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华 《协商论坛》2013,(12):43-44
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留下烂账要追责、多头重复考核要清理……中央组织部日前印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专家学者和基层干部认为,《通知》有望改变不少地方领导干部“唯GDP(国内生产总值)论”的扭曲政绩观,使科学发展观成为制度性约束。“《通知》体现的政绩考核标准,将调动广大干部坚持科学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他们感受到干部评价工作的公平与公正。”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房宁说。  相似文献   

2.
政绩考核主要指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情况的考核和评价。科学地考核和评价领导干部的政绩,是选拔、任用、监督、管理干部的基础和前提,对干部政绩的考核和评价是一根“指挥棒”,直接影响着干部的政绩观和创造政绩的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3.
政绩成本意识的缺失及其负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干部的政绩进行考核评价时,如果缺失了政绩成本意识,缺少成本指标,就会使政绩评价的偏差越来越大。本文在分析政绩成本意识缺失的表现,剖析政绩成本意识缺失的危害之后,提出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从成本入手看政绩,客观评价领导干部政绩;科学决策,坚决反对不计成本、片面追求干部个人利益实现的“政绩工程”;建立科学全面的政绩评价指标体系,重塑政绩评价的价值标准,体现公共性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完善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部分党政领导干部在政绩观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同政绩考核的内容不够全面、考核工作缺乏法律保障和监督、考核评价标准不够科学等有很大关系。因此,完善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就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5.
政绩考核是政绩评价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一套科学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机制。一是要合理设置考核指标。在考核指标的设计上,按照"五个统筹"、  相似文献   

6.
政绩考核是引导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应立足政治高度,把握新时代政绩内涵;优化考核内容,完善政绩考核指标;明确考核标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拓展多元考核主体,增强群众参与度;改进考核方式,避免认知偏误,提高政绩考核水平;用好考核结果,以奖惩分明、奖优罚劣激励广大干部。  相似文献   

7.
略论建立科学政绩考核评价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绩是评价和使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要科学评价领导干部的政绩,必须建立科学系统的政绩考核标准和规范化的政绩考核制度,用全面、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分析领导干部的政绩,提高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政绩评判的参与度。  相似文献   

8.
赵东辉 《半月谈》2004,(7):36-37
自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各地政府更加重视经济增长以外的社会发展状况,对干部“隐性政绩”的考核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一些专家建议,当前亟须将领导干部的“隐性政绩”纳入考  相似文献   

9.
7月5日召开的海南生态省建设暨海南省环境保护大会提出,海南省将推行领导干部任期环境保护政绩考核,把环保指标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官员政绩的重要考核标准。此举相当于对领导干部加上“生态审计”这一票。其积极意义在于:通过采取必要的组织措施,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意识和责任,促使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真正把环境保护工作当回事。海南的生态省建设虽已有7年时间,但我们必须看到,环保基础设施依然严重滞后,领导干部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的倾向仍较普遍。而以往在对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的惩处上,往往存在重经济处罚,轻纪…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政绩考核的重要改革举措首推中共中央组织部2006年下发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这个“评官”的办法改变了以往单纯强调经济增长的考核方式。在整个中国,“考核官员政绩、评价政府绩效”,这两个政治生活中的关键环节正在悄然变化。政绩考核开始走出“惟GDP”窠臼,民意调查开始成为考核评价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1.
刘旭涛 《时事报告》2010,(11):35-37
有人说,干部考核是衡量干部德才的“一把尺子”,是督促干部工作的“一条鞭子”,是反映干部政绩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干部考核导向,干部就会向那个方向努力。自十六大以来,中央围绕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了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机制的研究和探索,各地和各部门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12.
王楚平 《政策》2004,(6):36-36
政绩评价考核对干部从政行为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建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干部政绩评价考核体系,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规范追求政绩、创造政绩的行为。建立科学的县乡干部政绩评价考核体系,必须确立正确的政绩评价标准。领导干部要创造政绩,没有政绩  相似文献   

