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记事时家里有十来口人.租了人家四十来亩田种。家里虽然很穷.但有一口中间隔开着的祖传大禾仓:其中一边用来装土里生产的红薯、土豆、蚕豆、荞麦等:一边用来装谷。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平常吃红薯、荞麦等杂粮还情有可原——因为谷仓里没有谷了.而秋后能装五六十石谷的  相似文献   

2.
师正伟 《党的建设》2008,(11):51-51
我是与改革开放同龄的人。在我的记忆中,腌咸菜和吃咸菜是最难忘的。那时,家里一年有大半时间吃的是咸菜。为腌咸菜,家里买了一口大缸。每年一到深秋,父亲就把最廉价的青菜成担地买回来。在洗净、晾去水气后,将菜码进缸里。  相似文献   

3.
专注与成功     
一次,英国物理学家牛顿请朋友到家里来做客,饭菜做好后,他就进实验室专心致志地做实验去了。朋友来后找不着牛顿,等了好一阵子,因急于赶去上班.就独个儿把饭菜吃了,并把吃剩下的鸡骨放在盒子里,然后走了。傍晚,牛顿做完实验返家准备吃饭,当他看见盒子里的鸡骨头时显出突然醒悟的样子,哈哈大笑说:“我以为自己还没吃饭呢,原来早已吃过了。”  相似文献   

4.
黄友出生在广西岑溪一个偏僻山村的农民家庭,3岁时,父亲每天去村里的加工厂上班时,都把他带在身边。有一天,他正在玩耍时,打粉机把他的左臂卷了进去。7岁时,母亲送他去上学,在他口袋里装了一个红薯。放学时,他想吃红薯,一抬手,衣服就跟  相似文献   

5.
艾迪 《党课》2006,(2):80-81
小时候住在乡下,那时候物质供应匮乏,不要说鸡鸭鱼内了,就是精米白面也不是能够经常吃到的东西。记得到镇上的粮店去买粮的时候,每个人每个月三十斤左右的定量,其中大米只有几斤,剩下的,都是其他粮食,而红薯是最主要的。每次当我们吃米饭的时候,母亲总是在吃红薯.我不明白,还以为母亲喜欢红薯的味道,因为母亲经常对我们说,红薯又香又甜,好吃,而且营养丰富,所以她喜欢吃。因此我每次吃饭的时候经常时母亲说,这些红薯都是您的.您一个人吃吧。直到后来我才慢慢地懂得:原来,母亲也许爱吃红薯,但她那么多年拿红薯当饭吃,却并不是因为除红薯外不能吃其他的东西,也不是爱吃红薯到了每餐必啖的地步,那是因为什么呢?很简单,是因为爱,她爱孩子,她爱家人。  相似文献   

6.
正在紫云自治县白石岩乡幸福园村的文烁合作社仓储基地里,农户们在紧张地对红薯进行分拣、装箱。"紫云红芯薯好卖得很哟。"村民陈勇指着已经堆放整齐的红薯高兴地向记者介绍,今天要发40箱中级红薯到贵阳,明天要发20箱特级红薯到广西。与陈勇一样享受到红薯丰收喜悦的还有薯农张阳金,他并没有满足于自己家里的几亩土地,他从村里其他村民那里租了6亩地扩大红薯种植规模。"以前种玉米,要么自己吃要么  相似文献   

7.
一日,我去"安全之路"超市买牛奶,付款时扫了一眼收款机旁的当地报纸,头版头条的黑色标题映入眼帘--<垃圾公司涨价两元>. 哦,我没当回事儿. 在美国呆了一段时间后,我对本市的垃圾处理很有好印象. 比如,我买丁房子还没等搬进去,垃圾公司就在房前放了一个1.4米高的大垃圾筒,灰色的,底下有三个轮儿,推、拽均可;两个蓝色回收箱,一个用来装纸类垃圾,一个用来装易拉罐、玻璃瓶子、塑料瓶子等.  相似文献   

