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治者,天下之大事,人心之向背也。孙中山说:“天下为公。”一个政治家总是以他为公的程度,以他对社会付出的多少来换取人民的支持度,换取社会的承认度。有人得天下,有人失天下。中国从有纪年的公元前841年算起,不知有多少数得上名的君臣、政客,他们也讲操守,也讲牺牲,以换取人心,换取天下。唐太宗爱玩鹞鹰,魏征来见,  相似文献   

2.
人心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其涵义是指已形成于人脑的思想文化观念和思维、情感活动。朱熹 :“心者 ,人之神明 ,所以具众理而应万物者也。”王守仁把心的内容界定为忠、孝、仁、义 ,“心即是理。”即人心是已形成于人脑的思想文化观念 ,包括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王守仁 :“身之主宰便是心。”即人心是人之言行的灵魂。在此认识基础上 ,中国社会管理传统十分重视掌人心 ,有“得人心者得天下”之说。“桀纣之失天下也 ,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斯得民矣。”掌人心就是得人心而用…  相似文献   

3.
《新湘评论》2012,(20):1-1
一心为公是官德的第一要义。这是政治立场、政治标准。一个政治家总是以他为公的程度,以他对社会付出的多少来换取人民的支持度,换取社会的承认度。公与私,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是最影响人格与人品的大题目。历史上向来就以怎样对待公与私而分成贪官、清官。一个普通人的私心顶多是引起人际关系的紧张和自己的孤立,一个有权的人有了私心,就...  相似文献   

4.
梁衡 《学习导报》2012,(20):1-1
一心为公是官德的第一要义。这是政治立场、政治标准。一个政治家总是以他为公的程度,以他对社会付出的多少来换取人民的支持度,换取社会的承认度。公与私,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是最影响人格与人品的大题目。历史上向来就以怎样对待公与私而分成贪官、清官。一个普通人的私心顶多是引起人际关系的紧张和自己的孤立,一个有权的人有了私心,就会利用权力把公利和他人之利变为一己之利。小者影响  相似文献   

5.
漫谈义和利     
中国自古重义,义者,社会、天下之大利,之大德,之大理。自古也有人追利,利者,个人私利也,也指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利益观、价值观都在变,义利观也在变。 孔繁森——原西藏阿里地委书记。他勤政为民,无私奉献,因公殉职,党和人民给予他的评价是:领导干部的楷模,人民的好公仆。他死得重于泰山。  相似文献   

6.
周礼 《党课》2013,(14):78-79
惠施是战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辩客和哲学家,也是名家的代表人物。魏王十分欣赏惠施的才学,虽然他是宋国人,但仍将他视为上宾,经常听他讲学,向他请教治国之道,与他探讨天下形势。  相似文献   

7.
凝聚人心     
“得人心者得天下”,是古今中外成功政治家的共识,可对于如何才能“得人心”,却是见仁见智,招数各异。有的施以小恩小惠,有的许以高官厚禄,有的假以兄弟朋党……凡此种种,虽能博取一些急功近利者的信任,但却无法赢得才高德厚者之心。那么,领导者究竟靠什么才能光明正大地赢得人心呢? 一靠切实的目标。设定工作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被领导者的思想、生活和工作实际,看看他们在想什么,关注什么。古人讲  相似文献   

8.
《江淮》2010,(11)
得品牌者得天下,品牌就是人心,品牌就是市场。明智的企业家无不殚精竭虑地打造自己的品牌,挟品牌之威横扫天下,狂敛财富。看来,未来中国的发展,还是以品牌入世,还是要走品牌经营之路。  相似文献   

9.
以天下之胸察物明,不知是哪位先哲讲的了,但这句话讲得颇有道理。这方面的话不少智士仁人也讲过,唐代白居易就说过“以天下之心为心”。《太公六韬·文韬·六守》中也讲过:“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就是说,只有胸怀天下才能看透天下,看清天下,看明天下。  相似文献   

