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羽 《前沿》2013,(16):87-89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剧,竞争的焦点从技术和产品的竞争,转向更深层次的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和心理资本的竞争。一个企业想要在这激烈的竞争里独树一帜、持续发展,必须基于“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促使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员工满意度的关注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使所有参与者以一种更积极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同时,通过特立独行的企业文化,将心理资本软实力的开发纳入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增强员工的自我效能、促进员工个体成长发展和绩效提升,这才是现代企业的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2.
对企业而言,忠诚的员工无疑是最珍贵的财富。可以说,让员工忠心耿耿地为企业效力是每位管理者必须解决的问题,而“让员工快乐地工作”则是成功管理一个企业的关键所在。员工不快乐的企业,多数企业都会止步不前甚至倒退,而环境宽松的企业常常蓬勃发展。员工快乐指数是与企业发展成正比的。换而言之,员工快乐指数越高,企业就越有活力。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对象.脱离人这个载体,思想政治工作就无从谈起。胡锦涛同志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其实就是管理者与员工的沟通工作。如何进行高效的思想沟通,笔者认为,应从五个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4.
国有企业经过一系列改革,大多数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要长足发展,尚存不足。仔细分析,其原因除缺乏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外,重要的是未建立企业与员工同步发展的机制。不少国企有企业发展目标,但注重员工发展不够;企业效益增长与员工利益未整体挂钩;管理者有积极性,但员工缺乏积极性,难以实现企业与员工价值的最大化。因此,重视每一位员工,给他们合理定位,挖掘他们潜能,不仅是经营者所要思考的问题,更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让很多企业选用了“狼型”管理模式,于是压力与动力就成了企业主与员工不同阵垒的对峙。当企业管理者在津津乐道地推行强势管理文化时,员工是否认同并接受了呢?  相似文献   

6.
《研究与交流》2005,(5):40-41
这几年,在经管书籍迅速升温之下,很多企业家都能够头头是道地谈论“高瞻远瞩的战略目标”、“回馈社会的长期使命”和“凝聚员工的核心价值”。但是在实际做法之中,能够体现这一切思路的管理者还不是很多。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要不要加强以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刘社会主义道德(以下简称道德)建设呢?回答应该是完全肯定的:经济体制要转换,道德旗帜不能丢;市场经济的上空不能没有道德的旗帜!然而由于多种复杂的原因,当前在这个问题上有些人还存有不少模糊认识:有的认为“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只要抓好法制建设就行了,不需抓道德建设”;有的认为“搞市场经济必然开展竞争,而竞争就不能讲道德”;也有的认为“市场经济就得讲赚钱,而赚钱怎么能讲道德?道德良心…  相似文献   

8.
周顺 《现代领导》2006,(11):31-31
“事转企”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特点——就员工而言,有的长期以来习惯于吃“皇粮”,打破“铁饭碗”后,担心收入减少,担心下岗回家;有的害怕企业管得严、罚得重,受不了,不自由、不宽松,受束缚;也有的顾虑企业只讲经济效益,缺少人情世故,会失去组织的温暖,等等。  相似文献   

9.
方晨 《人民政坛》2006,(1):43-43
每年一次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主要形式。但是,近年来,不少地方的人代会代表审议六个工作报告的效率不高,效果不理想.不时出现“说套话”、“跑题”、“冷场”等现象。对于这种现象。有的代表认为,审议发言是“说了白说”,说完了也就没了,意见无从落实;有的代表认为是“自说自听”.提意见的是代表,听意见的也是代表;有的代表认为反正可说可不说,“乐得清闲”。不如让一些“领导代表”去说。  相似文献   

10.
有的管理者感叹:为什么自己苦心营造的企业文化体系,很难被员工认同,成为被挂起来的"口头文化"?其实,如果能将孝道寓于企业文化建设中,将有助于让员工理解,并且促进企业文化的落地和执行。孝道文化激发员工努力工作在服务型企业中,感恩文化被经常谈起,管理者也会提出学习某某企业某某人,要把企业当家,把客户当成上帝;  相似文献   

11.
李兰兰 《湖湘论坛》2004,17(3):55-55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哪个企业拥有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并能高效地加以利用,哪个企业就能开发、引进和运用新技术,研制、开发出新的高质量产品,并运用最新的经营战略和战术去占领市场,最终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于是,企业界对存在于人脑中的知识价值有了崭新认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基点也从贡献劳动力的员工身上转移到贡献智慧的员工身上。于是,如何留住贡献智慧的员工就成为当今人力资源的主要议题。笔者认为,管理者依靠人格魅力来实施管理是真正留住贡献智慧的员工的必要途径。一、管理…  相似文献   

