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党员干部之友》2008,(2):42-42
1903年第三届诺贝尔奖得主: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因发现天然放射现象,居里夫妇因发现放射性元素镭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瑞典科学家阿伦纽斯因电解质溶液电离解理论获诺贝尔化学奖。丹麦科学家芬森因光辐射疗法治疗皮肤病获诺贝尔医学奖。  相似文献   

2.
王忻 《廉政瞭望》2005,(4):51-52
2003年,美国参议院公布了国会500多名参议员的财产申报,结果表明美国参议院里尽是百万富翁。参议员希拉里·克林顿公布了她的资产明细清单:出书赚了115万美元,丈夫克林顿一年演讲收入950万美元。  相似文献   

3.
第115号元素     
《当代党员》2013,(10):3-3
2003年,美国和俄罗斯科研人员首次发现了第115号元素,但其存在尚未得到最后确认。目前暂时使用“Uup”这个英文简称,它具有高放射性,会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内衰变成其他元素。2013年8月,新一期美国《物理评论通讯》杂志刊登研究报告称,第115号元素的存在又添新证据。瑞典隆德大学的迪尔克·鲁道夫教授等人报告说。  相似文献   

4.
据国外媒体报道,1967年英国天文学家乔斯林贝尔发现太阳系外出现了一组连续的脉冲信号。这些发现令她非常惊讶,她当时建议这可能是外星智慧生物的信号,但后来科学家证实这是一种高速旋转的脉冲星,可发射出非常规律的周期性信号。  相似文献   

5.
10年的社区工作.她把一个共产党员的精神内涵浓缩在了一件件平凡小事之中,使人们从她的收获中,得到了对人生价值的发现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秦九凤 《党史纵览》2013,(12):21-25
2013年6月20日。我国原驻美大使章文晋的夫人张颖以92岁高龄出席了在浙江绍兴市绍兴宾馆举办的纪念周恩来115周年诞辰暨周息来与文化建设学术座谈会。会上,张老在缅怀周恩来丰功伟绩的同时,深情地回忆了她一家几代人与周恩来的深情厚谊。  相似文献   

7.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贡献张浩,刘锐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放射线、电子和镭的发现,把自然科学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可是,当时的许多自然科学家,因受形而上学观点和唯心主义的影响,在新发现面前无所适从.在马克思主义者队伍中,也无人能对自然科学的新发现作...  相似文献   

8.
《党课》2011,(16):72-74
居里夫人,被称为“镭的母亲”。作为杰出女科学家,曾两次摘取科学桂冠—诺贝尔物理学奖与诺贝尔化学奖,一生中获得过难以计数的科学殊荣,可谓智慧超群、硕果累累。那么,作为母亲,她又是怎样培养和教育子女的呢?  相似文献   

9.
小李 《党建文汇》2006,(2):48-48
偶然发现商机 李杰出生在河南封丘县潘店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2000年.21岁的她从技校毕业后.来到郑州打工。2004年国庆节,李杰回了趟老家,在她要返回郑州的前一天晚上,母亲拿出两条粗布床单让她带回去用,对这种家织粗布,李杰再熟悉不过了。  相似文献   

10.
钟新 《党建文汇》2006,(11):35-35
佘艳一出生就不知亲生父母,她只有收养她的“爸爸”。1996年11月30日,30岁的单身汉佘仕友在成都市双流县一座小桥旁的草丛中发现被冻得奄奄一息的新生婴儿。佘仕友买不起奶粉,就只好给婴儿喂米汤,所以佘艳从小体弱多病。佘仕友给孩子取名叫佘艳.因为她是秋天丰收季节出生的孩子。  相似文献   

11.
对王桃书记应该说我很陌生,只是在邮箱里看到了她的文章,发现她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书记,同时也了解到她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实践数学老师,由此对她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12.
妈妈沈安娜已离世一年了。前些日子,我在整理她的遗物时,偶然发现了一张小小的、已经泛黄的“保健证”。  相似文献   

13.
《当代工人》2011,(20):34-34
个案急呈: 莫某是一家制衣公司的员工,她与公司签订了三年的劳动合同。2010年9月,莫某回家生育。2011年5月,莫某产假结束正常上班。她找到领导协商,要求每天给她一个小时的哺乳时间,领导同意了。但在月底发工资时,她发现比平时少了。  相似文献   

14.
郭冬仙 《求贤》2011,(10):49-49
半年前晓英跳槽到了一家新的单位.开始她很庆幸自己能够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专业对口、收入颇丰还很稳定。半年过去了,晓英发现工作永远是那样按部就班,没有任何新鲜感。渐渐地她觉得这个工作不能带来快乐和满足,更感到厌倦万分。她不仅情绪开始低落,行为也变得古怪。  相似文献   

15.
1992年的阳春三月,我专程来到位于玄武湖畔的南京林业大学,慕名拜访一位国际上知名的女教授,试图解开我心中一个长期无法破译的谜底:这位女教授单枪匹马去西藏,一呆就是将近20年,直到作家黄宗英去深入雪域高原时才发现了她的事迹,写下了那篇脍炙人口的报告文学,激动地告诉世人:世界屋脊上有一座令她终身难忘的“小木屋”!  相似文献   

16.
当你拿到一本杂志爱不释手、并且期盼早点读到下一期时,你便对其钟情了。我对《当代贵州》就是这样的情结。2005年时,我还在一所山村小学任教,偶然在办公室里发现了《当代贵州》,从此她就像朋友一样伴随着我。后来我成为一名基层新闻工作者,可以说她既是我工作上的引路人,又是我做好工作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17.
剑锋  小兴 《党员文摘》2009,(7):18-19
头疼儿子,打工嫂发现商机 今年38岁的王修梅是河南省唐河县王集镇人。1997年,从县化肥厂停薪留职后,她到南阳油田打工。几年下来,她省吃俭用有了一些积蓄。  相似文献   

18.
24年前没有血缘的她俩成了母女 1983年3月16日,是一个让范方和永远难忘的日子。那时,年仅27岁的她是成都火车站商场的职工。这天傍晚,她在商场外面的角落中看见一个小包裹,范方和轻轻翻开包裹一角,只见一个女婴眼睛紧闭,面部浮肿,人显得非常瘦小。紧接着,她又发现女婴的小手上还系着一张纸条:无名女,1982年10月24日出生。范方和立刻明白了,这是一个不到半岁的弃婴!  相似文献   

19.
百花园     
《湘潮》1999,(2)
刘少奇的“钱柜”刘少奇的秘书刘振德回忆:1963年,王光美下乡搞四清。她走后的一天,刘少奇将一只小木箱交给刘振德说:这是我的钱柜,光美走时交给了我。现在我交给你,发了工资,你照她那个单子分配一下就是了。刘秘书清点箱子后惊奇地发现,箱内现金总共只有23...  相似文献   

20.
王守兰,一位年逾花甲、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她曾是一个孤儿,人生道路坎坷,留下的却是一串串闪光的足迹;她是一名企业家,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直至拥有上千万元的资产;她是一位慈善家,无私资助社会福利事业,义务收养孤儿和孤寡老人,创办了全国第一家社会福利慈善会;她更是一位义重德高的奉献者,将价值近千万元的长春守兰福利大楼无偿地捐献给了政府…… (一)艰苦创业路 1983年,正在为全家人生计苦寻出路的王守兰偶然,发现长春市产院的病人不能及时买到红糖、卫生纸等必需品。为了方便产妇,也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同年 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