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唐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与思想家柳宗元在《送薛存义序》一文中指出:“凡吏于士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意思是,在地方上做官的,你们知道他的职责吗?原来是为民众服务的,不是叫老百姓为他服务的。在官贵民贱的封建社会里,柳宗元公然能提出“官为民役”的思想观点,这是十分了不起的。八世纪时期的柳宗元就能提出“官为民役”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2.
少时读书没选择,见啥读啥,偶得一本《礼书》,竟也啃了起来。当读到“德者,得也”时,不知何意,请教一位教过私塾的老先生。他说,有“德”的人,也就有所得,但得到的不是金山银山,而是做人的尊严和别人的尊敬。老者短短几句话,确实使我受益匪浅。尤其是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社会阅历渐丰,更觉这“德”与“得”有着不同凡响的内涵:古往今来,许多人虽官居要位,却因“德”甘守清贫、两袖清风、一身正气而永垂史册者比比皆是,因“得”厚颜无耻、身败名裂、自取灭亡而遗臭万年者亦大有人在。可见,这“德”与“得”,音虽相同,但如把…  相似文献   

3.
父亲是个最重感情的人,在他心目中共产党的位置最高。用父亲的话说:他的命运是与党息息相连的。父亲是咱们那个穷山沟里最大的“官”——村党支部书记。从咱懂事时起就知道,父亲在村上是个挺体面又有威望的人,不管是在化苦思甜会上作报告,还是在家里谆谆训导我们,他都会深有感触地说:“共产党好啊,以前咱给地主当放牛娃,做长工,现在咱穷人翻身做了主人。要没有共产党,咱还不真成了个要饭的”。这种感情他咂摸得最实在。的确,共产党给父亲的第一次解放,使他从受剥削受压迫的绝境中解放出来,真正做起了人,为他的人生树起了一座…  相似文献   

4.
伤心的结局     
有一个人看见一个小男孩在路旁嚎啕大哭,他问这孩子为什么哭得这样伤心?“我刚才不小心丢了十块钱。”那人见他哭得如此难过,就从口袋中掏出十元钱送给这个男孩。可是没想到那个小孩哭得更加伤心。那人大惑不解,就问小孩:“我刚才不是已经给你十块钱了吗,为什么还哭呢?”小男孩回答:“假如我不丢掉那十块钱,我现在已经有二十块了。”故事短短,启迪深远。是的,如果一个人被贪婪主宰了自己的心灵,等待他的只能是“伤心的结局”。没有得到时贪婪者是“伤心”的。贪婪者手伸得老长,一味向着这个世界索取。当他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  相似文献   

5.
办实事工作就得实,不然实事可能办虚;办好事方法就得对,否则好事也可能办坏.自古以来,"善始者未必善终,善作者未必善成",我看都可能和方法、作风有关.  相似文献   

6.
《学习导报》2008,(2):62-62
从前有一少年,很小就能诗善对。父亲为了让他早日成才,便带他去拜一老先生为师。 由于年少,父亲就把他背在背上去见老师。老先生见此情景便出一上联:“子把父当马”;意思是小孩不懂礼教,竞把父亲当马骑。谁知小孩应声答道:“父望子成龙”。  相似文献   

7.
《新湘评论》2008,(2):62-62
从前有一少年,很小就能诗善对。父亲为了让他早日成才,便带他去拜一老先生为师。 由于年少,父亲就把他背在背上去见老师。老先生见此情景便出一上联:“子把父当马”;意思是小孩不懂礼教,竞把父亲当马骑。谁知小孩应声答道:“父望子成龙”。  相似文献   

8.
说“真”     
郭庆晨 《奋斗》2012,(6):61-61
字典上讲.“真”字本从贞变形而得,贞从贝从卜。卜贝属于占卜的一种,是汉人传统的习俗,是最简单的一种求真过程。可见,从造字之初.人们就对“真”字赋予了美好的含义。人的主流道德的基本点不外乎三个字——真、善、美,真位列其一。因为。唯物主义者从来都是把物质放在第一位的,失去了真.善和美也就无从谈起。真,是崇高的信仰。世上大大小小的道理有千个万个.  相似文献   

9.
顺坡下驴     
正吕局是个吃主,他对驴肉有辨别能力,即使是小包装的驴肉,他放嘴里"咂摸"一会儿就能知道,这块肉是驴身上哪个部位的。没人知道他爹在老家就是卖驴肉的。后来人们揣摩出来,吕局可能对驴情有独钟,于是人们就开始试着给他送画,当然得是有驴的画。平时局长是驴脾气,可一见画他就成了顺毛驴。司机小李想到基层去当领导,可让他找一张上佳的驴画,他也弄不来。于是有人出主意,让他随便找幅驴画送过去。等局长接受以后,过些日子再  相似文献   

10.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哪怕你上面的‘政策’清似水,也难逃他下面的‘对策’滑如油”。……这些说道都提醒我们,目下一些官员“欺上瞒下”的劣行愈来愈严重。“对策”风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一个善弄“对策’的单位或个人大占便宜、大得好处,数个“老实巴交...  相似文献   

11.
“官为民役”,这是唐代柳宗元在《送薛存义序》中提出来的,它不仅反映了柳宗元在“人本”思想认识上的进步和创新勇气,而且显示出他洞幽烛微、竭力整饬吏治的独到眼光。首先,他认为,官吏是民众所雇佣的,官吏所吃的俸禄就是民众付出的赋税。因此,“凡吏于土者”,“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即是说,凡是在地方上做官的人,都是老百姓的仆人,并不是奴役老百姓的官老爷。封建专制时代的本质特征,是要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在这种制度下,统治者总是把民众置于社会的最底层,老百姓总是处于卑贱者的地位,即使是号称仁德的官吏,也是居高临下地施惠于民…  相似文献   

