邓贤说,面对解放战争这一被写了无数遍的题材,他始终在问自己能写出怎样的新意。最后他找到了答案:“因为我脑子里始终有一个谜,我要揭开这个谜底。”其实,同样的谜,也曾令斯大林和杜鲁门百思不得其解——从胡宗南攻占延安算起,到蒋介石下野,短短700天,中国历史发生了惊天逆转。为什么看上去很强大的一方瞬间垮掉,而弱小的一方却迅速取胜?究竞是什么决定了彼此的命运?邓贤在书中选择了三个重要转折点来进行讲述。  相似文献   

13.
假日闲居在家里,整理故纸,猛不防掉出一本素面朝天的旧书,是回忆录性质的小册子,书名叫《我的战斗岁月》,作者张广有。这不是曾在雁同地区战斗、工作过的那位老领导吗?打小在村里玩耍时就听说过他,于是我当天晚饭后便靠在床头,手把这册粗疏的自传读了起来。这本书是张广有将军的心血之作。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读《红楼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读《红楼梦》徐中远《红楼梦》是毛泽东最爱读的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之一。1964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北戴河的一次谈话中说:"《红楼梦》我至少读了五遍。"那么,从这往后,他还有没有再读《红楼梦》呢?笔者在这里介绍一下有关的情况。王行娟在她著的《贺子...  相似文献   

15.
沧南  彭臻 《学习月刊》2010,(21):18-19
毛泽东既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问家。他革了一辈子的命,也读了一辈子的书。他曾经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读书,不单是为了扩大知识面、搞好下作,而是他生活的一种常态。他把读书看成像空气一样,须臾不可离开。  相似文献   

16.
读书爱序     
书,大凡有序。它是打开书的内在世界的金钥匙,是游其主游其艺的导游者。我读书,先爱读其序。《知堂谈吃》是一本谈“吃文化”的书,钟叔河先生为其写序云:“吃是人生第一事,比写文章重要得多……文人也是人,他的第一件事必也是吃,不过他未必善于吃,更未必善于谈吃。《招魂》和《七发》都谈了吃,但一是为了骗死人,一是为了骗活人,谈吃而意实不在吃。束皙《饼赋》、陆羽《茶经》,算是专门谈吃的书,却又太像今之食品介绍或烹调专书,文学性稍嫌不够。我们这些普通人感兴趣的,例如苏东坡这首诗:‘三年京国厌藜蒿,长羡淮鱼压楚糟…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如今,随着人们物质条件的改善和文化生活的繁荣,各类图书琳琅满目。就领导干部而言,其书籍更是十分富有,有上级发的,单位购的,自己买的,朋友送的,可谓“阳光普照”。但有的人“四壁有书”不读书,解析问题不用书。君不见,把书捆放于床底、积压在箱子里“睡大觉”的有之;将书放在橱顶案首,作为房间摆设“装饰品”的也有之。甚至有些人把价值连城的旧书和新书当成废品,混入破纸箱和旧报纸中一起卖掉。难怪漫画大师华君武曾经挥笔作画:《有书不读,不如画个大书橱》。  相似文献   

18.
在我十二三岁时,也就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一二年,我开始知道“张闻天”这个名字。那时,我哥哥和他的少数进步同学们似乎有一个非正式的读书会,出钱买书的是他的一个家中很有钱但思想很进步的同学。书刊全是革命进步的,文学作品也有,全都放在我们家中。这些书中也有一些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出版的,后者中有张闻天择的书,我似乎翻看过,但我的文学气质太弱,连书名也忘记了。但从此我知道张闻天是个文学家。大概是在1936年冬,我从同一个途径读到了范长江同志的通讯报告集──《塞上行》、《中国的西北角》,不知是其中的哪一本…  相似文献   

19.
我是伴着《星火燎原》这部书长大的。记得上小学时有个同学从家里带来一本破了皮的《星火燎原》,同学们都围着他,一人读,大家听。书中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的故事一直刻印在脑海中。当兵了,在全国闻名的"铁军"部队,从连史馆、团史馆、师史馆,我一遍遍温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读中国四大文学名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潮》1992,(10)
关于少年时在私塾读书的情况,毛泽东1936年同斯诺的谈话中说:“我读过经书,可是并不喜欢经书。我爱看的是中国古代的传奇小说。特别是其中关于造反的故事。我读过《岳传》、《水浒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许多故事,我们几乎都可以背出来,而且反复讨论过许多次。”“我认为这些书对我的影响大概很大,因为这些书是在易受感染的年龄里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