8.
正今年春节前,我和儿子到市场筹办年货,正溜达着,我的目光被果摊旁的冻梨吸引了。"咱们买一筐回去吃吧。"我跟儿子提议。"家里有那么多新鲜水果都吃不完呢,还买啥冻水果?再说,也没营养。"儿子说。也是,家里的冰箱里不仅有苹果、橘子这些常见水果,还有榴莲、火龙果、哈密瓜这些经长途运输而来的水果。在寒冬腊月里,居然还能吃上大西瓜、水蜜桃,这在20世纪70年代——那个只能啃冻梨的年代,是我做梦也不敢想的。小时候,每到年跟前儿,父亲就会四处托人弄一张水果票,买一筐冻  相似文献   

9.
1956年,因文水中学未设高中班,我初中毕业后考入平遥高中上学.在平遥高中读书的三年里,我有幸和作家孙谦有过难忘的三次见而.第一次见面是在1956年8月31日,我和王之干等同学刚吃过晚饭回到宿舍,这时进来一位中等身材的中年人,王之干迎上去就说:“姐夫,你来了.”那位来人说: “我抽空来看看你,看看咱文水的老乡.”来人身着灰色旧中山装,一口标准的文水话,面带笑容,环视一周后和我们一一握手,并说:“你们能考上重点高中,很不容易,都是佼佼者.你们一定要听毛主席的话,刻苦用功,好好学习,长大后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别给咱文水人丢脸.”  相似文献   

10.
菠菜,方言亦称菠薐菜,是我们大家日常所食用的蔬菜品种之一。而在日本,不但在家里的餐桌上、公司的餐厅里人们大吃特吃菠菜,而且把企业的一种组织原则也称之为“菠菜原则”。  相似文献   

11.
在乔春玲的记忆里,连爸爸妈妈的模糊面容都没有留下,被带到这个世界仅仅几个月,还来不及疼,来不及爱,就因为身体病残被父母遗弃了,幸被开朗善良的曹玉美奶奶收养.奶奶一家原来是九师粮油加工厂职工,每月微薄的收入也仅能够维持一家糊口度日的,家里突然多了一个张口的,而且还是一个残疾病儿,日子只能越发地相形见绌了.在奶奶看来,"不打紧,有我一口吃的就有囡囡一口吃的."  相似文献   

12.
在我眼前,常常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一棵绿油油的小白杨树,一个瘦瘦的小姑娘,一本厚厚的小说。风儿沙沙地吹过,落在树梢上,落在书页上,而小姑娘却全然不觉得。这——便是少年时代的我。当时,我家的大院前生长着成片成片的白杨树,而我最喜欢坐在白杨树下读书。当时,酷爱读书的我一捧起书来便会忘了一切。比如母亲让我看着壶里的水开了没有,开了就灌到暖瓶里去,而结果是壶里的水快熬干了,我却还稳稳当当地坐在那里看书。又比如母亲让我看着点儿炉子上蒸着的米饭,火大了就把锅往一边端端,可结局又似乎是灾难性的,米饭被烧焦了,而我被横骂一顿。这还不算,到了夜晚,我常常会跟大人争桌子争灯。家里所有的灯都熄后,我就把手电筒偷出来,躺在被子里偷  相似文献   

13.
真相     
在银行存款时,得了一个精致的电子秤,方便又好用。此后去市场买菜,回家后有时会拿电子秤称一下。每次都发现份量刚好,有时还会超出一二两。有段时间,母亲来城里。母亲十分细心,无论买什么菜,都会用电子秤称一下。母亲经常说:"现在市场里的小贩真讲信用,从来不会短斤缺两。"我也很高兴。前几天,去买明虾,每斤五十多元,回到家里用电子秤一称,足足多了一两。母亲很高兴。我却纳闷了,这么贵的虾,商贩怎么可能多给我。我怀疑是不是这电子秤有问题,取了一袋从超市购来的一斤装的白糖,称了  相似文献   

14.
小卡片     
<正>专家坐诊饮食控糖,五谷为主(上)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饮食,这似乎已是大家的共识。但长期以来,吃多少主食一直让糖尿病患者颇费心思,吃得太少身上没劲,吃得多了又担心血糖升高。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对待吃主食这个问题呢?人们常说的主食,指的是富含淀粉的谷薯类食物。谷类如大米、小米、玉米、面粉等,薯类如红薯、土豆、  相似文献   