12.
“得顾客者得天下”,这是商战颠扑不破的真理。因此,在许多商家的经营手册中,在公司或商场的墙上,都明显地写着———“顾客就是上帝”。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却看到:当商家在市场竞争中“正气凛然”地呼吁“以质取胜”的时候,消费者被假冒伪劣砸得头破血流;当企业高举“品牌攻坚、服务至上”的旗帜时,消费者又为厂商玩得不亦乐乎的过家家游戏暗自神伤。而且“上帝”又是“撒旦”的宿敌,冠冕堂皇的称谓很多情况下名不副实,在发生消费纠纷时往往处于弱势,“撒旦一发威,上帝就无奈”。也难怪一商家负责人在处理一起消费纠纷时嚣张…  相似文献   

13.
何仁文  梁涑 《廉政瞭望》2011,(16):36-37
当重权在握者置身“圈子”中心时,他也就迷失了自己,周边人就成了他行事的参照,而由此做出的判断,令他犹如井底之蛙——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专家和学者们都一直坚持哲学是给人以智慧的智慧之学;1996年7月2日,郑一奇同志在《光明日报》载文指出:史学──智慧之学。笔者仅就哲学、史学何以称为智慧之学以及二者的统一谈点认识,以就教于同仁。(一)“哲学”源于希腊文,意指爱智慧.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列宁称其为道德哲学的创始者)很有学问,且善于论辩.据说,一次他和欧提德漠斯进行了一场关于什么是“善”的问答,内容如下:欧问:请问苏格拉底先生,什么是善?苏反问:盗窃、欺骗、卖人当奴隶,是善还是恶?欧答:是恶.苏又反问:欺骗敌人是恶吗?欧答…  相似文献   

15.
《理论与当代》2012,(4):59-59
易水寒在第2期(上)的《杂文月刊》上撰文指出:人跬在水里,知道水的深浅,他大抵不会害怕。他所害怕的是水的深浅莫测。人走在仕途道路上,有一个相对明朗的预期,他会有一种灵魂深处的安宁,就会生活得比较坦然,他所烦恼的是这种道路上存在着太多的“莫测”。这说明,凡事有一种制度,有一种规范。并让这种制度、规范牵引人生的期待,既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同时也是以人为本的需要。因为尊重人的心理预期,本身就是尊重人的尊严。鲁迅先生笔下的“山中厉鬼”之所以可怕,皆因为此鬼“脸无五官,浑如鸡蛋”。鲁迅先生认为,“小说上的描摹鬼相,虽然竭力,也都不足以惊人”,“因为五官不过是五官,纵然苦心经营,要他凶恶,总也逃不出五官的范围。现在使它浑沌得莫名如何。读者也就怕得莫名其妙了”。  相似文献   

16.
翻阅史书,拜读了“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几篇从政诗文,倍受启迪。柳宗元(773—819)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具有进步思想的政治家。他在《送薛存义之任序》中对“什么是官”作了这样一段颇有哲理的议论:“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十一佣乎吏,使司乎于我也。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  相似文献   

17.
上任第一天     
寒云 《正气》1996,(11)
上任第一天寒云成金龙当副局长的时候,有句话说得直言不讳:“我若当上局长,首先让伙计们美美吃一顿。”此话虽有点开玩笑的意思,但言中有心,当然也可看作是他的第一号任职宣言了。谁知心想者,事竟成也。老局长荣退之后,成金龙便荣升正职。上任第一天,喜形于色的成...  相似文献   

18.
隋国庆对我说,他有一个梦,从年轻的时候就作起。想当科普作家。“那时候少年不识愁滋味,以为梦来得快,醒得也快。谁知这梦如此绵长。30多年竞没有作完。”为圆这个梦。隋国庆几乎把一生都“搭”进去了。一次次“为伊消得人憔悴”,历尽坎坷,终于。隋国庆梦想成真,他成了国内知名的科普作家。不仅如此。他因人品学识受到群众拥戴。先后当选为岳阳市政协副主席、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相似文献   

19.
1900年,大教育家蔡元培的原配夫人因病去世。由于蔡元培学问高,社会地位又显赫,说媒者接踵而来。   蔡元培提出了择偶的五个条件。第一,女子须不缠足者;第二,须识字者;第三,男子不娶妾;第四,男死后,女可再嫁;第五,夫妇如不合,可离婚。这几条在当时的情况下,条条“离经叛道”,媒人们听后,无不悻悻离去。   但是,不管媒人们怎样看,外界人怎样非议,蔡元培毅然按自己的主张行事。过了一年,他访得江西黄世振女士,她不缠足,识字、善书画,蔡元培对他很满意,于是就顺利地定了亲。   蔡元培的婚礼,也是别开生面的。 …  相似文献   

20.
面对诱惑     
赵亚兴 《奋斗》2005,(9):55-55
曾国藩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果能“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那么,这个人就可能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就是一个讲道德有操守的正人君子。“好善”,应“好”到什么程度?他不拿别的作比喻,而是说,应如喜好娇好的女色那样“好善”。这或许也有他自己的人生感悟。曾国藩的日记,就记着这样一件事:一次,他看到朋友家眷的美貌,怦然心动,但立即“觉得殊为可耻,严加反省”。心动,而不行动,而知反省,而不越雷池半步,这似乎并不妨碍曾国藩的道德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