12.
“知识型员工”最早由彼得·德鲁克提出。他认为,知识型员工是运用脑力多于体力的一群人,其工作内容是处理与分析信息,提出设计方案,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价值。知识型员工既掌握先进的理论知识,又能通过自己的能力把知识转化为财富,是企业经营的潜在驱动力。当前很多企业中的高层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和核心业务人员都属于知识型员工。  相似文献   

13.
在很多管理者看来,“新生代”员工基本上可以用“自信、早熟、独立、张扬、叛逆、自我、自主、参与”这16个字来概括他们的特质。虽然不少企业对如何有效管理和激励“新生代”员工都感到头疼和困惑,但“新生代”员工却正在成为企业员工中的重要群体,并会在未来数年内逐渐成长为企业的中坚力量。因此,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激励“新生代”员工,就成了企业不容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前很多企业的年末绩效面谈仅仅流于形式、隔靴搔痒,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员工也总是有这样的想法,“面谈只是走过场,不用指望解决什么问题”,“面谈就是领导找机会又进行批评、表扬”。管理者也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年末绩效面谈,怎样与员工进行沟通,沟通什么?”,“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年终绩效面谈,成了管理者最头痛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15.
帮助新员工避免现实冲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保安》2001,(5):17
每一个进入企业的新员工,都会怀有美好的期望:从事一份富有挑战性的、激动人心的工作,充分展示自己才华,证明自己的能力,并有机会获得提升。然而,现实远非如此,新雇员往往会遭遇到不能避免的现实冲击。   新员工能否顺利度过他的“现实冲击”阶段,直接影响到他未来的职业发展,同时也关系到企业的利益。那么,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如何帮助新员工避免现实冲击呢?   1、为员工提供较为现实的未来工作展望。有的企业由于急于招募到优秀的员工,往往为求职者提供与实际情况不完全相符的职位描述,这会使新员工进入企业后出现巨大心理…  相似文献   

16.
有很多管理者抱怨自己的员工没有活力,缺乏激情,甚至认为员工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但是,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人性本身具有不断追求更高层次需要的愿望。当我们认真去检视这些管理者在企业中实施的激励手段时,却发现:他们的激励手段并不全面。以下八种激励模式应该为管理者同时运用,才能达到效果;否则,只靠一两种激励模式发力,只能成就一时,不能成就永久。  相似文献   

17.
让员工快乐工作是成功管理一个企业的关键所在,让新员工快乐工作更是企业充满朝气永不衰竭的动力和源泉。调查显示:员工不快乐的企业,多数止步不前甚至倒退,而环境宽松的企业常常蓬勃发展。所以铁路企业的管理者应该进一步设法增加员工的快乐指数,为员工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更加和谐的氛围。尤其在新员工人路之初,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方便,  相似文献   

18.
唐峻 《精神文明导刊》2006,(9):59-59,61
企业文化的概念源自于欧美国家,是欧美国家在治理企业过程,超越管理体系和制度时运用的一种手段。欧美国家是以制度为基本的社会体系,从而也形成了公司治理的规范体系。制度本身的作用是制约,它可以让员工达到公司对员工要求的一个基本底线。随着公司的发展,特别是公司进入成熟期,管理者开始意识到用纯粹的制度来管理员工,就很难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于是人们就开始研究中国的五千年历史,发现,激发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一种“文化”。  相似文献   

19.
实行厂务公开职工是基础,领导是关键。厂长(经理)作为企业的第一管理者居于行使职权的中心,在落实厂务公开中占有特殊的重要的位置。我认为,对于第一管理者而言,厂务公开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份内的大事。一、第一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厂务公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目前,在推行厂务公开中,在一部分第一管理的头脑中还存在着五种模糊认识:一是“干扰论”。认为当前中心任务多,工作忙,搞厂务公开是忙中添乱,没事找事;认为效益、安全是硬任务,不抓不行,厂务公开是软指标,不行再抓;二是“无用论”。认为民主管理有职代会这一载体就…  相似文献   

20.
度正制度机“义将;有本主为,本主走向衰竭生命力犹浴火重生会向更为1929年大萧条以来机后,资本主义将学者和媒体展开了有的认为资本主义;有的认为资本主存,必将通过这次”;有的认为资本高级的社会主义过的认为‘坤国模式”将会是义的未来“归宿”;还有的金融危机;余波未平,现在给义的未。来下定论为时尚早。最走激制义危主渡资认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