13.
一位即将退休的老领导,在总结几十年工作经验时说:“留下高楼大厦是政绩,留下好的作风也是政绩。”这句话听来颇令人深思。一谈到领导干部的政绩,人们马上就会想到高楼大厦、修桥筑路这些一目了然的政绩。诚然,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追求任期内立竿见影的政绩本来无可厚非。但时下的问题在于,一些领导干部急功近利,为了在任期内快出政绩、多出政绩,往往不顾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大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好作风本身就是品质的体现和党性的体现。作风建设虽艰难,却能使百姓长远受益,最终能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好处。从某种意义上说,留下好作风比留下一些政绩工程更重要,因此应当  相似文献   

14.
政绩,在当今中国似乎变成了一个贬义词,比如“政绩工程”几乎可以和“面子工程”或“劳民伤财”划等号。其实,这是一个认识误区。所谓政绩,就是领导干部施政的成绩。对官员要求政绩,和对学生要求成绩、对员工要求业绩是完全一样的。不能因为考试制度不合理而导致学生把出成绩和考高分划等号就说学生不应该出成绩。同样地,不能因为有些领导干部把“政绩”经念歪了就说不能讲政绩。  相似文献   

15.
王晓河 《当代广西》2009,(20):10-10
当领导干部,无论做什么工作,都离不开做人的工作,目中有人,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在写文章和讲话中存在“八股调”,一个重要原因是文章和讲话没有对象感,脱离实际,“目中无人”。因为目中无人。胸中有话,却文不对题,言不及义;因为目中无人,胸中有数,却多考虑政绩指标,少关心民生疾苦;  相似文献   

16.
国以贤兴,政以才治。选什么人,用什么人,事关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历史经验证明,能不能选准人、用好人,关键在于能否正确地考核干部的政绩,以实实在在、群众公认的政绩选人用人。为政之道,首在用人;立政之道,察吏为先。以正确的干部政绩来选准人、用好人,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如何考核干部政绩,对领导干部树立什么样的政绩观,追求什么样的政绩,客观上起着一个引导的作用。因此,必须建立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改进和完善考核方法。在实践中,笔者认为,应坚持做到“五看、五结合、五区分”来考核干部的政绩。“五看”:一是既看经济增长这个核心指标,又要看反映经济发展质量和结构的其他指标;二是既看经济综合指标,又要看全面反映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情况;三是既看反映经  相似文献   

17.
《领导干部政绩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一书是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数”、“政绩效益”、“政绩校正因子”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助于解决干部政绩量化考核评价现状的不足。政绩效益理论中区分了“领导效益”和“政绩效益”,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微观和宏观模型及计算方法的基本思路。作者还提出以“一条主线、两根辅线、四个维度”来建立全新的评价内容体系和指标体系。“一条主线”是领导干部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两根辅线”是考核领导干部是否该做的事做好、不该做的事不做,将该“大”的指标“大”起来、将该“小”的指标“小”下去;“四个维度”…  相似文献   

18.
避免新农村建设中的"政绩工程",基层领导首先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政绩观;其次,要恢复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话语权",不要让农民"集体失语";再次,要提高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水平,充分发挥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和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最后,要改革基层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科学设置考评内容,最大限度地扩大人民群众对基层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知情权、评价权、监督权。  相似文献   

19.
政绩是领导干部在领导岗位和政务活动中所取得的成绩,它是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的客观体现。领导干部的政绩表现,最终都会反映到干部工作中来,作为决定其升降去留的依据。所以,组织部门担当着科学评价和衡量干部政绩,促使、引导、激励和保证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的重要职责。如何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的要求落到干部工作的实处,组织部门应在如下四个方面多下功夫。  相似文献   

20.
黄国文 《半月谈》2005,(4):40-41
两年前,浙江省湖州市在全国引爆了一颗“重磅炸弹”:在干部政绩考核中率先取消“GDP挂帅”,代之以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情况、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情况、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改善情况、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效能进步状况四项新指标。有人拍手叫好.称之为“石破天惊的改革举动”;也有人提出了疑问:“不强调考核GDP.那考核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