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识之士担心人们以后连信也不会写了。而我的忧虑,不是以后,却是眼下;不是因电话和互联网的普及,而是因汉语文化知识的缺失。一些理工科大学生和一般知识分子的信且不用说,这里举几例文化层次较高者书信的出人意料处。我的一位同乡,本地某大学中文系毕业,曾在多种报刊发表过作品。一次他找我商量他的工作问题,并拿出商之于父亲的信让我看。令人惊奇的是,他  相似文献   

2.
正母亲,我想你……十年来,我想着那出门在外,好像远在天边的山儿,我眼里含满了泪。他难道还会活在人间吗?忘记是哪一天,我记得好像有一只燕子带来了一封长长的山儿的家信。啊,那不是梦吧!起初,我还终日不断地牵念着我的儿子,现在十年了,也许他再不会存在于人间了。以后我便有时想起,却又很淡漠的从我的心坎间掠过,因为不愿再忆起这令人心肠欲断的儿子的事。  相似文献   

3.
《学习导报》2015,(4):24-25
今天,我想首先强调的观念是“:信”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得以延续,得以发展下去的一个基本前提。如果不讲“信”,那人类就没有办法存在下去。所以我要强调,并不是仅仅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才有“信”的资源,西方也有,各大文明中都有它的资源。其次,大家都知道我国目前面临的诚信问题,这也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大家关注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处在非常微妙的状态,这种状态  相似文献   

4.
1933年底,瞿秋白同志在上海与鲁迅先生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时,一次他给鲁迅和茅盾写的信中署名“犬耕”。鲁迅和茅盾不解其意,他说:我搞政治,好比使犬耕田,力不胜任的。他进而解释道:这并不是说我不做共产党员,我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始终如一的,我做个中  相似文献   

5.
爱心的动力     
2001年8月的一天,我收到一封来自大巴山乡下的信,是一个叫翠花的姑娘写来的,她告诉我,她考上了北京的一所重点大学,特地向我报喜。我好一阵才回想起来,翠花是我曾经救助过的一位失学女孩。7年前,一位记者朋友动员我为“希望工程”献一份爱心,我爽快地拿出500元钱交给他,叫他帮我联系一下,找的孩子得聪明一点。不久,我就收到翠花写来的信,从信中我了解到她家里的境况。翠花是一个边远山区乡村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她的父亲是一个木匠,4年前因暴病而死,第二年母亲带着她和弟弟改嫁。因不堪继父的虐待,一年后,她悄悄跑…  相似文献   

6.
书苑画坛,他自谦不是大家,却与名师情同父子,尽得泰斗教诲指点;出身文化世家,他有广博的文化积淀,却坚持博以养专、志淳于一;从工从商,他五十年致心书法,专攻章草,笔耕不辍;本可独自挥墨,游历山河,他却谨记众师所望,转身儒商,做宏宝堂堂主,肩负起传播传统文化使命他,就是大家眼中的程茂全,京城著名的书法家淳一先生。  相似文献   

7.
在林强办公室的电脑里,保存着一封没有寄出去的信。信是写给四川省委领导的。开头这样写道:“我叫林强……这段时间各媒体都在宣传我的事迹,我很沉重,特别是有的领导希望我在讲这些事情时爬高(四川方言,即拔高),我心里不是滋味,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想跟您说点心里话……”林强的苦恼,是从他成为全省先进典型开始的。  相似文献   

8.
(一)闻名 我和胡耀邦的交往应该从1975年他在中国科学院、我在国务院政治研究室工作时算起。从那时起,我同他才在工作上以及政治上、思想上开始有接触。但这并不是说在此以前我对他一无所知,也不是说我们两个人一直彼此互不相识。早在1938年春天,我就知道我们党内有一个名叫胡耀邦的青年人,以后我又多次听人说起过他。  相似文献   

9.
据《论语&;#183;述而》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体现了孔子思想中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一种教育思路。这充分说明孔子认识到学必有所本,而所本的文化典籍并不是学习的终极目的。在孔子那里,他是想通过“文、行、忠、信”这样一个逐步深入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全面的道德素养。自始至终。孔子都是把德育教育放在很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1940年8月的一天,身居泰国曼谷的华侨丁季平终于收到侄子丁寿康从中国重庆寄来的家书。这是一封迟来许久的信,他有一种不祥之兆袭上心头。他赶忙打开信封,发现第一页信纸上的字体不是他平时所熟悉的,信的开头这样写道:"在你收到这封信未拆之前,你定会感到快慰,因为这是你的爱侄丁寿康写给你的,呵,可是等到你拆开这封信后,你定会悲哀,惨痛,乃至极点的情绪。在我没报告关于丁寿康悲壮的牺牲之前,让我先介绍我给你  相似文献   

