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湘潮》1991,(4)
每隔24小时,明天便悄悄地变成了今天,今天又悄悄地变成了昨天。所以,人们常说:没有昨天便没有今天、明天。可是,笔者在发行《党史月刊》时,竟遇上了三两个“今日派”、“明日派”的代表者,堂而皇之地要我去找“昨日派”。说什么:昨天、今天、明天,井水下犯河水,写昨天的书,要找爱昨天的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呗。  相似文献   

2.
“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的历史悲剧.然而,毛泽东却认为,自己一生办了两件大事,一是把国民党蒋介石赶到台湾去,一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把“文化大革命”放在自己一生事业中非同寻常的重要的地位.毛泽东也知道,由于“文化大革命”“打倒一切”、“全面内战”,所以,反对的人多,赞成的人少.但他还是希望人们能够肯定“文化大革命”,并且继续不断地开展“文化大革命”,以保证我们的红色江山,千秋万代永不变色.今天,我们不妨对“文化大革命”,进行一番研究、思考.  相似文献   

3.
《党课》2022,(1)
“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中的这句话意味深长,既接续历史又映照现实、指引未来。那么,“昨天、今天、明天”究竟有什么深意?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相似文献   

4.
历史是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它流经昨天,流到今天,还将流向明天。昨天、今天、明天,组成历史发展统一进程的不同序列。三者互相联系,前后承续。昨天,虽然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它却深深地烙在我们的身上,成为我们今天的生命之本和精神之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乃至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昨天。我们的昨天,充满了苦难与悲怆,但也拥有骄傲  相似文献   

5.
方和 《前线》1994,(22)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爹死娘嫁人,个人顾个人,”又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还有“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些都通俗形象地概括出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人际关系。到了今天,历史的车轮即将进入21世纪,社会形态已演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个人顾个人”这种人际关系还有没有存在的现实基础呢? 笔者以为“个人顾个人”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所使然。在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的今天,人们还在为衣食住行而奔波忙碌。为实现温饱、小康而努力奋斗,甚至第三  相似文献   

6.
转型期的社会心态问题及其有效疏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经历了18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之后,公众的社会心态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历史性变迁.今天的社会心理环境,不仅相比于改革开放前夕,令人产生“换了人间”的感慨;而且相比改革的初中期,也早已是“时过境迁”,不可同日而语.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改革开放作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以及市场经济的改革取向所产生的巨大经济绩效已逐步达成共识.人们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大为增强,对改革的心理反应已逐步开始走向理智、成熟.但这并不意味着今天的社会心态环境已风平浪静,一切都朝着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的方向演进.事实上,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入,公众社会心态中所存在的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已更为深刻和尖锐地暴露出来.在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居安思危,积极探索缓解和消除社会心态问题的有效途径,将问题消除在萌芽或初期状态,以促进改革开放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只有三天一一昨天、今天、明天。昨天已永不复返,今天即将过去,明天也会来之即去。该怎样对待这一生中的"三天"呢?有的人十分"珍惜"昨天。他们虽然身处今天,但却沉湎于对昨日的怀念,本该在今天做的事情,往往在对昨天的悔恨惆怅中失去了良机。他们怨时间无情,却又不及时抓住今天。这些人不懂得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的  相似文献   

8.
地理老师写道:“你是东半球,我是西半球.我们在一起.便是整个地球了”。回信:”地球上那不只剩下我们这孤独的一对了?“历史老师写道:“现实是今天.历史是昨天,我们相爱,昨天和今天便自然地连接在一起了。”  相似文献   

9.
今日大庆人     
“现在大庆人还戴狗皮帽子不?”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副主任王志海每次在外出差,都有人问起这个令他哭笑不得的问题。 “好像狗皮帽子是大庆人的‘专利’,大庆人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为什么就不能变一变?”每当谈起这事,王志海总有几分愤慨。他说,狗皮帽子代表了大庆人的光荣历史,但绝不代表今天已进入现代化的大庆人。  相似文献   

10.
自1975至1978短短三年中,中国共产党内发生了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是“以阶级斗争为纲”还是“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搞“两个凡是”还是遵循实事求是、检验真理是以“凡是”为标准还是以实践为标准的决定中国前途命运,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三次原则论争。回顾这段历史,展现这三次原则论争的艰难历程,总结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对加深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意义和邓小平理论的深刻理解,进一步认识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对世纪,无疑…  相似文献   