15.
制止公款吃喝,一场多么艰难的持久战。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政府象中国政府这样为吃喝问题下发那么多的红头文件,可是,几十个红头文件竟管不住一张嘴,“公款吃喝”愈演愈烈,到了泛滥疯狂的程度。外出办事吃,参观旅游吃,来家陪着吃,开会过节借口吃,有机会就吃。越吃越想吃,越吃越会吃,越吃越敢吃,越吃越能吃,“感情深,一口闷”,闷得烂醉如泥,口里这念念有词;“你不醉,我不醉,马路旁边谁去睡?你喝醉,我喝醉,医院里头来相会。不必担心不必悔,反正医疗是公费”。在尚有3000万人民还未脱贫,在一些地方单位职工发不出工…  相似文献   

16.
又食红薯叶     
正十月底新疆北屯,大田的庄稼已收割完毕,田野退去了金黄的秋色。由于老家有急事,十五年来第一次这么早回去。我的家乡在豫东平原,虽然已是深秋时分,到处依旧绿意盎然。从县城乘出租车回家,在车上司机的一句话:"看,这块红薯地多大啊,还没收。"捅开了我记忆的闸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农村红薯是家庭主食。当时曾流传着"红薯是个保家王,离了红薯活不长"的话。从街旁大树下的饭场子上,每家端出来的饭基本是一样的。用高粱婷子做  相似文献   

17.
八月荞花香     
马成贵 《共产党人》2006,(17):54-54
荞乃荞麦,草本植物,瘦果三角型,有棱,子实磨成粉供食用。荞麦是六盘山地区一种特有的农作物,这里的暖温带气候非常适宜荞麦生长。荞麦一般五月下种,八月收获。过去农民种荞麦是为自己食用,现在随着市场的开放,荞麦用途的增多,农民种植荞麦大多是作为经济作物在市场上进行销售。如果你在该地区任何一家餐厅就餐,如果你想吃荞面饹、荞面条条、荞面臊子、荞面搅团等荞面小吃,餐厅保证会满足你的需求。由此可见,荞面小吃在今天已经登上了大雅之堂。我喜欢食用荞面制作的小吃,但我更加喜欢欣赏荞花的绽放。在这个季节,满山遍野是郁郁葱葱的红红的…  相似文献   

18.
碗不翻     
故事说,有个孩子拿着大碗去买酱油。两角钱的酱油装满了碗,提子 里还剩了一些。这孩子把碗翻过来,用碗底装回剩下的酱油。到了家,他对妈妈说:“碗里装不下,我把剩下的装碗底了。” 孩子期望得到赞扬。他聪明,善用碗的全部。而妈妈却说:“孩子你真傻。”  相似文献   

19.
无尽的哀思     
鸣岐,你匆匆走了,走完你仅仅49岁的短暂人生路程。你不该走得这样匆忙,你还没有向我和孩子们道一声别,你还没有满足我和孩子要你陪着回一趟哈尔滨老家的愿望,你还只在我们刚刚修理过的房子里住了一宿,就连那天早晨我为你留下作午餐的你最爱吃的油煎咸带鱼还放在厨柜里,你没来得及吃上一口就匆匆走了。锦州发生水灾的消息像命令催你上路。如果我知道早晨出门时就是永别,别说是下雨,就是下火下刀我也得到车前与你告别啊!  相似文献   

20.
<正>"三大纪律六项注意"1927年10月22日,毛泽东率部离开酃县水口,向井冈山挺进,在江西遂川大汾,突然遭到肖家壁靖卫团的袭击,部队被冲散,很多战士又累又饿,见到路边的红薯,扯起来就吃。当天,毛泽东率团部和一营的二连、特务连来到了荆竹山。深夜了,毛泽东还在思考当天发生的事情,并随后挥笔在纸上写起来……第二天早上,毛泽东把部队集合起来,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