11.
收到一位朋友的来信,他在信中向我诉苦,说他的那位"混蛋"上司千方百计地挤对他。这本是我意料之中的事情,因为我这位朋友机敏多才,而且性情刚烈,生就一把刀子嘴,上司既然少才缺德,不怕他、恨他才怪呢。为他颇感不平之后,却突然想到,照他的个性发展下去,于组织、于他人、于自己、于事业都没啥好处,遇上个跟他过不去的上司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特别是我省文化强省建设会议以后,全省的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黄金发展期。紧紧把握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坚定地担当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责任和重大使命,是每一个宣传文化工作者必须直面的神圣职责。如何在新的文化竞相发展中掌握主动,走在时代的前列?我认为——  相似文献   

13.
姚远 《党史纵览》2010,(12):4-9
林巧稚是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家。也是中国科学院第一位女学部委员。她终身未婚。却拥有最丰富的爱;她没有子女。却是最富有的母亲。她是东西方文化交融陶冶出的杰出女性,是母亲和婴儿的守护神。被人尊称为“东方圣母”。作为开国总理的周恩来,对这位“东方圣母”十分关心。也十分敬重,多次称赞林巧稚为我国妇女儿童事业所做的杰出贡献。而林巧稚也难以忘怀周恩来对自己的关爱。她曾动情地对朋友们说:“是他崇高的精神影响着我。使我由信上帝变成信共产党。要说真有上帝,那么,他就是我心中的上帝!”  相似文献   

14.
人类学家鲍亚士认为:“决定人类行为习惯的不是遗传因素,而是文化因素。人类行为和信仰所反映的不是他与生俱来的智慧,而是他所生活的文化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讲,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已渗透到一些党员干部思想观念、日常行为和生活习惯中的风气化了的官本位文化、特权文化、享乐文化和奢靡文化的典型反映,是一种对公权力滥用的表现形态和权力失控的必然结果,因而也是对执政资源的恣意挥霍浪费。“四风”问题源远流长,屡治屡犯,此消彼长,是一种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的“作风顽症”,破解这道难题,需要我们多措并举,不遗余力,持之以恒,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5.
正亲爱的姐姐:接到你三月十七日的信,如命写了一封信等人来转给你,当时药还未收到,后来我托人寄一信给你,那天很凑巧的送药的朋友来了,我还未见到他。照郑先生说他很慌张,一交了药便跑了,这样那封信便没有给他。从他手里接到你的三月二十日的信。你二十日的信我读了知道你替我不安,我很感谢你。但如果你有了工作,你便安心去吧,不必为了我,我自己会懂得去处理自己的生活。今后的问题,也只有候命吧。  相似文献   

16.
书苑画坛,他自谦不是大家,却与名师情同父子,尽得泰斗教诲指点;出身文化世家,他有广博的文化积淀,却坚持博以养专、志淳于一;从工从商,他五十年致心书法,专攻章草,笔耕不辍;本可独自挥墨,游历山河,他却谨记众师所望,转身儒商,做宏宝堂堂主,肩负起传播传统文化使命他,就是大家眼中的程茂全,京城著名的书法家淳一先生。  相似文献   

17.
云霄我的爱妻: 这是我给你的最后的信了,我即日便要处死了,你已有身孕,不可因我死而过于悲伤。他日无论生男或生女,我的父母会来抚养他的。我的作品以及我的衣物,你可以选择一些给他留作纪念。  相似文献   

18.
长征到达陕北以后,林彪看到到处都是支离破碎、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地瘠民贫,经济凋敝,村镇“只有几个破窑洞”,无法养活那么多军队,遂产生了去打游击的想法。1935年12月初,中共中央就战略问题征求军团领导干部的意见。12月9日,林彪写了一封信给毛泽东,提出由他带领部队到陕南去打游击,并要求将红军的一些主要干部带去。他在信中说:我对脱离现任职务改做游击战争已具不移之决心,一周来虽数次向军委请求,而卒未获准,致我非常不安。目前实为我脱离部队之惟一良机,故决不因任何障碍而改变决心。且准备于不得已时,宁可忍受处分。我很盼望你最后…  相似文献   

19.
《理论与当代》2013,(8):56-57
樊纲在5月24日的《人民政协报》上撰文指出:最近有人老问我,今后什么产业好?我说,你别听我的。我要说一个产业好,你信了,他也信了,一窝蜂全去做这个产业了,最后全出产品了,这个产业马上成为过剩产业,产品到时候只能当白菜卖。在中国,我不认为哪个产业是夕阳产业。我们要弄清楚,真正有哪个东西是以后几十年中国不需要的东西?很少。  相似文献   

20.
《党史文苑》2014,(12):43-43
亲爱的姐姐:接到你三月十七日的信.如命写了一封信等人来转给你。当时药还未收到。后来我托人寄一信给你,那天很凑巧的送药的朋友来了.我还未见到他。照郑先生说他很慌张,一交了药便跑了,这样那封信便没有给他。从他手里接到你的三月二十日的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