11.
职务犯罪就像电脑病毒一样不断出新,昨天人们还在为预防59现象苦心研制杀毒软件,今天又出现了39现象、26现象,让人防不胜防。职务犯罪低龄化而且成为一种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对此,人们在震惊、愤怒、扼腕长叹的同时,开始认真反思。有人著文分析年轻干部犯罪的原因,归纳了十二种心态,诸如利己心态、浮躁心态、官迷心态、骄横心态、报恩心态、虚荣心态、投机心态、得意心态。这些无疑都是导致他们犯罪的内在原因,是我们能够想象到的。但有一个原因恐怕不是每个人都能想到甚至能够接受的,这就是年轻化的问题。大力推进干部年轻…  相似文献   

12.
那天晚饭后,单位的一位青年技术员突然问我:“入党有用吗?”我一时语塞。我首先感谢他直率的提问,让我了解了一些青年人的思想心态,而这本身也是对我这个党委委员、工会主席的一种信任。但我的心灵还是被深深地撞击了。入党——我们四五十岁以上这一代人看作最神圣最庄重甚至不敢轻易向组织提起的心愿,今天被年轻人以这种语气提了出来,我能说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采取了利用外国资?和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等对外开放的重大措施,以迅速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生产力.然而,回顾历史,从孙中山到毛泽东等领袖在我国近、现代历史上都曾先后有过这种设想.可见今天的现实是昨天历史的发展.对于  相似文献   

14.
《湘潮》1989,(10)
极少数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把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主攻点,始终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上。为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他们编造了一系列“理论”,企图把人们的思想搅乱。这些“理论”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历史误会”论,认为从根本上讲,中共的诞生,共产党的战胜国民党都是“历史误会”。二是“惨败”论,认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后“中国四十年社会主义已经惨败”。是历史误会,还是历史选择?是惨败.还是伟  相似文献   

15.
独立于人的主观愿望的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必然性与人的活动的单个意志、意欲和目的、目标的偶然性是如何具体地统一起来的?换言之,黑格尔所形容的“理念”(Idee)和“热情”(Leidenschaft)是如何结成世界史这个伟大的织物的?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一)要对上述问题作一深入的理解,这首先就要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过程和结果作一分析.1、客观自然条件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前提.客观自然条件对于社会历史过程无疑具有客观的必然的制约作用,这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客观的必然的制约作用表现在:一是它决定了从事现实活动的人的肉体组织,从而制约了人的生理特征.在群体的意义上说,人类起源于大自然并且以自然界为自己的生存根基;作为个体,人的存在是精神和肉体的统一.人作为具有社会性特征的自然存在物,不能不受到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生理因素的制约.二是客观自然条件乃是人们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所不可缺少的前提,它成为制约每一代人的活动和人类社会继续发展必须立足的既定的感情世界.正因为客观自然条件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物质前提,因而对于现实的历史过程来说,其具有客观的必然性.然而,自然条件并不是决定一切的力量,实际上,这一前提只是为人的更高层次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人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和程度  相似文献   

16.
当前,在我国经济领域出现了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它使政府官员、理论界人士、企业家都感到亦喜亦忧,对其发展趋势和影响莫衷一是.这种现象,从市场表现上人们将之称为“买方市场的形成”,从供需关系上,人们称之为“过剩经济”,从其产生和持续的时间周期分析,它将可能伴随我们进人21世纪和新的千年时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的演变必然引起文化相应的改变。在近代这个中国几千年历史的重要转型期,中国文化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波澜起伏,是任其在西方文化冲击下衰弱,还是在痛苦中完成蜕变,寻找新的突破口?从中国文化的艰难转型中,今天的人们获得了很多重要启示。昨天的历史引领着今天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孙基林 《理论学刊》2004,(12):114-117
新潮诗在上个世纪 70年代末崛起于中国诗坛 ,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论争 ,并对新时期诗歌乃至整个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它在崛起前曾经历了较长的隐秘成长过程 ,一些必要的历史节点也是无法超越的 ,其中包括 :沙龙文化与诗歌、新诗歌第一人“食指”和“白洋淀诗歌群落”等等  相似文献   

19.
“家丑不可外扬”是人们常说的一句俗语。近些年来,当某个单位有人犯了错误,出了问题,要把它公之于众时,一些人便出来说:“家丑不可外扬,还是算了吧!”出了“家丑”,人们为何不愿“外扬”呢?说到底,无非是怕遭到别人的耻笑。在我们这个国度里,传统文化的心理特点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与"以人为本"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自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以来,“以人为本”的提法受到广泛关注。由于认识上的分歧,人们对它的理解和评价颇多歧见。这里,我想对其中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如何理解“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否就是人本主义?有的同志对探讨以人为本的来源和演变颇感兴趣。这当然是一个问题,研究这个问题对于正确理解和评价以人为本是有意义的,但更重要的是今天人们使用这个提法时如何理解。根据今天人们的用法,我认为以人为本指的是人们处理和解决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