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绮云 《红岩春秋》2014,(10):44-44
人不可离世而独立,然性行端方,才智卓越之士,投闲置散,幽岩穴而不用者,又所在多有;此世之相遗,非所以遗世也。至若志存公忠,睿知英发,能为生民造福利者,其被世之摒斥也必益剧,甚且必欲逐之蛮貊,弃诸四夷而后快。然疾风有劲草,板荡出英雄,世虽欲遗之,而又每不可得。孔氏所谓“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余之认识含章,殆如是耶!  相似文献   

2.
西柏坡赋     
梁衡 《党建》2011,(8):50-50
西柏坡乃冀中一普通山村。然其声沸海内,名传八方;瞻者益众,研者益广。天降大任,托国运于僻壤;小村何幸,成历史之拐点。  相似文献   

3.
原文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  相似文献   

4.
廉者三境界     
明代思想家薛宣在《薛文清公从政录》一文中指出:“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并进一步指出:“见理明而不妄取,无所为而然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捐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则勉强而然,斯又为次也。”薛宣对廉者的这一分类和评价,至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严复素称晚清启蒙思想家,其所译西书,于国人起发聋振聩之效,已具共识。然严复此誉,洵属常论所谓客观之效应,非表严复固有思想之本意。严复之时论及译书按语,固多针砭时政及传统,此凡严复所认中国政制与西学不合之处者尤然。虽如此,严复译西书,释其义,多以固有旧学立据;且其译书之用意,原非纯以国运之是非为是非,虽可为启民心之良药,然亦仅出自治国人愚弱之智所需。是故,严复晚年于旧学多有张扬,亦非出自于"复古",犹如译介西书,意在标举中西政制学问之异同,使国人有所鉴观,本非为西学张本。  相似文献   

6.
戒贪篇     
戒贪篇吴正中(其一)公则生明,诚则抚众;勤可兴业,俭可养廉。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多占曰"贪",受贿曰"污"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人贵廉洁,人贱贪污;为民官者,切切记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一尘不染,两袖清风。做官只是一时一地,做人才...  相似文献   

7.
廉洁的境界     
《天津支部生活》2012,(11):44-44
廉洁自律也是分境界的。 明代著名政论家薛碹提出:“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见理明而不妄取,无所为而然,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狷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则勉强而然。斯又为下矣。”廉政具有层次性,具有崇高境界的人,才可以洞明世理,端正对人生意义的认识,从而生成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自觉保持操守,一生廉洁自律。那些贪赃枉法者,恐怕距离第一境界遥远得很,让人可悲可叹!  相似文献   

8.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日:“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相似文献   

9.
“福”乎何物?“福”乎何在?耕其田,劳其力,丰衣足食,“福”之哉也。如是,“福”无处不在,人人可享之。然真正一辈子享福的人不多,而想念和企盼得福者,却是古今普遍存在。于是欲得“福”而享者,便总是想着这“福”,追求那“福”,而那“福”偏偏同你若即若离。...  相似文献   

10.
箭竹 《廉政瞭望》2004,(5):22-23
贪官之言,位高权重之时,往往豪言壮语;组织审查之时,往往巧言辩语;身陷囹圄之时,又往往真言悔语。贪官之言,常为花边新闻,多为饭后谈资,然贪言权力、金钱亦不失“精彩、独到”。今摘录贪官之精彩语言,加以点评,编为此文。  相似文献   

11.
孔子之碑     
夫圣者。大智大贤之谓也。两千多年来,无论族属国别,无论智愚贵贱,泱泱中华,悠悠华夏,人誉为圣人者,约十数计,然誉为至圣而师者,惟孔子一人而已。孔子名丘,字仲尼,鲁之曲阜人。少有好学之心,长怀济世之志,及冠先后任委吏、乘田吏,颇有政声。行年30,创学收徒。开我国平民设教之先河,人称之为夫子。51岁为中都宰,政绩卓著。翌年,由司空而大司寇,摄相事,夹谷之会,扬国威捍尊严,强霸为之侧目。抑私家,强公室,鲁国大治。谗谤交攻。难行其道,被迫去国离乡,周游列国,以期一展夙抱。凡14年,历卫、陈、宋、郑、陈、蔡、楚七国。蒙谗于卫。围困于匡,绝粮于陈,受惊于宋,踟躇于郑,被阻于楚,颠沛流离,困辱备尝,然终不得一遇。年近70,返鲁还乡,授课之余,潜心著述,整理典籍,删诗序书,传礼正乐。系周易。作春秋,留后世一宝贵遗产。夫子博学多艺,诲人不倦,躬行垂范,终生从教,受教者3000,贤者72人。其一生仁爱溢其胸。  相似文献   