10.
守成更难     
高深 《求是》2005,(19)
究竟是创业难还是守成难,历代政治家都在探讨。历史上的一些帝王,特别是开国君主,既打过江山又坐过江山,对“打”与“坐”的难和易有过深切的体会,君臣间曾进行过深入坦诚的讨论,其中不乏远见卓识。春秋时,晋文公就思考过这件事。他慨叹:“始也,吾以治国为易,今也难。”唐太宗李世民向侍臣们提出了“帝王创业与守成孰难”的疑问。房玄龄与魏征各执一词,最后李世民的结论是:“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于诸公慎之。”李…  相似文献   

11.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张建武吴临芳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个道理并不深奥。然而朝朝代代的统治者,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要么是一路昏庸,要么是有始无终,鲜有能真正答好“人心”这张考卷的。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扫灭六国,结束了诸侯混战的动荡局面。他梦想自...  相似文献   

12.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一生提出了许多改革主张,其中从变法求才的目的出发,阐发的一些关于人才的教育、选拔、使用、管理方面的观点,很有灼见。在《上皇帝万言书》中,他提出:“夫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一非其道,则是以败乱天下之人才。”认为人才问题并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的问题,而包括教育(教之)、  相似文献   

13.
经典语录     
正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战国·姜子牙《六韬·文韬》)以有限之心,止可求有限之事;欲以致博大之事,则当以博大求之,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也。(北宋·张载《张载集·义理》)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一》)  相似文献   

14.
明朝大政治家张居正说过: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此话说得非常在理,即使组织的决策、思路、制度再好,没有强有力的执行都是纸上谈兵。当前,在党员执行力方面确实存在  相似文献   

15.
有的同志在学习中认为,历史上,无产阶级以外的其他阶级包括统治阶级也能认识到要代表当时社会生产力的要求,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什么“君轻民贵”、“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不都是出自封建时代甚至封建帝王之口吗?因而对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缺乏深刻的理解。这种认识上的模糊,其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从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高度去把握“三个代表”完整统一的关系,去认识无产阶级与其他阶级、无产阶级政党与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不可否认,在人类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试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稳定性金宗谱一种政治制度是否稳定,起根本作用的是人心的向背,即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也就是说,政治系统的稳定与否主要取决于政治系统与人民群众的相互作用,取决于政治系统与人民群众互动关系。这种关系一方面表现在政...  相似文献   

17.
人心的向背,组织各种个人与群体的支持与否,是考验管理者团结与凝聚能力的标杆。完全可以这样说,一个人是否成功,在于他的支持率与别人意愿的合作度。有大量选民的支持,有人就成为了国家总统。有老板的支持,有人就成了企业的CEO。有员工们的支持与其他利益相关  相似文献   

18.
孟子王道政治思想关怀的焦点是民众的生死存亡,起始点是保障老百姓的"养生送死无憾",目的是要达到"天下之民举安"。为此,孟子提出"制民之产"的经济政策、抚恤鳏寡孤独的社会福利政策和"与民同乐"的资源共享政策,反对战争和暴政对生命的戕害。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强调要教化民众,来达到"天下之民举安"的理想,并在行政策略上提出了"行一不义,杀一无辜,而得天下,不为也"的理念。孟子王道政治中这些关怀民众生死、保障生存权利的思想,成为历代政治家追求的伟大政治理念,对于当今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仍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公则天下平     
正【引用】"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文中引用【原文节选】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尝试观于上志,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  相似文献   

20.
某单位讨论干部任用,会议刚结束,下面就传开了。原来,有领导向被任用的干部透露,会上他如何举荐,力促此次任命获得通过。被任命者十分感激,表示不忘领导的关爱之情。这种利用手中的权力,以出卖个人的“恩典”来换取别人的谢意和好感,是对党纪的破坏,对党风的败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无可争议的。但是,任何人都不能在干部任用中兜售“私恩”,利用手中的权力去谋求下属的感恩图报,甚至结党营私。宋朝宰相范纯仁在引荐人才时,必以天下公议,这些人被重用后却不知道是谁举荐的。有人问:“为宰相岂不可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