12.
国学经典     
《党建文汇》2014,(5):17-17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语出时代刘基《拟连珠》。大意是,东西苦甜,尝到的人知道;道路安危。走过的人知道。说明获得真知就要亲自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灵感.  相似文献   

13.
郭庆晨 《党课》2010,(23):123-124
近来,“清水衙门”接连出现的几起腐败案件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某地爱国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利用购买灭鼠药之机贪污受贿挪用公款达30余万元;某福利院院长竟然在福利院里捞取了13万元的好处;某市只有80余人的博物馆,参与私分门票款的人竟然达57人之多;就连殡葬行业也不甘寂寞,某省检察机关一年就立案查处殡葬行业贪污贿赂案11件16人,涉案金额达118万元……  相似文献   

14.
《金瓶梅》问世伊始,就成为人们的看点、焦点,褒贬不一,疑案重重。至今还有为人不解的疑点和没有突破的难点。笔者仅就该书的思想内核与作者、编刊者及书名的谐意会意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一、《金瓶梅》的思想内核: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统精神《金瓶梅》是一部讲政治的书。《金瓶梅》以西门庆的命运为主线,“因一人写及全县”,由“一家”而及“天下国家”(张竹坡《金瓶梅读法》)。尽现“天下失政,奸臣当道,谗佞盈朝……在朝中卖官鬻爵,贿赂公行,悬秤升官,指方补价。夤缘钻刺者,骤升美任;贤能廉直者,经岁不除。以致风俗颓败,赃官污吏,遍满天下,役繁赋重,民穷盗起,天下骚然。”(《金瓶梅》第34回)《绣像本金瓶梅跋》又再现“其中朝野之政务,官私之晋接,闺闼之蝶语,市里之猥谈,与夫势交利合之态,心输背笑之局,桑中濮上之期,尊罍枕席之语,驵验之机械意智,粉黛之自媚争妍,狎客之从臾逢迎,奴怡之嵇唇淬语,穷极境象,驮意快心”等等大明王朝末期国不治、天下不平的史实。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历史,贯穿着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灵魂。“天下平”是儒家思想的灵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天理道法,顺者昌,逆者亡,诚如《金瓶梅词话序》所语:“合天时者...  相似文献   

15.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相似文献   

16.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相似文献   

17.
袁绍的猜疑     
应献 《廉政瞭望》2009,(2):63-63
近读史书,偶有所思,发现人的性格决定成败。 东汉末年,豪杰并起,最有可能得天下者,当数袁绍。他出身四世三公的高干家庭,长得“姿貌威容”;能放下架子,结交有识之士,身边不乏谋士将才;主持会盟,兴兵讨伐董卓,是各路大军推举的“一把手”。凭他的资历,足以成就霸业。然,他却最终败在他所不屑的曹操的手中。  相似文献   

18.
对于《中庸》“诚者,天之道也”,朱熹《中庸章句》讲“诚”是天所固有的“理”之本然,讲得是天,《礼记正义·中庸》讲“诚”是天所赋予的人的先天本性,讲的是人,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重要的是,朱熹从他的诠释中引申出对于天道的论述,认为天道之“诚”在于“不二”,即纯而不杂,而且由于“诚”,天能够生生不息,化生万物。同时,朱熹还引申出对于伦理道德的论述,认为“诚”既是天所固有的“理”之本然,又是人的先天本性、圣人之德,并且比“五达道”、“三达德”更为根本。  相似文献   

19.
史浩与张浚之争作为南宋和战之争中的一段公案,引发了评价热潮。阵营有三:主流乃是张非史一派,宋代以杨万里、吕中等为代表,后之沿袭者多有;楼钥、四库馆臣等则为史辩护,持论较为客观;此外,薛季宣、崔铣等人并斥史、张,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20.
王玉堂 《党课》2014,(14):74-75
容人是一种美德、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俗话说:“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好撑船。”这是容人的最高境界。心有多宽,舞台就有多阔。一个人的心胸、气量决定一个人的成就空间;有多大的胸怀,就能成就多大的事业。作为党员干部应该具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能装事、能容人、能吃气;既要能容人之短,又要能容人之长;既要能容人之过,又要能容人之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